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老硖石1836年创办的徐裕丰酱园,是
文
东方客
△徐裕丰酱园发票
酒醬业在硖石应该算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影响最大的几家都是百年老店。除了之前介绍过的在小街上的振昌泰醬园外,其余几家均在河东区块。
创办于年的亦达仁酿酒坊在东南河街;创办于年的震丰恒酱园在南大街;最有名的自然是硖石徐家于年创办的徐裕丰酱园。
徐裕丰酱园创办时店址在硖石横港桥外,后迁至硖石北大街。是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自酿土黄酒、土烧酒、米醋等。兼营食油、糟蛋、乳腐,还用石磨加工面粉。后发展成为海宁最大的酱园。民国期间由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经营。可以说酒酱业是硖石徐家最原始的基础产业,立家之本。年公私合营后成为粮食局归口下的酿造厂。
△现开设于南关厢的新锦霞馆
锦霞馆前身为年创建的蒋泰兴菜馆,年菜馆转让于陈松山掌管。因店址在硖石中大街锦秀坊彩霞桥堍,特取路名之首,桥名之尾,改名锦霞。店铺为一楼一底,公私合营后营业面积扩至二楼二底,58年再次扩建为五楼五底,面积平米,时为硖石最大的菜馆。
有关锦霞馆的前世今生,特色菜品等,这几年没少炒作,我也不必再次翻炒,到是早年间曾听到的有关锦霞馆的趣事述与诸位,未有考证,不知真假,权当笑话。
文革时期,饮食行业流行自主服务,先行购票,凭票后厨或直接上灶台自端所购之食物,店内并无跑堂。此谓自食其力,人人平等,消灭剥削思想。听父辈们说,老底子无论饭馆、酒店、点心铺都是先喫后会钞,甚觉新奇,有这等事,就不怕人白吃跑路吗?
老辈硖石人言说:贪小之人也并非绝对没有,当年锦霞馆位于市河下岸房,大堂内临河岸客座常有食客扔盘河中,食客用餐后喊一声会钞(即买单),跑堂过来只需扫一眼桌面盆、盘、碗,即刻报出价格。
其实并非跑堂的记忆好,而是饭馆的每一种食器都相对应着某一价格,比如大盘的一块、中盘的五毛,小盘三毛,或是什么花色对应什么价格,如此,结帐既快又准。贪小食客会在结帐前趁跑堂不注意扔掉一、二盘子,自然便白吃了人家的菜了。
精明点的跑堂会有感觉,但行业中有规矩,捉贼要捉赃,没亲眼所见断不可向客人表示丁点怀疑,不然巴掌有可能就上来了,只得按桌面来算,但有些跑堂心有不甘,会在送客前表扬一句先生好身手,如此,这位食客要么从此不来,要么以后再不会耍此手脚了。
如今饮食行业又都全面恢复了传统的先喫后会钞模式,只是再不会用点盘结帐法了。奇怪的是现在引进的洋食品店,如肯德基之类的,反到是继承了文革遗风。
说到老硖石大街上的餐饮业,还有一家老字号值得一提,那便是中大街的五芳斋,硖石五芳斋跟嘉兴的是否同出一门,我不太清楚,但我们小时候只知道五芳斋是点心店,粽子自然是有,但并非专营,到是五芳斋的烧卖、甜酒酿似乎更有名些。
说起来,当年五芳斋的点心受条件限制并没吃到多少,对五芳斋留下的记忆却是有一点酸楚。我母亲在世时常提及一件事,60年代,经济困难,母亲带着年幼的我路过五芳斋门口,刚好一屉笼热气腾腾的白面肉包子端上柜台出售,许是我真的饿急了,看到包子,闻到香味,哭喊着扑过去要吃包子,可母亲翻遍皮夹,就是翻不出半两粮票,求告店员,能否多出一倍的钱买个包子?小孩都哭成这样了,店员无奈的笑笑说:多出十倍也不行,这是政策。
乌呼!吃个包子都有政策,如今听来是否匪夷所思?也许是我母亲长久以来对缺半两粮票而不能给我吃到那个包子耿耿于怀,之后那么多年反反复复的说及此事,如今想来,有些伤感,不说也罢!
