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清明节习俗的来历

发布时间:2022/10/11 14:19:00   
北京儿童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2/9057077.html

在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清明节是个最为特殊的存在,它是唯一节气兼节日的大节。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兼融古代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内容,呈现为祭扫、踏青、植树、沐浴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上巳节

上巳节早在周朝已经出现,以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节,魏时固定为三月三日。《周礼》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祀仪式前,须先斋戒,有以兰汤沐浴者。旧称开水、热水为汤,或以兰草沃汤,或于汤里撒上兰花,解衣而浴。在民间,人们到水边嬉戏,以消除不祥不洁,叫“修禊”,亦称“春禊”。单以沐浴论,则称“春浴节”。杜甫有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少女们三五成群到水滨踏青、游春、洗浴,又有“女儿节”的称呼,现代人更是冠之以“中国情人节”。桑间陌上,青年男女相会,演绎属于青春年少的故事。

寒食节

寒食节一般认为在清明节的前一日,但在较早时候,把清明节前三日都称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禁火,《周礼·司烜氏》说:“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负责禁火的官吏敲着木梆子,到有火的地方宣传禁火和熄灭火种。寒食节吃预先备好的冷食,古代最长的寒食期长达一百〇五天,梅尧臣写过“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冬至到寒食是一年低温多雨的季节,时间为一百〇五天。汉初改为冷食一月,因为实在不利于身体健康,逐缩至三天,后更缩至一天,到现代冷食习俗则彻底消失了。

清明节

清明在冬至后一百〇七日,春分后十五日。此时春风和煦,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勃发生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年的农业生产活动肇始。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收容了寒食节,寒食节的习俗也就转移到清明节“门下”。此时寒食清明合称,唐朝白居易诗“清明寒食谁家哭”,宋朝韩淲诗“清明寒食须行乐”,可为例证。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中心。唐玄宗下诏:“士庶之民,宜许上坟,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宋代清明节,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无论城郊还是乡村,扫墓祭祖是格外热闹的现象。祭扫的时间并不限定于清明节当天,“清明朝祖,前三后四”,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均可,这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特别是在城市工作的人,可以避开出城高峰时的拥挤。

踏青和取柳

除了扫墓祭祖,清明的重要节俗还有踏青和取柳。三月地发生机,莺飞草长,人们进行户外活动,以顺应时气,与天地同生长。取柳包括戴柳和插柳,柳树为春季应时之木,得春气之先,在原野一片苍茫中最先吐嫩芽。且柳树具有易栽易活的特性,生命力旺盛。民间认为它具有辟邪、佑生的功能,桃弓柳箭能灭除煞气。《齐民要求》说:“取柳技著户下,百鬼不入家”,家家户户折柳条插在屋檐下。戴柳是把柳条编成帽子,戴于头上,是清明上坟之俗。年修纂的《安化县志》记载:“清明节用纸钱挂坟,携脯酒以祭,人多戴柳,设酒肴祭先墓。”古代贫民不树墓堆,清明祭毕,取柳条插于前。柳者多生于水滨,故于山中有柳处,多为先人葬所。祖先的庐墓代表着生命的根源、血脉的情结,无论走到哪里,总是乡愁所在。

冷粥和新火

寒食多食冷粥,《邺中记》《玉烛宝典》等古籍有记载,煮粳米或大麦为粥,捣杏仁煮作酪,粥和酪都是食物冷却后的胶凝物。为调和口味,也有加入饧(麦芽熬成的糖稀)的。寒食三日禁火,因为春雷发,新火生,易引发火灾。北宋宫廷遭雷击引发火灾,连烧四日,连阙雕梁画栋化为灰土。寒食禁火,是为了清明取新火(“为季春将出火也”)。以干柳木、干榆木为枕,燧石钻而取之。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晚上才有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禁火与取火,一为溯往,一为向新,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相续流转。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是寒食清明融合的内在文化联系和哲学逻辑,反映古人革故鼎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杜鹃和商陆

《荆楚岁时记》说:“三月三日,杜鹃初鸣,田家候之。此鸟鸣昼夜,口赤,上乞天恩。至章陆子熟乃止。然则章陆子未熟以前,为杜鹃鸣之候,故称夜呼。”杜鹃是代表别离的文化符号,或者说是别离的象征。章陆即商陆,又称夜呼,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花、果等可入药。又具有聚锰和提取生物农药成分的功能,被称为红壤荒地的先锋植物,常用作果园绿肥。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提到:“谚语云:……‘商陆子熟,杜鹃不哭。’皆为唐宋诗人所引用。”杜鹃是候鸟,春末夏初往北飞。而章陆是南方植物,其浆果在秋天成熟。这两者的联系很牵强,更多是文化上的意味。故而杨慎也只是说,这个典故唐宋诗人喜欢引用。在年前,黄河地区比今天温暖湿润,适宜章陆生长,但章陆和杜鹃季候上的关联,则难以考证了。

古人以为杜鹃鸣啼乃不吉之兆,《荆楚岁时记》又说:“杜鹃初啼,先闻者主离别。学其声,令人吐血于厕溷上,闻者不祥。厌之法,当为狗声以应之。”杜鹃啼声如哭,引申为伤别离。人们不可模仿杜鹃的叫声,否则如厕就会吐血,应该学狗叫压制它。这些习俗源于蜀帝杜宇死而化鹃的传说,杜鹃哀鸣不已至直啼血,其血着地则生花,其花为红色的杜鹃花。

与节令相应,杜鹃号布谷,催促人们及时开展春耕生产。与离别相应,杜鹃号子规,盼望离人归来。人与物的情感联系,是把物当作了寄托情感的符号。“柳”与“留”同音,也代表着送别和惜别。不仅是人和人的惜别之情,也是人对于光阴飞逝的眷恋。

在最初的意义上,清明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青春节气。上巳春禊和寒食悼亡的加入,添上了许多肃穆庄重的色彩。但人的向生的本性总是最后和最大的主题,故而清明的文化意象好似猛虎之嗅蔷薇,慎终追远外,人们踏青、蹴鞠、牵勾(拔河)、荡秋千、放风筝……不辜负春光带来的欢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