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布施时这样做,福德不可思量
如是我说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听印竹、印安如是我说,学春风、夜雨的不住相布施~
印安说我特别欣赏郑板桥的一副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春风放胆梳柳,是无私布施的精神;夜雨瞒人润花,则是无相布施的境界。
印竹说这让我想起李商隐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似乎与郑板桥的对联心有戚戚焉……
今天印安老师再一次说到布施的话题,从布施的角度来看李商隐的这两句诗和郑板桥的这幅联,应该说郑板桥更胜一筹。因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很美,但太过悲壮。无论是以其比喻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还是形容男女之间对爱情的宣言,都显得太过执着,会让受者有一种不堪承受其重的压力,甚至歉疚感。而郑板桥的“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则自在的多了!
人们在做布施这个行为时,会有两种执着:一种人是执着于我帮助了别人,一定要让人知道,甚至要能够感恩戴德;另一种人是做了好事不留名,执着于不让别人知道。其实无论是想让别人知道,还是刻意的不让别人知道,这两种人的布施都是住在相里了。
而郑板桥所说的春风、夜雨,它们是自在的。春风并不是为了梳柳而来,它就是在该来的时候来了,然后放胆的去做了它该做的事。即使全世界都知道了它在梳柳,又能怎样?它只是做了它想做的事情。夜雨也是在它该来的时候来了,它不是专门为润花而来,但它确实滋润了花朵,为花带来了绽放的机缘。它虽然是夜间瞒人而来,但它也并不是为了刻意的瞒人,不是刻意的不想让人知道是它滋润的花朵,它只是在它该来的时候来了,这便是不住相。
所以,这副联用的最妙的便是“放胆”和“瞒人”这两个词,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一下子把春风的洒脱和夜雨的内敛跃然纸上!这就是我们做布施应该效法的。比如说我们去庙里捐功德钱,有的时候师傅们会让我们在功德簿上留名并写下心愿,有些人心里就会想,不是要不住相布施嘛,所以我不写、不写,不留、不留!殊不知,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又是另一种住相了。只要我们一住相,我们便失去了自在,我们的行为就有了束缚。
其实不住相布施,更是一种随缘和随喜。当别人需要我们表法的时候,我们留下姓名又何妨呢?当别人不希望让所有人都知道是我们施舍给他了,我们又为什么还要开个新闻发布会呢?所以,留名还是不留名要看当时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你只是做了你该做的事,你并不是为了布施而做。
佛家对“不住相布施”的诠释是:三轮体空,也就是说施者、受者和你所施的是什么,完全都要空掉、忘掉!忘记施者是谁,忘记受者是谁,忘记我们所施的是什么。只有这样,这个布施其福德才真的是不可思量。不可思量到什么程度呢?
《金刚经》中佛陀曾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否?”须菩提说:“否也,世尊。”佛陀再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须菩提答:“否也,世尊。”佛说:“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也就是说,当我们每一个布施的行为,都把施者、受者和所施的是什么全部忘掉、空掉的时候,其福德就像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虚空那么广大的、不可思量的福德就到来了。
然,众生愚痴!有的时候只是递给别人一张纸,送给别人一块糖,如果别人没有说声谢谢,都会烦恼半天。心想:这人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他到底什么意思啊?不停地抱怨、纠结、懊恼:早知道不给他了,以后再也不帮他了等等一系列的想法接踵而来。还别说给别人有了大的捐赠,那更是要让别人感恩戴德,尽人皆知,要做个捐赠仪式才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有价值,否则就认为这不是白做了嘛。其实,恰恰相反,果真如此,才真的是白做了!
在布施的问题上,我还特别欣赏伊斯兰教的一个做法。他们将布施作为对每一个伊斯兰教徒的要求,每一年都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拿出收入的10%用于做布施。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求所有拿出来的布施,施者和受者是不能见面的。也就是说你的财富布施给谁,你是不能知道的,要通过第三方来完成。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就让施者和受者都能少一些烦恼或者是执着。
其实,没有烦恼和执着,很自在地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它才真正有意义、有效果,才能真正像佛陀说的那样福德不可思量。所以,我们要学学春风、学学夜雨,只是在该做的时候、想做的时候便做了,无所谓施也无所谓受,果能如此,生命还有什么不自在的呢?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经典诵读
争讼会打破“家和万事兴”的和睦,最终导致家道的衰落;言语反映内心德行,一定要谨言谨行。听雷磊老师经典诵读《朱子家训》,为你讲述~
《朱子家训》节选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今天的《朱子家训》说的是居家过日子切忌起争端、打官司,一旦打官司,终归会带来凶险祸患;待人处事切忌多说话,言多必有失误。
“争”指争吵、争夺。“讼”指打官司。
俗话说“平安千秋福,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和睦,其他事都受影响。所以只要有争端,家庭很多事就不顺。
“戒争讼,讼则终凶”说的是一种隐恶扬善,息事宁人,宽容大度的人生态度。少与人争执,对人宽容,即使他人冒犯,也以隐忍为要。
中国古人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
看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所以兄弟争讼,就能够判断出他们的家道要衰落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人,他的心量已经狭窄到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够宽容,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可见这一个人的心量狭窄到极处了。因为他心量很狭窄,所以他们的家道一定会衰落。古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非常重视,在这样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之下,人们也不会因为一点点田产、一点点财产就会吵上法庭。
处世为什么忌多言呢?