△硖石老街
说完大街,自然要说上东街和下东街,上下两条东街可说是硖石最古老的街道了。据记载,顺治二年八月十五(年),清兵攻陷硖石,抗清义士周宗彝力战至死,其弟在上东街被刺肠子流出,纳肠再战,后被杀。
可见这一片老街之历史久远。上下两条东街均西起大街、东至赵家汇,位于硖石东区,名谓东街很好理解,但上下之分又是何故?这便牵涉到了中国人传统的方位概念了。见过古地图的都知道,中国人标注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刚好跟近代由西方传入的地图方位标注相反。就是今天,你去乡下问个路,老农还会说上南落北,过东过西。故此,南边的东街谓上东街、北边的东街自然就是下东街了。
上东街原先也是一条傍河的街道,同样有上、下岸。所傍之河名不详,此河为市河支流经由大街上的彩霞桥由西向东流入赵家漾,姑且叫它彩霞河。上东街则在彩霞河北侧,南侧亦有小街一条,俗称帮岸上。帮岸街与上东街之间有大、小两座木桥相通,沿街也是店铺林立,比较有名的有姜家菱行、老振昌袜厂、曹家当铺、珠宝店、茶叶店、西面靠近大街有多家商铺仓房,也是十分的热闹。
曹家当弄南面一石库墙门内解放初曾作为看守所,四周高大封闭的封火墙恰好保证了牢舍的安全。据说当年镇反时被枪毙的人犯都是从曹家当后的看守所拉出去的。60年代未彩霞河也被填河成路,帮岸街成了上东街的支路。
△上东街
小时候经常出入上东街,至今留下的印象是街道比较整洁而清爽。特别是上岸房,好多深宅大院,粉墙黛瓦,庭院深深,幽深的青石板弄堂直通下东街,下岸房则民居与小店小铺混杂其间。从热闹的大街拐进上东街,会感觉一下清静了许多,是老硖石最宜居之所在,据说当年大街上各大店铺的老板们大都安家于上东街及彩霞河畔的帮岸街大宅院里。也算得是老硖石的富人区。
△虞自强先生画作《硖石上东街》
上东街也并非只是住宅区。海宁县内第一家现代机械织布厂就创建于上东街上岸房,大概位置为小木桥东侧,厂房一直延伸至下东街。民国3年,同盛永棉织厂首创机械织布,置改良布机台,生产直贡哔叽、丝光麻纱等,开创了海宁现代织布业。
上图虞自强先生的上东街图中那西式门楼,老硖石应该都熟悉吧?没错那是海宁中百公司的办公楼,但此楼之前是做什么的或许知者不多吧?
这幢中西合璧式二层楼,光看门楼就非同寻常,虞先生画的相当逼真,我小时候还有看到门楼上方有精美的砖雕图案。此洋楼曾是国民政府的法院。
作为中百公司职员家属的我,小时候经常出入这幢洋楼,洋楼门面并不大,东西厢房靠街的是高高的花格窗户,只有中间有一石砌拱形门楼,两开的木质框花玻璃大门,进里却是十分的进深,足有二、三十米,最底处是一大厅,估摸着有五十来平方,当年中百公司员工食堂就办于厅内,也因了这食堂,有好多年我几乎每天出入于此,如今想来该厅当年应该就是开庭用的法庭。
整幢楼中轴线走道好象由花地砖铺设,两边则是一间间办公室,左右对称,十分的公正,进门楼右侧是楼梯,只记得那楼梯扶手十分的漂亮,小时候经常抱着扶手由上往下滑,楼上因是办公重地,小孩子很少上楼,所以记忆不太清晰,好象是有围廊,沿着围廊则是间间办公室,记得所有的窗户都是有彩色花玻璃。
△下东街
下东街与上东街相比,则更市民化一点。街西口几乎正对着周家桥,形成了十字街口,老硖石这种街口正对桥头的似乎只有下东街十字巷口和茅桥干河街口。往东至赵家汇有一桥名丁家桥,桥东即进入东关厢。
下东街长不过一华里,也不宽,但街道很直,且直对正东向延伸,由于上东街走向明显往东南偏移,因此二条街并非完全平行,西窄东宽,几乎是一等腰三角形状。西边赵家漾西岸一条赵家汇街把上、下两东街连接而贯通了起来。这正是江南古镇依河建街,路桥相通,街街环绕的水乡特色。
