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
第5集
开吉法师主讲
台南极乐寺
/2/8
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同学们,大家好。请掀开《圣学根之根》第一册,第十八页,从第一行开始看起。
这句课文是教导我们,每天早晨起床之后,首先要探望自己的父母,并且能够向父母请安、问候,了解一下昨天晚上父母亲睡得怎么样;傍晚回家之后,我们要把今天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所学习的功课,或者在工作之后每天生活的状况、工作的状况,要向父母报告,让父母能够放心。这是善体亲心的表现,因为我们知道,父母亲时时都在挂念自己的子女,子女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每天生活的状况,工作、学习的状况,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他也很希望有所了解。为人子女,我们能够善体亲心,知道父母牵挂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自自然然就能够尽到为人子应尽的孝道。
在前面跟大家分享过,在周朝的时候,周文王就是一位大孝子。周朝能够延续八百年这样的长久,就跟这些开国的君王,诸侯跟君王他们以孝、以德来治国、来治天下是分不开的。周文王姬昌,当他还在做世子的时候,每天都要去朝见自己的父亲王季,会去问候三次。每天早晨在鸡叫的时候,天亮了,他穿好礼服,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来到自己父亲的寝门外,向父亲问候、问安。在宫廷当中负责照顾的小官,如果跟他报告说,文王的父亲晚上睡得很好,精神非常好,文王听了脸上就露出非常欢喜的表情、神情。到了中午的时候,文王再去问安,依然按照早晨的方法来了解父亲上午的身体情况,精神、饮食各方面的情况。到了晚上,文王再次来到父亲这里,也是这样子来问候。有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季身体稍稍感到有点不太舒服,因为人到老年,身体会有种种的状况,这是常出现的。看到父亲的身体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甚至连走路都走不稳。一直等到他的父亲王季完全饮食恢复了正常,身体也渐渐康复了之后,文王才恢复到平日非常正常的状况,行住坐卧都比较正常了。
每次在父亲吃饭的时候,宫中有人负责把饭菜端进去,文王一定要亲自来检查饭菜会不会太冷了、会不会太热了,还有饭菜的菜色是不是符合父亲的口味,做为儿子他要亲自去检查。等到父亲把饭吃完了之后,饭菜端了下来,周文王他会去问左右的人,父亲吃饭吃得多不多?胃口怎么样?哪些菜吃得多、哪些菜吃得少,他都要详细的了解。并且对管理父亲饮食饭菜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端上去。”换句话说,父亲不要让他再吃隔夜的、第二餐的饮食。我们知道,有的时候饭菜如果放的时间久了,或者隔夜了,上面会有很多的细菌在里面;人年纪大的时候,身体的调养照顾是非常重要的。文王一定会交代,饭菜如果是隔顿的、隔夜的,就不要再给他的父亲送上去了。负责饮食的小官就非常清楚的了解文王对他的要求,文王看了很放心,他才会离开。
周朝在中国的历史上,它是治理得很好的朝代,它享国之长后来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它能够代代相传而传之久远,都是文王这种孝亲之德的启发。为什么?当他能够用至诚的孝心去敬爱自己的父母的时候,当他在治理天下、管理百姓的时候,他也一定能够用一种仁爱存心、一种仁德与仁政来施与天下的百姓。周文王他所做的、他所行的,也就是《弟子规》所说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日常行为的小事,不只是君王,是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为人子女者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也是人人都应当要做到的。我们想想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每个人、每个家族也有他的子弟跟儿孙,我们希望家道、家业都能够代代相传而不衰,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我们要效法文王的德行,以孝来传家,家庭一定就会非常兴旺的。
