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道尽时光易逝,启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今日便于大家分享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散译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便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赏析
词的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明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才抽出新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一“浸”字与屈原《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这句大意为:水边高地兰草长满路,这条道已遮没不可寻。
次句写此人独自漫步与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描绘出寂静幽美安宁的林间溪水图。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明了净无泥的原因,原来是雨水的冲刷使得小路洁净。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该词是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片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积极乐观的心态。
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
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大意为: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
感悟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是自然规律。我们应当把握我们的人生“时间是公平的,因为他给每个人都是24个小时,时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给每个人不都是24个小时。”这在于我们要如何利用我们的时间,要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同时对于飞逝的时间,我们也应当坦然面对。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天,正如茅盾所说: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