下东街算不得商业街,但小店小铺到也不少,大都是满足周边居民日常生活。但下东街中段却集中了一个古老的行业,那便是现称为殡葬业。老早的下东街棺材铺就有好几家,灯草店、香烛店,纸船店、以及土工专业人士(为过世之人收作)一应俱全,硖石镇上的殡葬业大多集中于此。
下东街作为硖石最古老的街道,其文化底蕴也是相当深厚,本镇乃至全县第一家真正的电影院硖石大众电影院就是年年初在下东街开业的。特别要提到的是硖石镇历史最悠久的学校就座落于下东街长达年。
△硖石老街
下东街的东头有一亚东小学,解放后名为硖石三小。该校及有来头,当属硖石最古老的学校。同治三年()硖石人许仁沐在下东街建立双山讲舍,此应被认为是硖石三小的最早前身。
当年双山讲舍的地理环境十分优越,由硖石北河一支流经俞家桥顺东山西坡入刹羊浜、向南至姜家弄附近河道九十度转向过东,绕过讲舍东北角再度转向朝南汇入赵家漾。
据当年史料描述双山讲舍花木成阴,曲径廊庑。隔河东望,即见亚山,所谓亚山就是北亚山,我们小时候所见的东山西坡下的小山,后成为邮政机械厂厂址。
光绪二十八年(年)三月,海宁藏书家,教育家,文史家朱昌燕先生主持双山讲舍,改名为双山学堂。宣统二年(年)正月,双山学堂更名为第一区初等小学堂。民国初年(年),所有学堂概称学校,遂改名为第一区初等小学校。
抗战时期,日伪政府推行奴化教育,第一区初等小学校被改名双山小学校。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推行保甲制,以地名为校名,称第九联保小学。解放前夕,再改名为亚东小学。
年2月,亚东小学改名为硖石第三小学,直止年开拓赵家漾路,硖石三小被完全拆除,整整年历史的学校就此终结。
△赵家汇、赵家漾、九曲港区块对比图
老硖石东山西麓原是水港交叉,水系发达,弯桥小弄,尽显江南小镇水乡风情之地。是老硖石的水上要道,最早通往海盐、平湖、桐乡及各乡镇的航班都停靠在此。
那赵家汇、赵家漾之赵又从何而来呢?近有硖石赵姓老人道出原委:赵家汇的这支赵姓,是北宋开国功臣赵彦徽的后裔,因一场变故从开封逃到皖南,又从皖南迁到硖石定居下来的。《海宁地名志》亦有记载关于赵家汇是北宋开国功臣赵彦徽儿子赵忭所居地的记载。
作为重要的水陆要道,自然便有街市,从上东街南侧景云桥至下东街东关厢口丁家桥有一条名为赵家汇街。街道傍赵家漾西岸,大概位置也就是今景云桥小区东侧赵家漾路西侧临街店铺。
赵家汇街因处硖东水路要道,来往客商船只云集于此,十分的热闹,自然形成一商业中心,街道最大特点是上下岸房有过街楼相连,这种街道建筑格局多见于江南地区的运河沿岸古镇,比如塘栖。最大好处是下雨天上岸不用打伞,特别适合过往商船靠岸装卸货物,及岸上购物。
如今一条赵家漾路北起俞家桥南至九曲港大桥把老硖石最发达的水网河流悉数填入脚下,不见了丁点的水流,只留下许多带水的地名和路名。之前有说道,硖石老城区江南水乡风貌尽失,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填河造路,没有了纵横交错的水网河流,那还来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
△东关厢明代费滂墓道牌坊
出下东街,过丁家桥便是四大关厢之东关厢。东关厢街一直向东过棋子桥延伸至东寺边的登吉桥。我是在人民中学上的初中,当年上学通常走的就是这条路。
