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详谈弟子规,领悟圣人训5

发布时间:2025/6/10 12:22:03   

领悟国学经典《弟子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出门一定要告知父母,归家一定要禀报父母。居住的地方要安定下来,工作的地方不要经常变动。

这句话和我们讲的“晨则省,昏则定”有类似的劝诫,这是提出的又一日常生活中为人子女者需要注意的生活细节。“出必告,反必面”,虽然听起来麻烦,但其实这样的要求只是为了让父母随时了解自己的行踪,让父母安心。

今年五一劳动节,本来阖家幸福团圆的日子,但是河北一杂技学校的4名未成年男孩在成都演出时集体出走,学校老师寻找多日未果,家长也从老家贵州赶往成都寻找孩子。7日13点20分左右,记者询问他们的老师知道找到了失联的4名孩子。询问四个孩子得知,他们认为学校培训、练功太苦,于是商量着偷跑回家。没钱在外面乱闯乱吃,好在被平安找到。家长应该庆幸没有被坏人拐卖,没有被罪犯推入河中,同时应该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逼迫太紧了,没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小孩子是不是也应该反思呢?出门不告诉家长,要知道这世界上是有很多光照不到的地方。若你出了什么意外,父母是会后悔一辈子的。

而“居有常,业无变”,则是号召为人子女者要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工作、居住的地方不要离父母太远。因为儿女没有稳定的工作,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会让父母牵挂担心。

《论语·里仁》中说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若家中有父母,那儿女一定不能去远方,即使迫不得已一定要去远方,那也一定要有不得不去的理由并且要将这个理由解释给父母听,以期获得父母的理解。“因为在交通和通讯非常不发达的古代,如果儿女远游那可能三年五载都很难联络和有消息。从前车马很慢,书信也很慢。因此,那时的远游就代表着相隔天涯海角。而家中父母一般都年事已高、身患病痛,甚至可能会突然遭逢不测,如果没有儿女在身边,父母会非常无助又可怜的,所以不远游也是给父母一个依靠。

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为了陪伴在父母身边而放弃远方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的孝子。传说中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拯,年少时就颇有孝名。据说包拯28岁就高中进士,当时被安排在大理寺工作,后来皇帝让包拯到江西任知县。按照那时的传统,官员到外地做官,官员的父母一般都会跟随着一同赴任。但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再加上故土难离,他们不愿意远离家乡随包拯到江西去。所以,包拯那时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自己单独去江西赴任为官,二是留在父母身边,放弃这次做官的机会。当时的包拯选择了后者,他放弃了这次做官的机会,选择留在父母身边陪伴他们。很多年以后,包拯的父母相继过世,包拯在无数乡邻的劝说之下,才重新入仕为官。他们不仅在心理上认同“父母在,不远游”,还在实际行动上积极地去做好这一要求,用一个子女的切实行动向自己的父母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子女远行,犹如一个风筝,随风飘摇,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父母的视线里。尽管父母手中捏着一根思念的线,可是线那头的风筝已经飘摇在九霄云外了。这一别,可能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一生都难得再见一面。父母望眼欲穿,却又能如何呢?《傅雷家书》每个年龄段读起感受都不同,想着傅雷夫妇他们也会哭泣,为着儿子的远行,为着儿子的身影消失在他们的视线里而泪如雨下。他们也会索要,当然不是索要金钱,尽管有一时期生活困难,稿费也很少,但是考虑儿子他很难,所以就希望孩子过得好就行。他们索要的是孩子定期的回信,希望孩子写的再详细一点,篇幅再长一点,好让父母通过这唯一的联系方式感知儿子的成长再多一点。他们作为爷爷奶奶会给小孙子织毛衣,做衣服,看着大洋彼岸邮寄回来小孙孙的照片,爱不释手,喜上眉梢。思念这一天天长大的小孙孙,却不能够抱在怀里表达一下亲昵之情,天伦之乐变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傅雷夫妇真的就像人世间千千万万普通的父母一样,关心子女的饮食、起居、交往、学习、爱情、事业……他们会唠唠叨叨,也会反复叮嘱,甚至会牵肠挂肚。正如那句话:“儿行千里,梦想在更远处;父母担忧,永远在原地守候。”若子女有条件回到父母身边,就尽量回来,多让父母开心,也是我们能做到最微不足道的事情了。若真的梦想在远方,那就时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打个视频,定期回去看看,口头说的永远赶不上实际做的,让他们知道我们心里很惦记他们,我们是风筝,你们手中的那个线就是牵挂之线,无论飞的多远,家永远在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8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