关于“晨则省,昏则定”,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人能够做得到,连小动物都能够落实。
在清朝年间,在广东的东莞有一个很著名的隐士,叫做陈恭尹。陈恭尹是清朝初年非常著名的抗清志士陈邦彦的儿子。在历史上,因为陈邦彦先生他去抗击清朝不愿意投降,最后他就壮烈的牺牲了。他的儿子陈恭尹看到父亲这种状况,就终身不为官,当一个隐士。他在家里就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它是一只白毛的狗,但是尾巴有一点赤色,四只脚都是黑色的,它就伴随着陈恭尹一起隐居。陈恭尹因为父亲的去世、父亲的牺牲,他不愿意在清朝做官,一直隐居在山里,做一个隐士。这只狗一直陪伴着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每次陈恭尹要出门的时候,这只狗就先走在他前面几百步,好像给他做导引一样。如果在山林当中遇到野狼、蛇、老虎这些凶猛的动物,它赶紧跑回来报告它的主人,它咬着陈恭尹的衣服,一直要把他拖着拖回家,不让他往前走,知道说前面有危险。陈恭尹因为这只狗忠心耿耿的守护,虽然居住在山中、隐居在山林当中,但是都没有遇到危险。陈恭尹每次往回走的时候,这只狗就会跟在他后面几十步,大声的叫,把这些凶猛的野狼、蛇吓跑,就好像是侍卫一样。到了晚上它就守在家里,前前后后去巡逻,遇到有什么状况,它就很大声的叫。所以是一只非常忠诚的狗,一直都守护着它的主人、陪伴着它的主人。因为狗妈妈这么忠心耿耿,它生的几只小狗都有妈妈的这种德范。后来它生了五只小狗,陈恭尹因为没有办法全部都饲养,就把这些小狗送给左邻右舍的邻居。结果发现,这些小狗都能够尽忠职守的看家守院,它的职责每只狗都尽得非常好。
刚开始把这些小狗送出去的时候,母狗每年都会到各家去看看它的小狗,仿佛是在跟它殷殷的教导:你们都要好好的尽好自己的职责,要忠于主人。这些小狗对母亲又非常的孝顺,每次它们分到好吃的东西,一定会让自己的母亲先吃。后来这些小狗渐渐长大了,母狗看小狗都已经懂得自己的职责跟义务了,我就不用经常去嘱咐它们、教导它们,母狗也就没有常常去看它的小狗。每天早上,这五只小狗都会一起来到陈恭尹的家里,看望它们的母亲,每天都来问候、来看望。又过了几年之后,这只母狗生了病,而且生病的原因身上长了癞疮,非常的消瘦,整只狗已经奄奄一息,快要死了。它的五个小宝宝,五只小狗每天都一起会回到母亲的身边,用它们的舌头来舔母亲身上的疮疤,它母亲的病(母狗的病)就慢慢的好了。每次到元旦的时候,这五只狗都会一起来到母亲的身边,摇着尾巴,非常高兴的,好像是来给母亲拜年似的。等到后来这只母狗死了之后,五只小狗都哀伤的哭泣、哀号不止。陈恭尹看了这个情形,他的内心也感到很难过,他后来把这只忠心耿耿的老狗就埋在了后山。这五只小狗每天早上都会来到母亲的墓前哀伤的哭泣,好多年都是如此。
这个主人他是以忠孝传家,确实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他因为国仇家恨,始终怀着高风亮节隐居不仕,不愿意出来为官,时时刻刻怀念自己的父亲。他这种孝德感得家里的狗也非常有气节,不但是忠于主人,而且很善于教导它的几个孩子,教出的几只小狗个个也都忠心耿耿、非常的孝顺。这个狗它投生在忠义之门,跟主人这种德行、这种气节都是相近的。我们在民间当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说狗它的性情、它的各个方面的状况,其实是很随主人的。
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因为在做跟《论语》有关的校对工作,当时特地从北京飞回台中来看望徐醒民老师,跟老师请教关于《论语》一些读音、用字各方面的问题,徐老师非常认真、非常仔细的来给我们做指导。那个时候就看到老师家里一个小孙女还有一只小狗,小孙女长得特别的可爱,彬彬有礼;连家里的这只狗,气质就跟别人家养的不一样,一看就是读书人养出来的小狗,看起来也很有气质,也是彬彬有礼的。所以狗、家里养的动物往往是跟主人的德行、性情相关,我们经常看到实际的例子。
包括在我们自己的家族当中,因为家族是非常重视祭祀、重视孝养父母,母亲以前就跟我们讲过,家族里面养的狗也非常重视长幼有序。像有一只狗它年纪非常大了,没有力气,吃饭的时候它是抢不过年轻力壮的小狗,但是每次小狗一定都会礼让老狗先吃,老狗在吃的时候,旁边的小狗一动都不敢动,一定等到老狗吃剩了之后,它们才去进食。我们想动物都懂得长幼有序,可以人而不如动物乎?