对东关厢的印象就是破破烂烂,没什么店铺,全是老旧房屋。由北向南汇入赵家漾的小河也早已填没,所以也没见到丁家桥,更没见到真正的东关厢,近日查阅资料,早先的东关厢南临赵家漾,北靠北亚山脚,上下两岸一条街,沿街也是住宅店铺混杂其间,硖石最早的育婴堂就在东关厢,或许因此原因,小小一条东关厢竟有三家小儿科门诊所。
下岸房因临河,风景特好,茶馆就开有三家,当年若能找个临河窗口落座,泡一壶好茶,邀三、二知已,南望赵家漾,东观审山智标塔,有山有水,风景如画,观景喝茶,惬意人生。可惜我辈无福消受。
08年赵家漾路拓宽工程东关厢街被彻底拆除。在拆除一幢民宅时发现了被砌入墙体当作门框的石牌坊,于是各路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最后得出结论:此为明代费滂墓道牌坊,老硖石的又一宝贝,迅速列为市级文保单位,加于围栏保护,市民只能远观,不得近身。
听老辈硖石人言说,费滂墓道牌坊原有三道,牌坊间更有石狮,石人,石马,墓道由南向北至北亚山(小山),其墓室就在北亚山,据传,其中两石狮56年新建西山人民公园时,被移放至公园大门两侧,84年整修西山公园再次移入公园内之儿童公园大门两侧,其余的两座牌坊及其它物件早已被毁,剩下一座牌坊不知何年被利用作了门框,砌入墙中,得于保存至今。
△崇福寺、智标塔
东山旧称审山,相传因汉辟阳侯审食其葬于此,故名审山。又传宋代临海、南阳太守沈景之墓在此,而有沈山之说。不管是审山或沈山竟都与墓葬相关,这或许注定了东山后来被沦为坟山的宿命。东山是座坟山这是我们小时候的总体感觉,如把当年的东山形容为荒山野岭一点都不为过。只有每年清明时节乌泱乌泱的人聚集东山,整座山都被笼罩在烟雾之中。当时东山除了坟头,没多少树,到也未曾发生大的火灾。
70年代初本人上初中时,每年春天学校都要组织上东山植树,现今东山植被如此茂盛,很大一部分树应该都是我们当年种下的。
东山的西坡因北有北亚山向西突出,南有郜家岭逶迤向西,自然形成了一山坳。赵家漾未填之前这片山坳风景极佳,坐东朝西,背山面水,山坳北侧有一座千年古刹崇福寺俗名东寺,相传是由唐代诗人顾况捐宅所建,现尚存一殿为清代重修。
我上中学时记得还有前后两殿,均被围入人民中学校区作为校舍使用。崇福寺南侧有一葫芦状小池塘,传言血河池,更有活灵活现的有关血河池的故事,小时候路过此处感觉阴森森的有些吓人,今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此塘真名叫蓄荷池,为崇福寺放生池。善男信女到东寺烧香拜佛,许愿、还愿,就在这池塘里放生。关于蓄荷池放生还真有故事。
当年上东街口裕隆商号(裕隆百货)老板邬宗堂每逢春秋都要带家人到东寺蓄荷池放生。一些穷人知道宗堂这一习惯,隔时会送来一麻袋乌龟,宗堂总是全部收下,分发赏钱,随即派人送去东山放生池放生。后有更多贫民、乞丐干脆直接在东山放生池捕捞乌龟送往邬府,宗堂接后,再次亲自护送东山放生池。后成为硖石一些贫民营生之道。宗堂外孙得此秘密告知外公,宗堂以然如行,权当是遂了做善德之心愿。
△东岳庙旧址
崇福寺侧傍有一登山石阶步道,拾级而上至半山腰,左右两侧各有庙宇一座,左侧为东广福寺,俗名半山寺、因殿内供奉白衣观音菩萨,又名白衣殿。
我们小时尚有见到较为完整的大殿,只是殿内并无白衣娘娘了。有一阵硖石街头传言白衣娘娘显灵,有人半夜上山看到殿内有白衣女子闪现,听着有点头皮发麻。印象中白衣殿十分的高大,似有二层及有围廊?转念又想庙宇怎会有二层楼房?
