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活现经典开卷有益书法家张仲亭近期创作
长卷,也称“横卷”、“手卷”,是中国工艺装裱的实用体式,是书法领域一种常用的形制,最早成形于西周时期的竹简。书法长卷幅度延展,横向连续,可以边展边看,便于创作、欣赏和收藏。当代著名书法家张仲亭先生喜爱长卷形制,近期他忙里抽闲,以其一惯平心静气、严谨认真的态度先后书写《咏济南七十二名泉诗》、《弟子规》、《大学》,遂创作完成这三幅书法长卷精品。
受家学影响,张仲亭先生从儿时就开始临摹颜、柳、欧、赵诸体名帖,笔耕不辍。数十年来,他读帖,临帖,探访碑刻,以书会友,情笃于翰墨。在书法研习上,他取法乎上,反复临习古人楷、隶、行、草名碑法帖数十种,对《兰亭序》、《圣教序》、《祭侄稿》、《书谱》及米蒂、王铎等众家书帖用功尤深。张仲亭先生长于各种书体,以楷书、行书最为突出。对于楷书,他淹贯大楷、中楷、小楷,师法唐代欧、虞、褚、薛、颜、柳诸家以及赵孟的楷书之长,又融入自己行书的动感和体势,从而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逐渐造就了具有自我鲜明艺术特色和较高审美格调的楷书风貌。欧阳中石先生曾为其楷书作序曰;“得乐毅之古貌,端朴直索黄庭之雅韵,秀实至于大令之十三行,亦见娟好,能洗尘去俗,已大不易也。”魏启后先生引古诗二句称道:“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赋诗赞誉:“南帖北碑久不和,因时所限自偏颇。张公自有平衡法,心悟手摹未蹉跎。”
张仲亭先生深入揣摩经典,着重探讨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从传承国学、弘扬文化的角度发现中楷字体独特的形式美感和无可比拟的审美亲和力,于是近几年以中楷字体为自己的主要创作形式,使其各种尺幅的中楷系列佳作问世。其中楷书法,厚重庄严而幽雅清心,在端朴谨严中透发一种秀韵;平和雅正中透溢出灵活之气,可谓在黑与白的艺术世界里构建一种和谐晴朗的笔墨语言。他的书法长卷,就具有代表性地体现了这一风格。一经展出,受到各界的广泛称誉。
为宣传泉文化特色、打造济南名士、名泉品牌,张仲亭先生先后出版了《济南七十二名泉诗》,曾用小楷书写明代晏璧咏济南七十二名泉诗书法长卷,有目共睹。而今,他又用中楷重新书写了一遍,使七十二首诗,如七十二道泉水,潺潺流淌在这长21米、宽半米的书法长卷里,给人一种清冽、畅朗、新雅的审美观感。
品读张仲亭先生的这幅长卷《弟子规》,寓大美于朴实之中,可谓字字珠玑;含气韵在尺幅以外,行行隽秀。整体上遵规求变,点画工妙,气脉贯通,意态精密,不求怪异、不随时风地表现出一种文人的超脱、高蹈情怀。运笔虚中运实,结体平中见奇,在深层意义上实现了书法艺术静态美、动态美与文化美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笔触随心切换于楷书和行书二体之间,以中楷运笔为主要节奏,间或以行书的点线为跳动音符,以其深厚的基本功底为依托,把握行笔的节奏速度,使其前后书写的韵律保持平稳且气象一贯,从而让人领略到技道兼融、含文包质的艺术风范。作者涵咏古今,融会百家,成功创作富有美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书法艺术语言,阐述出中国书法特有的笔墨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在长卷《大学》中,我们可见张仲亭先生把全文个字,书写得一丝不苟,可谓从形式到内容,从艺术美感到文化况味,从单字美质到整合协调,均有悉心考量和审美提升。这些六公分见方的楷字,俊秀严谨,风神整峻,气度温和,颇有儒雅之风度,饶书卷之意味,将一种雅与俗、动与静、古与今、心与手相协互乘的美感寄寓其中。此外,其字里字外雅正而有“礼”有“节”,可谓书如其人,如其学养,如其仪表堂堂,如其仁善敦厚,真诚谦和,急公好义。可推想而知,作者下笔之际心定神闲,心无旁骛,在其淡定从容的创作心态中流露出一种文化自觉和文人本色,传递出一种明确的文化标向意识:以中庸为原则,以中和为理想,入古而出新。这就表明,书法对张仲亭先生而言,不只是一种精神性的娱乐,还是他遥慕古圣先贤翰墨运思风范的基点,更表明他将书法作为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力行文化贡献。
将这三个书法长卷徐徐打开,似春风佛面,开卷有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不仅仅是字体的端秀之美,气韵畅流,而且是张仲亭先生书法成就的展现,而更大程度上,是他对文化的标举、激活。他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把书法提升到文化的高度,结合时代性来全面审视,将书法放到传统文化里,并将传统文化融汇于自己的笔墨雅致中,累以功夫,积淀学养,力求书法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融通。就是在这种融通的意义上,他以其雅致之字为有效审美载体,力行传播和弘扬泉城文化、齐鲁文化、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