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把人看的很大,或者说很重要。人为什么也很大,人有什么东西让人也很大呢?人有眼睛,可以看世界,人有五官可以感知。人有双脚可以行走,人有双手可以创造。更重要的人有脑子,也就是智,可以思考。
万物与人相比较,区别是在一个智的问题。还有其它的。人是从地球这片天地之外来到这片天地的。人不断的从天地之外来到这里,不断的按照自己要求改变这里的自然,也不断的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也不断的改变他人的现实生活。立天子,置三公,形成人类社会,形成国家,制定法律,建立人间法则。
人有智可以区别于万物。不过道德经也认为,正是因为人有智,所以?慧智出有大伪,虽智大迷。谁有大伪,谁有大迷?要论人的智慧,从古到今,恐怕无人能够出其圣人左右。可是谁是圣人呢?中国人公认的,至少在书生儒家今天的知识分子而言,孔子是圣人。虽然这个圣人不一定是唯一的。
谁有大伪?孔子,孔圣人。谁有大迷?中国人。中国人拜孔子为圣人,道德经说孔子是大伪,说中国人是大迷。这是道德经说的吗?不是的。这是我个人自己的理解。我是打着道德经的旗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了。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仍然可以从道德经里找到答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孔圣人之名,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天下皆知。即使到今天,中国人仍然把弟子规做为国学挂在嘴边。弟子规,圣人训。圣人训什么了呢?《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中庸》孔子所言。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天下归仁,仁者人也。孔子的道,是人之道。把天下归人,人统治天下。孔子的道是人之道吗?不是的。天下不是归人,而是归仁。仁与人?注意这里是归仁,而不是归人。所以孔子的道是仁之道,而不是人之道。仁与人,一字之差,谬以千里。孔圣人是打着人之道,而行仁之道。所以,道德经里有这样的描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继而又这样描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圣人的道不是仁之道吗?怎么又与礼有关了?
孔圣人所说的天下归仁,又说克已复礼为仁?想要得仁,就要克己。孔子说,想要得仁我就要控制自己。问题来了。孔子为什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要克己?原来事出有因。孔子受了委屈。请看他自己的所说,出自论语,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话就不解释了。圣人受了委屈,人们都不理解怎么办呢?克己,克制自己。好的,然后呢?复礼,继续事君尽礼。然后呢?不断的克已复礼,不断的事君尽礼。然后呢?直到天下归仁。然后呢?仁者,人也,仁之道,人之道,圣人也。然后呢?不断的拍皇帝的马屁,不怕天下人笑。然后呢?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无论孔圣人的道是仁之道,还是人之道。都与道德经的道是不同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如果孔圣人的道是仁之道,那么道德经里的大不包括仁。如果孔圣人的道是人之道,那么在道德经里的大,人也只是居其一。何况孔子的行为无非是不断的重复的克己复礼,事君尽礼,就是不怕天下人笑。这又算是什么道呢?道德经里这样的描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孔子之道,乱也,乱道。仁之道,乱人之道。
孔子之道,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对皇帝遵守礼仪,不怕天下人笑,这个也是对的。所以儒学后世发展出了三纲五常,其第一点就是君为臣纲。这即是对圣人的学习,也是对皇帝的尊重,当为后世之楷模,国学之经典,受万人之敬仰。不过?
孔圣人总是有一些把自己的委屈做为圣人之道的前提。所以孔子的道不是道法自然,而是道法自我。这多少有一些哲学上的唯我论之嫌疑。或者可以按照道德经上所描述的,绝圣弃智。如果,以孔子的智慧治国,或者说以孔子的道治国,这又会如何呢?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长期的以孔子之道治国,结果?就是中国人被人家堵在门口卖鸦片啊。
所以关于道的选择,选择何种道也就很重要了。这里有两种道,道德经的道,道法自然,孔圣人的道,道法自我。选择那个呢?还是那句话,白菜萝卜各有所爱。自己口味自己选。不过,如果连圣人都无法做到道法自然,而只能道法自我,那普通人又何做到避免唯我论呢?
这里简单的描述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过程。出发点就是绝圣弃智这四个字。要如何的做呢?找个目标,这个目标当然是圣人。这样一来孔圣人就成为了目标。找孔圣人的言论,君为臣纲,都清楚三纲五常,就用这个做论据。查百度,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原来三纲五常不是出自孔子。这个不能做为论证孔圣人的论据。
论证孔圣人必须用孔子自己说过的话。查查孔子都写过什么。继续百度,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看到有周易,易传。所以查了一下周易的作者,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这个不是孔子所作。易传,《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易传是论文集,并非一人所做。而且作者位置为,孔子后学。并非孔子本人。十翼,查百度。《十翼》即《易传》,作者不详。
孔子写过的书很多,也会有很多的言论。到底要怎么论证呢?道德经中这段文字出现在脑子里,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灵光一现。礼?孔子确实写过《礼》一书。可是这个礼要怎么写?在百度查找孔子关于礼的论述。事情到了这里就简单了,孔子推崇礼,后世儒生知识分子必在这个所谓的礼上大做文章。圣人如何的有礼,如何的能够礼行天下呢?只要找一些知识分子的文章即可。关于礼的论述。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首先找到是这句话。事君尽礼,不怕老百姓笑话。备受儒生知识分子敬重。因此写这句话的文章,研究这句话的文章,分析这句话的文章特别多。事君尽礼,这个礼字对于孔子又是何意呢?或者说孔子如何的解释他的这个礼,孔子关于自己对礼的理解必然源于他自己的生活。他是怎么生活的,孔子必然也就是如何的认识自己的生活。找到这句话,我对这位孔圣人的观感也就大大降低了。
事君尽礼,可是孔子所说的礼对于他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道德经上这段文字描述又出现在脑子里,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原来这里有一个提示,要想了解孔子的礼,就要从仁开始查找。在百度查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孔圣人关于仁的论述也备受儒生知识分子所提倡。所以很快就查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样一来,在道德经的提示下,就把孔子的仁与礼连接在了一起。现在,只要找到孔子关于仁的论述,事情就可以了。对于孔子来说,何为仁?什么是孔子理解的仁呢?仁者人也。这四个字就把孔也自己完全暴露出来了。把上面查到孔子关于仁与礼的理论联系一起。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者人也。人也?人者孔子自己。只要孔子不断的事君尽礼,就算天下人不断的笑话他。可是最后他都可以得仁。何为仁?仁者人也?何为人?人者孔子。什么意思呢?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天下皆知。
万世师表。何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何道?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克己复礼,天下归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