许是年代久远,记忆有误。但有件事记忆深刻,那就是文革初期,我随大人上东山白衣殿观看硖石抄家物资展览。所谓抄家物资就是红卫兵从硖石各大户人家查抄出来的金银手饰、绫罗绸缎、红木家俱,字画古玩,看的眼花缭乱。
后来这批抄家物资中的大批上等家俱被分配至各街道,由居民抽签购买,一把红木太师椅五块,红木大衣柜二、三十块,只可惜我家什么都没抽到,未能享受到文革成果。年白衣殿被拆除建了海宁卫校。
右侧东岳庙,主要供奉冥界的最高主宰泰山神东岳大帝,对于东岳庙我真的印象很模糊了,图中的庙前牌坊似也未有见到,只是知道那庙前有一块方方正正的平地,上学时常在那玩耍。据资料记载,东岳庙与白衣殿同年拆除。
△东山智标塔
智标塔小时候有见到,歪歪斜斜的,破败不堪,早已无法登塔,甚至都不敢近前,说是常有砖瓦砸下。年12月26日,一声巨响,智标塔轰然倒下。炸毁智标塔的原因到不全是因破四旧,而是当年该塔确已摇摇欲坠,随时有倒塌可能。那个年代也不可能由政府出钱来修一座古塔,倘若倒塌伤及人员,那地方政府可能会被问责,不如一炸了之。
有时在想,当年那么多塔砖到底去了那里?因为我清楚的记得,宝塔被炸后,政府组织丝厂待料停工的职工上山清理倒塌下来的大量砖块,我也跟着去玩了,亲眼所见那些塔砖被清理掉粘合土后整齐堆放,那些砖比一般常见的砖要大许多,重许多,丝厂女工们只能排队用蚂蚁传的方式一块一块运下山来。以现在来说那些砖可都能被称为文物呀,不知后来去向那里。
△东山玛瑙谷万石窝徐志摩墓,年海宁书法家李鸿祥在徐志摩东山墓前留影
年11月19日徐志摩不幸坠机身亡,后事备极哀荣。灵柩被护送到上海,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公祭,随后棺木运回故乡硖石暂厝,次年葬于东山玛瑙谷万石窝。
△整修过的东山玛瑙谷万石窝徐志摩墓,墓碑改由张宗祥题写
数年后徐志摩老父徐申如,感觉胡适题字的墓碑不够得体,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凌叔华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冷月照诗魂,文化名士张宗祥重新题写墓碑,至于何时重修?未见有详细资料记载,以李鸿祥合影照推测,应该是45年之后吧。
年,文革开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就算是死了的反动文人徐志摩也难逃厄运。徐志摩墓在年深秋被砸。砸墓者为当地中学里一群红卫兵。墓碑被砸断,石椁被砸开,棺木拖出,骸骨和衣物散了一地。所有石料陆续给附近农民运走,派了各种用场。墓碑下落不明,也无人过问。
年东山中学(原人民中学)许逸云老师在硖石镇东南三里僻静处的泥泞里找到被砸断之墓碑,所幸碑字尚存。此后经本镇有识之士多次呼吁,要为徐志摩重新建墓,终得有关部门支持。但因原墓旧址已成化肥厂厂区,只得在西山北坡依照原墓形制重建,并于年清明节完成。
△今日东山一景:碧云夕照
长久以来,心中常有疑问,有关描述硖石东山极美景色之文章林林总总,虽有文人溢美之嫌,但总不会全是凭空逸想吧?
