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唐诗学习目标1、识记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2、了解几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3、正确理解诗意,学会“知人论世”;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5、掌握常见的名句填空。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白(年2月2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他自己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深远,存诗余首。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白居易(年~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稹合称“元白”。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文题背景《蜀道难》这首是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时。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友人入蜀而作的。据《唐摭言》载,李白自蜀回长安以后,贺知章前往探望,李白以所作《蜀道难》示贺知章,贺知章读罢,大为赞叹,对李白说:“公非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并称李白为“谪仙人”。《秋兴八首》《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发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首的纲领。诗人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位远亲吴郎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遭权贵打击,贬官至江州任司马,次年写作《琵琶行并序》。诗人因为遭受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由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出发天涯沦落的痛苦之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并序》。诗篇一经问世,及广为传颂。诗中有关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使得本篇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之一。《锦瑟》这首诗作于诗人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之后,不久是人病故。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讨生活,落魄潦倒,故晚年回顾一生的坎坷遭遇,心酸背痛,不可胜言,所以这首诗的感情特别哀伤悲愤。《马嵬(其二)》这首诗咏叹的是安史之乱中的“马嵬之乱”。诗人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文体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又叫古风,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歌行体“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其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代表作,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有高适的《燕歌行》。字词汇总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匪”通“非”,不是一词多义1、绝可以横绝峨眉巅飞越枯松倒挂倚绝壁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2、当西当太白有鸟道阻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3、尔尔来四万八千岁那,指开国之初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你,你们4、言东船系舫悄无言说好的声音感斯人言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字自言本是京城女说5、为因为长句创作委身为贾人妇做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替6、辞我从去年辞帝京离开,告别莫辞更坐弹一曲推辞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作动词歌以赠之歌,做歌遂命酒摆酒,设酒(2)作状语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向西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在夜里梦啼妆泪红阑干梦,在梦里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名用雄飞雌从绕林间雄、雌,雄鸟、雌鸟(2)用作一般动词江州司马青衫湿湿,浸湿(2)使动用法钿头银篦击节碎碎,使……碎,敲碎(3)意动用法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以……为重,以……为轻3、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愁,使……发愁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转动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凋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使……回转(2)为动用法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发愁古今异义词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2、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图古义:图画今义:画图画3、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4、明年秋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脸色今义:色彩6、因为长句因为古义:连词“因”与动词“为”构成的两个词,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7、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8、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处分古义:处理今义:处罚决定9、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古义:迷惘,茫然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重点语句宾语前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状语后置句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3、转徙于江湖间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这首诗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以诗人炽热奔放的感情描写了蜀道之高之险,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并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首诗主旨说法颇多,从最后一段看,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写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诗鉴赏词典》说“关于本篇,前人又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比较为人接受的说法是“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诗人借悼念昭君的不幸来抒写自己的怀抱。“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首两句,就把从白帝城到数百里外的昭君村这一段不平凡的水路写得波澜壮阔。杜甫写作这首诗时,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距荆门山附近的昭君村遥遥数百里,这本来是望不到的,可诗人站在白帝城上,远望群山万壑,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江流滔滔,“不舍日月”,于是诗人联想到:群山万壑奔“赴”的尽处该是荆门山吧?一个“赴”字,写出了群山万壑逶迤不绝的态势,大气磅礴,横空出世,起句决不平凡;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在群山万壑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点出的却是一个小小的昭君村,这一鲜明对比,颇引人深思。这时节诗人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写昭君,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报负和家国之情。“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联对句,写尽昭君一生悲剧。一个“连”字,写出了出塞万里的艰辛;一个“向”字,道出了昭君至死不忘的思乡之情。“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接前二句进一步写昭君的家国身世之感,“画图省识春风面”,正是昭君出塞的悲剧原因;“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她怀念故国之心不变,虽骨留塞外,魂灵却会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歌结句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的主题。“昭君怨”正是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也正是飘零西南的诗人的故园之情。这怨思这哀愁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们的心,昭君故事被后人谱写成各种曲目,传唱至今。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见深沉。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平生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转,“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琵琶女的自述与弹奏互为补充,形象丰满。最后,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触动,以至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李商隐诗两首》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歧见纷纭,有人以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是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还有人把“锦瑟”猜想做一个女子的幻化,疑为“令狐家青衣”……此外,许多人倾向于悼亡一说,认为诗人是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悼矣!“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既写瑟之华美,又写弦之细密繁复,“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就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是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呀。