《弟子规》讲,“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是教导我们言语要谨慎。孔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就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把言语放在德行之后,可见得它的重要性很大。人的言语也是体现人的德行,所谓“言为心声”,你有什么样的心地,自然就会有什么样的言语。即使是很会讲话,讲的言语很好听,可是欺骗人也不能够长久,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这句话教我们慎言。
曾国藩先生教导子弟说,“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这是教我们看人,看人当然要看他的德行,看他的为人。曾国藩教导我们看人要看人的操守,看人的节气,要有节气而不能有官气。官气是什么?傲慢自大,刚愎自用,不能够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另外要多条理、少大言,这个大言就是很多的绮语,花言巧语,或者是大话,夸大其词。
夫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很会说话,他的容貌举止看起来好像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踏实的心地,就是没有操守,这个人只务在颜色上做表面功夫,所以很少有真正的仁心的。所以满口大道理,往往都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不一定是亲身证得这些道理,都是道听涂说的。
因此“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这句是教诲我们,要修养诚敬谦和的仁德。诚是真诚,敬是恭敬,内心有真诚,外面言行都表现得有恭敬,敬人、敬事、敬物。自己能够谦卑,必定能够跟人和谐相处,这是仁德。有这种诚敬谦和的仁德,自然他就能够敏于事而慎于言,不用人教,不用刻意,他言语自然就会谨慎,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从事上来教我们存养仁心。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诗歌赏读
一代帝王唐太宗,除了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对唐诗的兴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听雷磊老师诗歌赏读《赐萧瑀》,感受太宗的帝王气象~
古代帝王多有诗才,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要赏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赐萧瑀》。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公元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密谋杀害李世民没有成功,又向唐高祖李渊诬陷李世民。李渊听信后,打算惩处李世民。在萧瑀的据理力劝下,唐高祖才打消了惩处他的念头。不久后,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在萧瑀的劝解下,才把政权交给了李世民。
公元年,李世民登基,封萧瑀为宰相。但由于萧瑀性情刚直,与房玄龄、魏征等大臣不合,李世民便把萧瑀改任太子太傅。萧瑀毫无怨言,来到东宫任职,辅导太子十分尽职,李世民对他对太子的教导十分满意,在公元年,封萧瑀为“特进”,是仅次于丞相的官职,参预政事,并赠此诗给他,还说:“卿之忠直,古人不过。”你的忠诚正直,古人也比不过你呀!
这首诗极富于哲理。诗的前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后世用来比喻只有经过危难或战乱的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诗人李世民在此诗中用此赞美萧瑀。
次句的“板荡”乃《诗经·大雅》中两篇作品的名称。《板》、《荡》两首诗讥刺周厉王无道,败坏政局。后来以“板荡”代指政局变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
后二句则另换角度,继续盛赞萧瑀。徒有一时之勇的“勇夫”并不懂得真正的“义”,而真正的“智者”必然心怀仁德。这里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无谋,莫言义;有智无勇,难施仁。
这首诗诗意浅显,说理形象,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智”、“勇”、“仁”、“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不仅对于知人善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如何使自己成为智勇双全的有用之才方面,也具有启迪作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二句,流传至今。
唐太宗在唐初诗坛上,他的诗歌雄伟不群,规模宏远,别具一格,堪称雅丽高朗,顾盼自雄(清代潘德舆《唐诗评选》)。他在唐诗的发展中有着首辟吟源(《唐音癸签》卷五)的开创作用,《全唐诗》卷一《太宗皇帝》小传也说: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全唐诗》卷一收录他的诗共计八十七题九十八首,非但远远超出唐朝历代帝王,而且也超出初唐不少著名诗人。
纵是帝王也爱诗。最后让我们再诵读一遍,感受太宗的帝王气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讲师简介
付健(印竹)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
萃辰天心国学传播集团总裁,中国国学院执行院长,成人教育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自年创办萃辰天心书院,先后在书院开讲《金刚经》《心经》《史记》《道德经》等经典课程,并倡导开设中国式礼拜——半日禅修,研发首创“明心见性香茶花”系列课程,并在CCTV接受著名主持人陆一鸣采访,畅谈国学,著有自身感悟散文集《跟随》一书。
国学不仅是知识更是能量,相信国学的力量!——付健
陈伯安(印安)萃辰天心书院院长
文化学者,诗词联赋作家。曾任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局长、江汉大学武昌分校副校长、武汉工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萃辰天心书院院长。已出版《思维的技巧》《伯安百说》《读书趣话》《联语哲思》《新武汉三字经》《横山联唱》《南山窖雪》等文学专著,参与主编《古今绝句鉴赏辞典》(任副主编)。任萃辰天心书院院长以来,在书院亲授国学经典多部,言传身教,影响广泛。
雷磊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
萃辰天心书院常务副院长,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潜玩诗社社长。在天心书院受国学经典熏陶8年,通诗词歌赋。已在书院开讲国学经典入门课程,并多次为出国留学生讲授国学一对一课程,曾为“新东方”学员讲授国学课程。
国学教给人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一种立身处世的智慧,一种心灵空明的解脱。——雷磊
天心
一个家庭的文化,是家庭的基石,是家庭沟通的重要媒介,是家庭和乐美满的关键因素。
国学是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学习圣贤经典,增长智慧能量。
和家人一起快乐的亲近国学,进而促进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提升。
这就是我们做《天心》的初衷,让国学智慧走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