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别时长亭柳依依,总结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是阅读古诗词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识并积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一项任务。学会总结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就仿佛拿到了一把打开诗词宝库大门的钥匙,可以帮助孩子们读懂更多古诗词。
什么是意象呢?诗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会加上自己的主观之意,所以古诗词中出现的景物,就不可避免地笼罩了一层作者的主观色彩。这种“笼罩了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就被称作“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此先用一首小诗把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
我国古代文人将“梅兰竹菊”赞为“花中四君子“,亦称”岁寒四友“,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赞美它们的高洁品格。古诗中提到松树的次数也很多,它也是高洁的象征,所以我们把它们放到一起来积累。
松、梅、竹、菊都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的《赠从弟》这样写松柏:”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的《咏竹》这样写竹子:“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的《菊花》这样写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王安石的《梅花》这样写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样赞美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借“月”托“雁”寄乡思
01.“月”的意象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望月怀远,唤起诗人的乡愁: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2.“鸿雁”的意象
雁是一种候鸟,传说中云中的鸿雁、水中的大鱼,都可以帮人们传递讯息;古诗词还常常借大雁南飞的景象,抒写游子的思乡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即离开家乡赴任,“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缠绵的相思之情,只好借助鸿雁传书来传递彼此的思念。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曾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寓凄凉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我们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昔日的宫女如花与此刻的鹧鸪乱飞,今昔对比,兴衰之意、苍凉之感油然而生。
4、“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以梧桐写悲秋心理,是古人常用的手法。例如宋代女作家朱淑真的《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在这首《秋夜》诗中,作者借助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还有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写过:
“梧桐更兼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晚年孤苦无依的李清照,也是借梧桐夜雨,抒发满腹愁绪无人倾诉。不再有云中锦书来,触目皆是凄凉之景,包围她的只有有无边的凄凉与孤寂。
5、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中写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阕写长亭送别之际,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送别的场面渲染得淋漓尽致;下阙虚写的是离别后的场面,第二天早上,作者酒醒之后,再也看不到伊人的面容,只有杨柳岸的冷风拂面,一弯残月挂在遥远的天边。
6、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物是人非,令人唏嘘;“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绪犹如绵绵江水,流淌在春天的原野上,化抽象为具体,极富表现力。
7、“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之感的载体。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中写道: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不计其数,我们今天先梳理到这里,以后再继续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小朋友们更轻松地学习古诗词。大家想要总结哪些意象,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作为词牌名的《清平乐》,在历代文学大家笔下都有哪些经典之作?
偷得浮生半日闲,带孩子在最美的山水田园诗里,感受田园之美
花褪残红青杏小,陪孩子在古诗词里穿行,体验杏花到青杏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