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爱唐宋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是这样一个人:“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却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深沉遭遇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总之,苏东坡之美,是我们“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那种美”。
(东坡的黄州生活)
总之,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实际上,如果我们一定要从苏东坡身上汲取营养的话,就是一条:人要感谢苦难!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苏东坡一生不但经历过凡人不曾经历过的繁华,也曾经历过凡人不曾经历过的低谷,低谷之后又到达巅峰,巅峰之后又被摔至深渊……他的一生轨迹,如正弦曲线一样起起落落,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一生:
(东坡像)
21岁时,苏东坡以殿试第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没有得第一名,是因为欧阳修的误判),他借欧阳修之名而名动天下;到30岁正值他仕途坦荡要大展宏图时,父亲去世,他不得不归乡丁忧,错过了步入朝局的时机;从33岁到43岁十年间,王安石把持朝政,实行变法,苏东坡不满时政,于是被不断排挤,他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等。这一段时期,是他的人生低谷期,但只是郁闷,略略伤神,并不伤筋骨。
(黄州苏东坡像)
从44岁到48岁,他先是因“乌台诗案”入狱天,后又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甚至“不得签署公文”。这一段时期是神宗执政期,苏东坡处在人生谷底,伤神之极。
到49岁,神宗去世,哲宗年幼,太后摄政,苏东坡在八个月内连升三次,跳职四级,从第七级直跳至第三级,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拟圣旨,在朝局中心);到53岁,因为不愿消耗自我,他自请外任,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钤辖;此后55岁至57岁,历任吏部尚书、颍州太守、扬州太守、礼部尚书等。这一段时期,苏东坡算是处在人生高峰期,因为在宋朝,翰林知制诰是三品,宰相是二品,在宋朝一品几乎没有颁赠过,苏东坡只是不愿,否则得到宰相之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东坡在黄州)
到58岁时,哲宗亲政,他被调至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到60岁,二贬惠州;63岁,三贬儋州,越贬越远。这段时期,苏东坡再次跌入低谷。
到65岁,徽宗朝,因年幼,太后又执政,苏东坡起复北返,但行至常州即病逝,人生画上了句号。
(惠州东坡像)
他的一生是起起落落的一生,但他在文学上有代表意义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他人生低谷时(特别是黄州时期)的作品,比如前后《赤壁赋》,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无一不是出自低谷期。本文要介绍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也出自黄州时期,出自他的低谷时期,全词如下: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作于苏东坡贬居黄州之时,《东坡志林》卷一有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作作歌云。”这里的歌,指的就是这首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
这首词,理解不难,上阙写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这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山下是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细嫩的幼芽,林间的沙路,似乎经过泉水冲刷,显得一尘不染,异常清净。到了傍晚,细雨潇潇中,传来杜鹃的啼声。
在这里,没有官场的浮华污浊,也没有市井的喧嚣,这里只有清幽,只有诗的优雅,只有春意盎然,只有生机萌发,这让正在人生低谷打滚的苏东坡心情舒畅,让他再次萌发昂扬的斗志。于是他接着写道——
(词意图)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理解这几句重点在于理解“白发”和“黄鸡”,人们经常用“白发”和“黄鸡”比喻世事匆匆,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白居易有诗《醉歌》有:“谁道使君中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苏东坡反其意而用之,鼓舞人们不要徒发自伤哀叹,其实,这是他的自我激励。
这时的苏东坡人过天命之年,却在偏远之地做团练副史,说过,在他47岁时,他也曾消沉过,甚至想过“吾老矣,寄余龄”,他太需要自我激励了,“谁道人生无再少?”实际上是他不服老的宣言,是他对生活与未来的向往,是他对青春活力的召唤。总之,在经历了一段消觉时光之后,在贬谪境遇的无奈消沉之中,他渐渐振奋了起来。
(门前流水尚能西)
从天下皆知的名士到阶下囚,从阶下囚到公卿之位,支撑苏东坡的,或许正是这种向上的昂扬与旷达,这种精神让苏东坡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我调适,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从容,脚步声也越来越响亮,直至振彻万世。
(之50,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