上一次我们在巴黎的时候有一位同修,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巴西有一个流浪汉,这个流浪汉,我们在国外经常会看到很多流浪汉,因为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洲,都常常会有一些流浪汉,平常他们是露宿街头,靠乞讨为生,生活也是非常艰难。有的时候如果是天气比较恶劣的情况之下,我们知道像在巴黎就有很多流浪汉,他们都是住在地铁的地方,有时候天气太过寒冷的时候,经常就会有一些流浪汉死在里面,这种事情不时的会发生。那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他就非常有爱心,他在欧洲坐地铁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街头艺人卖艺,或者是有一些人来乞讨,他身上一定都会备一点小小的零钱,走过的时候都会放一点零钱在他们身上。
这个巴西的流浪医院,因为他突然生病了,医院接受治疗。医护人员看这个流浪汉非常的可怜,因为他流浪在外,他的家人也不知道都生活在哪里。特别是生病的时候,没有亲人来陪同、没有亲人来探望,他内心肯定就会非常的哀伤、非常的难过。可是想不到,到了半夜、到了凌晨的时候,流浪汉却有四个亲友来探望他。原来这四个亲友就是他养的四条狗,它看到主人生病了,这医院诊所的门口,想来看望它的主人。因为这个流浪汉他非常的有爱心,虽然他是一个很穷的乞丐,可是他用一种善良和爱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包括他所养的这四只狗。有的时候他在路上乞讨,自己三餐饭都吃不饱,但是跟他一起流浪的四只狗,他却很愿意把食物分给它们吃。后来流浪汉他生病,医院,这四只狗念念不忘自己的主人,它们有一天在凌晨的时候就一医院门口,希望能够让它们进去看望自己的主人。后来医护人员非常的感动,觉得说这些狗它之所以这么有情有义,也是流浪汉平常就对待它们非常的平等、非常的关爱,人跟动物之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于是医护人员就决定让流浪汉的四个亲友进来陪伴他,并且把一些食物也喂给它们吃。他看到流浪汉虽然有一些好吃的东西可以吃,但是他自己每次就吃了一点点,剩下的都分给他的四只小狗。以前生活非常穷困的时候,他也从来没让它们饿过肚子,都是把它们喂饱了。这些狗也不会嫌弃它的主人穷困,在他生病的时候,也都跑来看望他。我们看到,连小动物都这么有情有义。
这句课文就补充到这个地方。最为关键的,“晨则省,昏则定”,这是一种善体亲心的表现。为什么?因为父母亲时时刻刻都是挂念着自己的儿女,当父母亲已经年纪很大的时候,“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正是体会到父母亲对于子女的关怀、这种牵挂,做为子女,也是常常要去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方式,来报答父母亲对于我们的恩德。“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从早到晚,从初一(年初一)到腊月三十,都要想着父母亲是非常挂念我们的。我们无论是身在何处,是在父母的身边,或者是出门在外,也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都会很关心我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所以要常常去问候父母的同时,也把自己最新的状况让父母亲能够了解得到。
我们接着看下面这句课文。
我们出门之前,要跟父母亲讲清楚,我们要去哪里;回家之后,也要报告父母,让父母安心,这是“出必告,反必面”。
当然我们知道,现代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古时候传统的大家庭、传统的社会,这种状况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现在都是小家庭,而且可能很多子女都是长年出门在外。但是这个时代也有这个时代的一个做法,虽然我们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也要让父母能够更充分的了解我们现在的状况。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也要给父母亲打电话,首先让他们知道我们的行程。如果经常在国外旅行,可能今天在这个国家,过了几天又换了一个国家,这样跑来跑去的。当然父母亲远在天边,不可能很快的了解我们的状况,可是他心里都会很挂念,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他就会看看这个地方的天气状况怎么样,这个国家有没有发生什么大事,父母亲的心里时时刻刻都会挂念的。做为子女,我们就要每个星期,记得给父母亲打打电话;每到一个地方,也要跟父母亲报告,我们已经到哪里了,现在的状况怎么样,都要及时的报告;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也要让父母亲了解我们的行程。同时让父母亲了解我们现在生活跟工作的状况怎么样、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心得,在这个过程里也要常常跟父母亲交流。无论我们是否身在父母身边,古圣先贤教给我们这些原理、原则跟方法,我们都还是可以落实的。
我们在欧洲因为有时候要参加祭祖大典、和平大会等等,工作、生活是比较忙碌的,再加上有时差,时间差得比较久,譬如说我们晚上忙完了,父母亲刚好他们是在半夜,当我们有时间打电话,父母亲可能不适合接电话,会常常遇到这种状况。但是只要一个人心中有父母、有老师,他都会想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
有一次确实当时工作很忙,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因为我们走在路上时间也很长,就利用走路的时间给父母打电话,因为早晚时差的问题,或者是我们工作太紧张了等等,都没有时间,就插个缝,利用一些外出的时候,刚好走在巴黎的人行道上也很安全,小区没有什么车子,就在路上,一路上跟父母欢声笑语的谈一谈最近的体会、最近的心得、成长跟进步,并且把自己最新的行程、一些状况也让父母亲了解。甚至于到一些国家,网路、通讯还没有非常通的时候,打电话也不方便,工作也确实太忙,我们现在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