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唐朝李商隐《三月十日流杯亭》诗文漫读:在军中做着重要的事情,很少能够回家。一抬眼木兰花开败了,错过了春天最美的日子。这样难得闲适的季节,随着晚春的柳絮,飞到了城外。在流水的西边,听到了杜鹃声声。初衣解诗:李商隐的诗有一种奇特的风味,你开始读的时候,有的时候觉得非常的轻快流丽,你再读的时候,却又觉得蕴藉绵渺,你三读的时候,却发现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郁蕴藉。比如这样一首《三月十日流杯亭》,我开始读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那一种春游的味道。一个中年的文官军人,在公务之下走马郊外,还带着明丽的飒爽气,虽然最美春天已经过去,木兰花谢,但无尽的杨柳春风,还有那杜鹃声声。但是在读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比如李商隐为什么三月十要在流杯亭?而且还是要偷偷的随着柳絮到城外。虽然这个偷随柳絮带着点春天偷得春光的俏皮,但总觉得像是有意为之。原来有一祓禊古代民俗,每年春天的三月三日,汉族人在水边沐浴喝酒,洗净不吉利,为一年祈福。这个日子也变成了朋友们在水边聚会的日子。在经济发达之后,会在亭子里人工开凿一条九曲小水流,一些文人墨客,将酒杯放在水里,酒杯停在哪个人的面前,哪个人就可以吟诗作赋。在唐朝,风景名胜之地,都会建立这样的流杯亭,免除大家在水边的不方便,称为曲水流觞。很显然李商隐没有,在三月三去完成这一种祭祀。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身属中军少得归”。李商隐的家在长安。而他现在却是在四川节度使得幕府中。大中5年春夏,也就是李商隐39岁的时候,他的妻子不满30岁在长安病逝,家里留下了一儿一女,两个幼子。大中5年的11月,李商隐离开长安到四川节度史的幕府任记室,相当于地方军区司令的秘书,但实际上这个角度是对李商隐非常厚爱和重视,来了就让他实际做军中节度使判官一职,这个职务相当于节度使的副手,整理军中的文案文务,协助节度使训练兵士。那这一首诗是做在大中6年的春天,紧张的军务,使他不可能依照民间的习俗在三月三号,完成水边的祭祀。于是在三月十号,忙里偷闲,他走出了军营外。他心里是想着为家人和儿女祈福。“木兰花尽失春期“,表面上看是写的木兰花,这个时节已经落尽了花朵,错过了最繁盛的春天。实际喜欢李商隐诗的人都知道木兰花,是李商隐最喜欢的花树之一,他人生最重大的一次挫折,就是用木兰花谢来比喻的。那个时候他刚刚考进进士,却毫无先兆的剥夺了他做官的资格。而木兰花在古代又叫做木笔,那像毛笔一样的花朵,成为李商隐用文字进军仕途的象征。他当时写下了自己的心境,如同木兰花经过了一夜的暴风雨“年华若是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而经历了10多年的仕途坎坷,李商隐在四川又看到了落尽花朵的木兰花,同样的错过了春天。“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很让人感慨的是,这里面出现了子规,也就是杜鹃。这种鸟又叫蜀魂,杜宇。相传是上古时候蜀国的皇帝,因为热爱他的故乡和人民,死了之后化作了杜鹃鸟,叮嘱人们按照农时种庄稼,又传说他,他在生前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臣子,但是蜀地多灾,却被亡了国,他悲愤不已,化作了杜鹃鸟,日夜啼哭,泪水流干净了,继而淌血。李商隐有“望帝春心托杜鹃”句。在四川望帝的故乡,李商隐听到了杜鹃声声,望帝仍然思念着他的家乡,李商隐难道不思念长安吗?但是杜鹃又有另外一层高贵的含义,李商隐中年从军,故而一方面是生计,另外一方面也是酬偿平生男儿报国的志气。这子规声声提醒他,一方面是他的家在日下长安,另外一方面是他的国需要他。所以这首诗展现的竟是好几种的层次和风貌。有说不尽的黯然思念乡,因为他有失去母亲的子女在长安,他手上还有一份报国的事业。述不尽的爱国与思乡,也使得这首诗分外耐读。而在三月十号,他特地离开军营,来到郊外,借着名山好水,来抒发下心情的块垒,因为丧妻之痛从来就没有远走,而他的仕途,从来就像风雨中的木兰花。但是,在眼前报国的事业,仍旧让他愿意竭尽绵薄之力。只是李商隐,因为常年的颠沛劳顿,于46岁故去。实际上,在唐朝,中晚年以后事业有起色的人多了去。只是李商隐命运不垂怜他,随着他中年谢世,被埋葬的还有一生未曾开的襟抱。不可磨灭的,是他千古流传的诗作与才华!“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初衣胜雪为你解读李商隐诗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