如:南齐学者周颙称许东山林木清秀,有如南京钟山风光;唐朝诗人顾况描写东山野人爱向山中宿,况在葛洪丹井西。庭前有个长松树,夜半子规来上啼;明代诗人王阳明《登硖石山》诗句曲径入藤萝,行行见危堵。史书上更有众多东山旧景描述:石泾观鱼、广福探梅、俞桥枫叶、鹃湖塔影、剑池寒潭、郜岭垂虹等等。
所谓:春可听山亭鸟语,夏可至石泾观鱼,秋可赏菊庄秋色,冬可观东岳霁雪。古人眼里如此美景荟萃之东山根本与我们小时所见之荒芜坟山对不上号。近日查阅资料终于解惑,令东山饱受摧残之罪魁祸首竟又是那东洋鬼子。
年8月侵华日军飞机轮番轰炸硖石,东山智标塔塔院被毁,塔身亦遭重创。
年,占领硖石的日本鬼子为防抗日武装利用东山茂密树林隐身游击,决定清除东山森林,汉奸沈志成(长脚阿三)充当日寇帮凶,带人将东山多株树木砍光,许多千年古树毁于一旦,并毁坏东山碧云寺、南山道院等多处名胜古迹,自此,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雅客流连不已,吟咏不绝的东山胜景沦落为了荒山野岭、人迹罕至的乱坟岗。
直至解放后,硖石民众年年上山植树,历经数十年努力,东山风景渐次重光,又于上世纪未,集中迁坟还林,年政府再斥巨资重修智标塔,随后又陆续重修或新建了各景点设施,如今的东山终又再现峰峦灵秀、林壑幽美、处处有景之审山。
△横头街
由硖石南湖一支流经横棣街南,汇赵家漾、九曲港北来之水,一路向东,直入长山河的河道名叫横塘河,横头街背依南山坡,面临横塘河,横头之名由此而来,七十年代被改名为东山南路。
横头街西起郜家岭南老虎石,东至景转桥外施王庙。再往东早先为海盐地界。原先的东山也是海宁海盐交界处,半座东山(东侧)应属海盐所有,年海盐沈荡区狮岭乡三个村划归海宁,年整个海盐县撤销建制,除西塘桥、海塘、元通3个乡划归平湖外,其余全部并入海宁。年12月,复置海盐县,原并入海宁的乡镇归还海盐,但东山脚下的狮岭乡留归海宁,如此整座东山全部纳入海宁版图。
坊间一直有句话叫先有横头街,后有硖石镇,以我的理解意指横头街的发达早于硖石。曾听老辈横头人说,横头古街早已有之,但发达却是太平天国(长毛)之后,主要行业还是个米字。
查阅相关资料得到印证。太平天国(-)前浙北最大米市在今海宁长安,长安镇位于大运河畔,是重要的米粮转运中心,明清时,长安米市与江苏枫桥米市、平望米市并称江南三大米市。
长安米市毁于太平天国战乱之中。随后米市东迁至硖石横头,据资料记载年-年横头米业鼎盛时期,河上舟楫往来,镇上商贾云集,一时蔚为大观,仅米行就有16家之多,成为海盐、平湖、嘉兴三地货物运销集散地。
米业兴旺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兴旺。一条横头街上,茶坊、酒肆、鱼行、肉铺、鲜果、茶食、京货、银楼、皮毛、羊行、丝行、柴行、染坊、烤花、扎筘、扎纸、理发、裁衣、鞋匠、漆匠、箍桶、铁铺、嫁妆、椿作、棺材铺、豆腐坊、蜡烛坊、制香坊、石灰行、缸甏行、毛竹行、中药铺等等一应俱全,热闹非凡,横头街甚至还专门设置有警察所。
△横头竦秀桥(又名景转桥)
但横头的兴旺与发达持续时间并不太长,20世纪初,随着沪杭铁路过境硖石,硖石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西南河米市的逐渐形成,许多横头商贾大户纷纷转入硖石发展,横头街逐渐衰落。
到我们小时候所见的横头街,虽还保留有较完整的双面街市、铺房、和众多的深宅大院,尚能依稀辨得当年的辉煌,但终究已见落魄之势,及至今日只剩下半壁老街,满目疮痍。顺便提一下,年在横头老街上突然冒出一某某某故居,作为世居横头的老横头后裔,我只能呵呵。
相信真正的老横头人对此呵呵自然意会。本人并不反对近年来各地兴起的名人文化,但名人文化要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万不可指鹿为马,糊弄民众。点到为止,就此住嘴。
