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弟子规是糟粕还是精粹关键在读者
近日,北京市第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家声在面对澎湃记者采访时提到,《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们目前提倡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相违背,打着所谓“国学”的旗号而让中小学生背诵《弟子规》,是不合适的。
站在“反对封建思想”的角度,李老师的教育观点不无道理。然而,称《弟子规》是糟粕,也未免有失偏驳。其实,《弟子规》是不是糟粕,看得并不是其内容,而是读者群体。背诵《弟子规》是好是坏,还得看教育者如何引导和把关。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孝悌仁爱”是其核心思想。文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等部分内容,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也是相符的。所以称“《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并不准确。
诚然,《弟子规》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教育产物,编写的主体内容为了满足那个时代的统治需要,自然会存有部分封建伦理成分。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看似落后的语句,也能解答出符合自身现实需求的思想。
例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以解读为,长大后尊敬老人,多和父母交流,守护亲情。例如“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可以解读为,多读健康有趣的书,少接触不健康的读书内容。《弟子规》的确“好坏参半”,可读者因为思考层面的不同,能从中解读出自己需要的一面。
就目前来看,少年儿童的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扬弃”能力,对于《弟子规》中的糟粕部分终究缺少一点“抵抗力”,自小背诵难免会吸收其中的封建成分。即便长大以后,能经由社会教育改变过来,也难保有余毒留在脑中。在未经深入教育引导之前,便为了吸收传统文化而要求青少年全文背诵,并不可取。
过去总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未免夸大了青少年背诵古文的意义。学习应该是精细的“养花过程”,当因材施教灌注适当的“水、土、肥和光”。对《弟子规》不加删改和引导地全文背诵,就是给花浇过多水,施过多的肥,学生还没有抵抗力,根就容易烂,叶就容易枯。
引《弟子规》入教材向来争议不小,有学者还直接称《弟子规》为“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真理是有相对性的,任何至理名言都具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弟子规》对有健全社会价值观的成年人来说,是一类“国学经典”,然而对于三观未健全的青少年而言,就可能是糟粕。
其实,对待《弟子规》不必过于苛刻,“读”和“背”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教育者要发挥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作用,告诉学生《弟子规》中有哪一些可能是错的,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解读。使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泊”,令他们具备比成年人更为活跃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弟子规》的“糟粕影响”成分就会小很多。
归根结底,教育不应该夸大阅读古文的作用,关键孩子在于培养语文学习中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背诵《弟子规》不是错,错的是不加扬弃,仅仅是为了记住而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