“一弦一柱思华年”,这瑟上的每一条弦、每一根柱都牵引着诗人藏埋心底的一段伤痛。“华年”二字与前面的“锦瑟”相应,既见“华年”之美好,更见今日回思时的惆怅哀怨。诗人以瑟之华美暗喻自己才华出众,又以瑟之“无端五十弦”暗示华年悄然流逝,伤痛之情,悲愤之意,隐隐含于“无端”之感叹中,这两句可以说是这一首诗的总起。“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颔、颈两联承首联中的“思”字追忆往昔,诗人慨叹怀才见弃,自伤一生遭际。对于李商隐来说,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年少才高,却卷入晚唐的政治漩涡中进退维谷,怀才不遇而竟致终生潦倒无为,挚爱的妻子早逝于华年,如今只留下诗人自己在孤独凄凉中追忆往事。此诗的幽婉即在于诗人对自己的情意完全不做明白的叙述,而只是用种种不同的美丽且繁复的形象和曲折宛转的章法来给予读者一种直感和暗示,使读者可以因之而产生无数的感动和联想。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写唐明皇在马嵬坡为“六军”所逼,不得已“赐”杨贵妃死,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暗含指责。诗开首即说“海外”,指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在海外仙山会见了她,杨授以钿合金钗,并言永记他生之约的传说故事而言。诗人以玄宗心情设想,直说九州更变,四海翻腾,海外徒然悲叹,而“他生”之约,难以实现。三四句承上铺写。“空闻”、“宵柝”,即未闻“宵柝”;“无复”、“报晓”,即不用“报晓”。此皆承上两句“徒闻”、“未卜”之意,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五六句转入实事。“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纪”,岁星十二年一周天为一纪,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约为四纪。“莫愁”古洛阳女子,嫁为卢家妇,婚后生活幸福。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写作特色感情强烈诗歌开篇伊始,作者就以“噫吁贼!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奔腾直泻,抒发出他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在诗的中间和结尾,他又两次重复了这一咏叹,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给人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读来令人心潮激荡。2、大胆的夸张在本诗中,作者成功的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人说登天最难,李白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成语说谈虎色变,李白却道“蜀道之难”,“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相传,“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笔下竟成了“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秦蜀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他说是“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他说是“百步九折”;而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他甚至夸张说连为太阳驾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东返……这些极度的夸张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3、想象丰富奇特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想象力是惊人的,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从蚕丛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到“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从六龙回日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各种图景展现,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诸般音响激荡;甚而至于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实地感受。凭借神奇的想象,作者具体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生动渲染出了它阴森幽邃的氛围,使人如身临其境,耳闻目睹。4、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写诗也喜欢用句式自由、叶韵宽松的歌行体,以便任意驰骋才气,表达胸中起伏多变的强烈感情。这首诗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时而散漫,时而整齐,随心所欲,又舒卷自如。再从语言来看,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起笔“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别具风致,且又以川方言入诗,对内容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1、章法谨严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颔联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2、语言练达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两开”、“一系”、“催”、“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十分缠绵感人。3、情景无间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这首诗,诗人借悼念昭君的不幸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昭君怨”正是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也正是飘零西南的诗人的故园之情。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颔联对仗工整。“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就两句上句写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律诗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作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1、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这首诗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从为琵琶女作诗传的角度看,是叙事诗,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诗中琵琶女的身世构成一层故事,读者可以通过几个片段看到她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到“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悲惨经历。作者由京城贬居江州的遭遇也构成一层故事。与此同时,两人此次相遇,由送客到闻乐,到演奏,到琵琶女和作者先后自叙身世再到弹奏和满座掩泣,又是一重故事。由于有这样三方面的结合,所以《琵琶行》的故事显得丰富曲折,不同凡响。从抒写“迁谪意”来讲,等于是抒情诗。诗中作者直接出场,与琵琶女共诉天涯沦落之痛,抒情气氛浓郁。于是在叙事与抒情的紧密结合中,哀怨悱恻的悲剧主人公——-琵琶女和作者自己的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而读者也就不禁随之而唏嘘了。2、人物描写细致传神《琵琶行》中的肖像描写,配合情节发展,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能细致传神。如“犹抱琵琶半遮面”、“整顿衣裳起敛容”都是明显的例子。诗中心理描写的内容也很丰富,特别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音乐描绘曲传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更是心理描写中一种尝试。3、景物描写与叙事抒情相配合景物描写侧重于在故事发展的关键时刻用不同的方式展现统一的环境气氛。“枫叶荻花秋瑟瑟”,开头第二句就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情调。诗中三处关于江月的描写,“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前后映带,使整个环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江水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4、诗歌富于音乐美为了避免平淡沉闷,全诗不断换韵,少则两句,多则十几句,读起来如行云流水,增加了其一唱三叹的情致。例如诗中关于音乐的一段描写,优美的语言随着琵琶曲“三两声”、“续续弹”、“银瓶乍破”、“曲终收拨”的变化,将音乐的轻重缓急,旋律的抑扬分合形容备至,再加上叠字的回环往复,本身也染上了强烈的音乐感,变成了一曲用文字谱成的乐章。诗人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颈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杨贵妃被“赐”死,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诗的最后一联,点明题旨:如何贵为天子四十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也用了对比手法。知识迁移1、(课标全国I)默写。(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2、杜甫诗名句填空。(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高》(2)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望岳》(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6)______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7)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五首》(8)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3、白居易诗名句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2)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赋得古原草送别》(5)一道残阳铺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暮江吟》(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4、李商隐名句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雨寄北》(2)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乐游原》(3)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无题》(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5)历览前贤国与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史》(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参考答案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