△原大庆桥,现原址重修北关桥
上世纪50至60年代,老硖石为顺应经济转型发展需求,开始陆续建设环老硖石公路网。最先整修的道路是把原火车站站前路修筑为简易公路。
上世纪初沪杭铁路设硖石站后,由车站出口至河西街筑有一土路,是老硖石唯一进出车站之路。随着解放初经济转型,新建和改、扩建了许多工厂。工矿企业大量物资、材料需要进出车站,原有河西街北关厢唯一出入口显然难于满足需求。
年在站前路市河口架设木桥一座,将路向东延伸至现俞家桥路口,此路应视为硖石镇最早的环城北路。58年木桥改建水泥拱桥。当时正值工业学大庆时期,该桥被命名为大庆桥。
至70年代未,市河拓宽工程,重修该桥,因原北关桥被拆不再复建,大庆桥被更名为北关桥,路随桥名亦被命名为北关桥路。
对大庆桥更名为北关桥本人有不同看法。城镇道路、桥梁名称理应自有历史延续性,大庆桥名反应了初建时的时代背景,不能因为某种其它因素而割裂了传承,随意抹去历史痕迹似有不妥。
△建于年的建设桥
年下半年由火车站站前路往南新辟建设路,先期工程米,即现北关桥路至建设桥口。与当年西山北坡下新建人民公园同时进行。我们小时候所见之建设路还是初建时沙石路面的模样,两边已有高高的榆钱树(硖石人俗称金元宝树),记忆犹新的是每当路过建设路,父辈们总会自豪的说,这条路和这些树当年自己亲自参与了建设。
50年代兴起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运动,所谓星期六义务劳动来源于当时的老大哥苏联。即劳动群众自愿为社会提供的无报酬劳动,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当年建设路正是由我们老一辈硖石人以义务劳动的方式建成的。
这类义务劳动在71年的干河街扩建工程中我曾亲眼所见,当时干河街是硖石镇第一条浇筑水泥路面的街。施工基本没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运送施工材料。当年硖石镇的机关干部、工矿企事业职工轮流上工地作义务劳动,等到正式浇筑水泥时,工地上人山人海,挑灯夜战,场面十分壮观。
年新辟硖石人民路,由南寺街外(今工人路华联超市口)向南至洛塘河北岸。
年又新建建设桥(下为石砌拱,桥面为砼),跨度4米,桥宽7米,载重15吨。目前可能是唯一在用的老硖石五、六十年代建造的桥梁。
年填沙泗浜新建工人路(东起现建设路口,西至现小商品市场)同时改筑建设路(建设路南段)由建设桥向南与工人路连接,工人路西与人民路连接,至此,硖石最早的环城西路形成,并与环城北路相接。
△建设桥北端硖石汽车站
同一时期的年开始修建硖石至闸口公路。硖石城区则分别在横头街西郜家岭横塘河建海青桥及现水月亭路赵家漾路口洛塘河建太阳桥,初建均为木桥。同时在东关厢口紧沿北亚山南(小山)转而贴东山西脚下筑光明路、过海青桥筑海青路,上太阳桥向南与硖闸公路(今农丰路)贯通,硖石环城东路形成,由老沪杭公路(现翁金线)上海、杭州汽车可直接进入硖石城区。
年在建设路北端建立硖石汽车站,同年三月硖石至闸口公路验收合格正式通车,老硖石第一次有了正式的营运客车。
59年建新塘桥连接人民路,塘南向东筑南郊路(今塘南路东段)直通太阳桥,环通海青路。此路应视为硖石环城南路。整个硖石环城路全线贯通。硖石人出行除了铁路或水路,也有了公路的选择。
年10月6日,海宁机床厂购置了全县第一辆货运汽车。硖石公路运输由此开端。
△70年代人民路
硖石环城路的建设,不单只有通行汽车的意义,更有以路带动了城市向周边扩展,至七十年代末,建设路、工人路、人民路、北关桥路、塘南路等逐渐成为了市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城市规模也因此成倍扩大。
△老硖石地图
《闲话老硖石》到此算是粗略的把硖石老城区说了个遍。经常听到老硖石人的一句话:以前的硖石比乌镇大多了。那么老硖石到底是大是小呢?
