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看透骑士精神,小丑在网上,大师在山旁
各位摩友请听题:
无论你骑不骑摩托车,当你听到“骑士精神”这几个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说来也奇怪,除了中世纪的欧洲外,现代中国或许是历史上第二个能让“骑士精神”再次被定义成恶名的时代,因为在“骑士”这一撮群体中,总是有人不干人事儿。
中世纪的恶名骑士——顶着满口仁义道德却干着伤天害理之事。
而现代的恶名骑士——我改排气怎么了?我飙车炸街怎么了?我公路翘头怎么了?
二者都认为自己没错,殊不知正是他们的所作所为,才将骑士精神与其背后的寓意折损殆尽。
骑士这一身份的出现与战争息息相关。早年间的欧洲并不太平,文化信仰的不同,使天主教国家与伊斯兰教国家长期处于战争之中,随着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的掌控,天主教教皇便再也坐不住了,决心发起十字军东征。
战争必然伴随着资金的流动,但当时天主教国家的手头并不富裕,自费大规模武装军队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们打着收复圣城、掠夺财富的名义,呼吁广大群众自费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在神权的呼吁下,地主家的傻儿子率先加入了十字军,成为了骑士阶层的一员。
在战争开始前,成为骑士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马,同时还能给自己购置一身装备,那你就可以加入军队成为骑士了,否则只能成为炮灰兵种。但是能在中世纪这个时候有马、有钱还敢去参军的,至少也是当地的富贵人家,或者说是敢于变卖家产、准备舍生取义的亡命之徒,这也变相奠定了骑士的身份要高于其他兵种。
在这股力量的加持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进行得十分成功,骑士阶层的地位也获得了飞速提升,成为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而基于战争的文创故事也对骑士形象进行了正面描述,宗教意识到此时的骑士群体已经有了不小的力量,不为我所用实在可惜,于是骑士这一身份在宗教的神话下成为了上帝的战士、弱者的保护神,以及宗教的保护伞……
即便大部分骑士的所作所为根本配不上这份称呼。
宗教顺带也为骑士制定了一份类似于教义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之后的骑士精神,其内容包括勇敢、诚实、忠诚、信仰等等多方面内容,所以骑士精神也是中世纪欧洲上流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文明,可以代表着当时骑士阶层的行为准则,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弟子规》的高级版,《弟子规》教导的是求学之人应该怎样,而骑士精神则是教导骑士阶层的人又应该怎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宗教的萎靡,骑士阶层逐渐向贵族和平民进行分化,当先进交通工具取代了马与马车,骑士阶层也就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精神这东西不会突然消失,它只是从骑士阶层向贵族阶层进行靠拢,最后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礼仪文化,一直传递到了现在,爱、正义、平等、礼让、保护弱小、女士优先等美德仍然构成其核心。
这就是骑士精神的诞生与演变,也是大部分现代人对骑士精神的初步了解。
可在国内,这事多少有些变味,如今大部分人对骑士精神的理解更多是阴阳怪气,而不是骑士精神背后所连带的责任与美德。
骑士精神在中国的起源并不复杂,特别是作为摩托车的衍生文化来说,它一开始确实符合我们广义上对美德的要求。
资料中第一次出现“骑士精神+摩托车”的组合是在年的某官媒报导,那时骑士精神与越野摩托车联系在一起,不招摇、不扰民、不闯岗,专心练车、超越自己、追寻极限,这些是当时骑士精神的座右铭。
但在年,某摩托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骑士精神的文章,文章讲的是北京挎子爱好者的事迹,此时媒体对骑士精神的描述以追求个性、彰显自我为中心,骑士精神的定义也因此转变为彰显自我的不同,和大爱、博爱、责任感啥的没有关系。
年,哈雷正式进入中国,在宣传推广中,哈雷将骑士精神与美式巡航联系在一起,在哈雷强势的文化影响下,骑士精神不仅成为了宣传工具,它又衍生为个性与自由的代名词,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出两级分化。
部分摩托车爱好者认为骑士精神就是挑战自我,追逐自由与野性。
而另一些则认为骑士精神不该存在,我就是个骑摩托车的,没必要加这么多戏给自己,而且我也不具备以前的美德,因此也不会自称骑士。
不过这两拨人都属于少数派,在以为主流的市场洪流中,谁有心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