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实话实说没读郭沫若这首蜀道奇前,我

发布时间:2022/11/5 15:08:29   

多年前,李白官场失意,想起了家乡的蜀道。于是,带着愤懑写下了一首《蜀道难》。

当年上学时,语文老师曾把此诗“吹上了天”。各种宋、元、明、清学者们的评价,都被老师拿出来了。说实话,当时我还真没觉得它有多牛。

我承认,写得很绮丽、很梦幻,但我还是更喜欢《将进酒》式的豪迈。总觉得,《蜀道难》把山路写得再怎么险峻,也不过仅是一首写景佳作而已。

直到近些年,我亲自去了几趟剑门关附近的群山,才发现李白写得原来那么真实。再加上前几年的“三星堆热”,发掘的文物证实了诗中关于蚕丛和鱼凫的描述,竟都是有据可依的,也让我对李白新添了一份敬佩。

不过,真正让我对李白及这首诗彻底改观的事是:近日读到了郭沫若的一首《蜀道奇》。

世人皆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事实上如果没有对比,我们或许根本分辨不出:神作到底牛在哪里。

毫无疑问,在近现代文坛,郭沫若是一个绕不可的人物。他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位诗人,特别是他的现代诗,热情洋溢的语句,每每读来都令人心潮澎湃。

但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郭老还是一位很厉害的古典诗词高手,因为历史功底深厚,他在写古典诗词时能做到:用典精准、地道;格律工整、乐律优美;用词有新意、而又不失古典意象之美。

郭老曾仿过不少古人的作品,虽达不到前人的高度,但也总是能出彩的。年,郭老回到故乡,并重游三峡。

昔日李白笔下的蜀道就在眼前,山山水水都似从前那般壮阔,于是郭老便有感而发,即兴仿写《蜀道难》。为了和李白原诗区分开来,他特意给此诗取名为《蜀道奇》。

全诗洋洋洒洒写了数百字,因篇幅问题,笔者只截取其中一部分,大家感受一下:

大家不要瞧不上此诗,试问现如今的文化名人,有哪一个能在即兴的情况写出这样的作品。郭老此诗共有3大高明之处:其一,巧妙运用典故;其二,整体大气磅礴;其三,意象众多但却并不堆砌。

然而,就算是这样的作品,当它与李白的《蜀道难》放在一起时,诗迷们还是能一眼分辨出高低。实话实说,没看过郭沫若这首《蜀道奇》前,我还真没发现李白那么牛。

我们先说典故的使用!

李白的原诗里,前前后后的典故使用多达十几处。从先秦神话传说,到魏晋史书中的记载,李白一一化用。最牛的是,人家所有的化用都完美地镶嵌在写景、叙事里,一点都不显得生硬和突兀。

这一点,郭沫若诗是没能做到的,比如他化用的巫山神女,若没有这两座山本身为依托,很难写出诗境来。读过私塾,对历史那么了解的郭老,在用典方面仍然和李白没有可比性,可想而知诗仙肚子里的“货”有多少。

我们再来说想象力!

郭老的诗里,其实是有一些表达想象的诗句的。遗憾的是,当其与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语句相比,则显得那么苍白。

李白的天才之处在于,看似句句是在写景,其实又句句是在说史、叙事、抒情。对人生的种种思考、对前途的种种茫然,都在诗中看得出端倪。但郭老的诗,则实实在在是在写景,从内容深度上来看,确实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至于遣词上的高下,以及气势上的差距,则更不用说了。

当然,差距这么大,不怪郭老。毕竟,正如前文所说,他的这首《蜀道奇》已经是近现代诗的一首经典之作了。若非他此诗确实是有意学习和致敬李白,把他的诗和李白的诗放在一块比较,对人家也确实不太公平。对此事,大家有怎么看?欢迎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3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