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在900多年前的北宋,宋徽宗就将艺考就纳
13日,山东艺考拉开帷幕,近万人同场作画的场面堪比春运火车站候车大厅。有趣的是,早在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就开创了“艺考”的先河。虽然如今的艺考与那时的艺术考试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区别,但其目的却是一样的:促进艺术的发展。
北宋的绘画艺术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当时的书画界,名家荟萃,高手如云。这与宋徽宗推崇书画艺术,提升书画家的政治经济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北宋沿袭五代旧制,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官职配备也非常完善,提高其政治地位,改善其经济待遇。当时文学艺术界官员能穿红、紫色的高官服装,但不能配鱼袋(官员佩戴的证明身份之物),唯独宋徽宗允许书画院的官员配鱼袋。宋徽宗还规定其他局的工匠所发的钱叫食钱,只有画院、书院所发的钱为俸直。
宋徽宗对书画家恩宠有加,特别是对米芾尤为喜爱。《宋人遗事汇编》载,政和年间修建艮岳(宋代著名宫苑),宋徽宗召时任书画两学博士米芾前来书写屏风,并让他使用御案上的一方端砚。米芾笔走龙蛇,一支妙笔前后翻飞,果然是名不虚传。宋徽宗不由得大加赞赏。米芾看皇上兴致很高,手捧着这方端砚,竟然对皇帝说:“此砚臣已用过,皇上就不能再用了,您就把它赐予我吧。”他竟敢索要皇帝的心爱之物。宋徽宗听了,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圣心大悦,非常大方地将此砚赐给米芾。
宋徽宗在位时,还广收古物和书画,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御前书画所,由著名书画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万计的珍品。书法有晋朝二王的《破羌帖》《洛神帖》,更多的是唐代名家的墨迹,光颜真卿的真迹就有多幅。名画有三国时曹不兴的《元女授黄帝兵符图》、曹髦的《卞庄子刺虎图》等。宋徽宗并非附庸风雅、徒有虚名,而是真正潜心研究。为便于保存,他把收集到的书法名画重新装裱,亲自题写标签,后世称为“宣和装”。他还命人将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资料加以记录整理,并附上宫中所藏的名家作品的目录,编辑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
宋徽宗对书画作品的收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据《宋人遗事汇编》记载,年靖康之变,金人攻破了汴京,铁蹄所到之处,金银财宝被抢掠一空。当宋徽宗看到自己喜爱的坐轿被抢走,自己宠爱的嫔妃被掳去,尽管痛心不已,仍能强作镇定,处变不惊。可是当听说宫中收藏的珍贵字画被金人洗劫一空时,他再也不能淡定自若,悲痛异常仰天长叹。据说宋徽宗被掳金国后,也是饥寒交迫,从宋徽宗的诗中可窥一斑:“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悔恨、哀怨、凄凉跃然纸上。有一次郑太后派人送来十匹绢,本想给宋徽宗缝制几件换洗的衣服。可是正好遇到书贩子在叫卖王安石的《日录》,宋徽宗手头没钱,便拿起绢去换书。
把绘画列入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首创艺术考试,是宋徽宗的一大创举。年,宋徽宗设立画学,即现在的美术专业学校,正式将绘画纳入“高考”科目,以招揽天下画家。宋徽宗设立的美术考试在京城汴梁举行。他将美术考试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徽宗亲自主持当时的美术考试,并以文人诗句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这些诗句的意境,看看谁的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六月杖藜来石路,午阴多处听潺授”“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等题目。一次,宋徽宗以“嫩绿枝头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为题,举行美术考试。大多数考生着意于在花卉上装点春色,画得万紫千红,春意盎然,尽管画得惟妙惟肖,但是徽宗看后均摇头不满意。独有一人构思巧妙,画远处绿荫掩映的楼亭,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准确地体现了闺中少妇因春色撩人,按捺不住思春的心情。画中用红妆一点,渲染出诗句描绘的色彩,用人点题,将色彩和人的感情糅合在一起,更加接近诗中丰富的含义。宋徽宗看后大为赞赏,选其为魁首。
还有一次,徽宗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作为美术考试的题目,让考生来画。许多考生都画了酒店,而以小桥、流水、竹林作为陪衬,没有表现出“锁”字的意境。只有李唐独出心裁,画了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于水上,桥畔岸边,在一抹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酒帘,迎风招展。李唐这幅画虽然并未画出酒家,但他很好地表现出了酒家被竹林遮挡的“锁”字的意境,被宋徽宗评为这次考试的第一名,并录入图画院,后来李唐也成为北宋的著名画家。不过,也有“砸场”的时候,有一次,宋徽宗以“万年枝上太平雀”为题选画师,考生们都不解其意,无人中选。后来内侍解释说:“万年枝,冬青木也;太平雀,频伽鸟(梵语妙音鸟)也。”
当时凡是被录取进入画院的画家,除了学习绘画外,还兼习《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其他课程。画院将学生分为“士流”与“杂流”,前者须选习一大经一小经,后者则背诵小经或读律。宋徽宗这样进行美术考试,有利于培养画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技巧。宋徽宗对绘画的重视,激发出美术创作的繁荣局面,一大批优秀的画家脱颖而出。
(袁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