以我看,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若如说硖石之大,早先我家有位塘栖乡下来的亲戚,硖石游玩几天后,挂在嘴上一句话:十个塘栖大。意思是硖石比十个塘栖还大,此话虽有夸张成份,但当年硖石在周边地区确实算是一大码头了。
但若说小,当年的硖石拢共不足三平方公里,出门逛街一会,或许就能碰到二个同事、三个同学、四个邻居,五个亲戚。转来转去就这几张老硖石脸,可见硖石真小,若拿今天的新硖石来比,或许也是十个老硖石大了吧?
再反过来说大:当年的老硖石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年私营经济改造前,对硖石所有私营商业摸底调查结果:光商业口大小店铺近二千家,可谓繁荣昌盛。全镇茶馆就有74家。理发店47家,小时候清晨倒马桶的呼唤声都还记得吧?
52年成立的硖石镇肥壅公司(环卫站前身)是由硖石原有26家私人粪行合并组建的。光处理市民排泄物的粪行就有26家,多到不可思议。
若再说小:老硖石有二千多家店铺不假,但所有店铺总共从业人员不足四千。也就是说,好多店铺其实是老板员工一人包了。老硖石的绝大部分商铺均为资本少,规模小,就算是前面津津乐道述说的锦霞馆算得大店了吧?
在52年公司合营前,资本总额仅有元,从业人员6人,是否有点意外?这些可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数据。元资本金是什么慨念?我估算一下,按现今币值计算最多也就五、六万吧?如今或许只能摆个摊。
再举个例,有关老硖石的回忆文章里都有说客商云集,旅馆业发达,52年统计全镇旅馆有7家之多,但全部七家旅馆的总房间数只有78间客房。还不及现在一家中型宾馆的房间数。
唠唠叨叨说了这一大段话,总体意思就是关于对老硖石要用时代的眼光来看,毋庸置疑老硖石在当时无论是城市规模,经济体量,文化底蕴,及地区影响力绝对是领先于周边城镇。但今日新硖石的城市空前发展更是有目共睹的。一方面我们惋惜硖石老城区原有江南古镇风韵遭遇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的看到新硖石快速发展,及美好的远景。
—————————————
后记:
《闲话老硖石》到今天断断续续的聊了差不多有五个月了,也该告一段落了。
何为闲话?硖石人谓之杠空头、吹牛逼;上海人叫噶三湖;东北人则称唠嗑。也就街坊邻居、亲朋好友聚一块瞎聊。当初只是随意取下这名,今日想来到也算是机智,自知才疏学浅,更无文史方面的专长,定会留下诸多谬误、或观点错误,闲话之说算是提前先给自己备下了自落台之梯。
如此说,并非自谦,除了上述自身能力先天不足外,客观条件也十分有限,本文中大部分资料不外乎以下三种来源:一、本人亲历之回忆,二、网络搜寻而来,三、道听途说。
三大来源严格说都不太靠谱,其一,本人60生人,也不算太老,自觉记忆力尚可,但许多内容毕竟有些年代,保不齐记忆有点偏差也在所难免。其二,今日网络资讯之浩瀚着实了得。但鱼龙混杂,要从中筛选出真实可靠之内容并非易事。假资讯误被采用也是有可能的。其三,道听途说,亦即坊间传言,可信度似更该大打折扣,以专业眼光来看显然不够严谨。所幸之前定义闲话之说,竟也心安理得了许多。就当是我闲话,您诸位闲听,大家在一起闲聊,茶余饭后,朋友相聚算是个谈资即可。
再有一点需要说明:文中大部分硖石老照片来源于网络,原有水印均作保留,以示对照片原持有人的尊重,并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更要感谢诸位有情怀的热心老硖石人提供照片、资料、素材,以及建议和指正谬误,再次感谢热心读者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