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散文诗文里的大学堂三角池大学堂文人诗
诗文里的大学堂
——三角池大学堂文人诗歌探幽
商南/章骥
“三角池,池角三,照直走,别拐弯”一首童谣传唱至今。豹子河从十里开外的龙窝、十里铺直流到三角池,和县河,甘露沟河汇聚,一路奔流到过风楼汇入丹江,最后流入汉江,成为长江的一大支流。“三角古池”、“三脚蟾蜍”、“三叉红柳”以及《山海经》的记载,为三角池这个地名增添了几丝神秘。晚清明国时期,陕西教育的重镇三角池大学堂就座落在这里,继而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文人气浓郁的才子诗人。
豹子河同县河、甘露沟河在三角池汇合,转折向西南。三河交汇处,旋涮成一个三角形的水潭。大约有一亩地大小,深黑莫测,乱树丛中紧靠边有一棵巨大的红柳树,分枝三股,斜罩着半个潭面,山风吹来,发出刺耳惊心的呼啸,令人毛骨悚然。相传,就在这柳树笼罩的深潭里,经常有一只碾盘大的三脚蟾蜍出没其间,伤害生灵,吞噬了不少过往行人。当时,虽有勇敢的猎人,也不敢冒险捕射,因此,这里路断人稀。为了避免恶蟾的伤害,附近居民就利用藻木、葛藤扎篱编笆,截隔险区,并于较远山梁上另辟小道。因恶蟾怕火,又在潭罔岩壁上錾成臼状石洞,注入桐油,夜间点火示警,名曰“天灯”,以防侵扰。若干年后,双河口有个名叫鱼龙的猎人,智勇超群,能徒手伏虎擒豹。夜梦有人相约除蟾。至期,乌云密布,鱼龙持火枪来潭边如约潜伏。一阵雷鸣电闪,潭水翻滚如沸,见怪物惊出潭,疲惫至极,憩息仰卧于红柳丫间,鱼龙乘机瞄准,火发蟾坠,庞然大物浮尸潭中,随波逐流,不知所止。自此这一带得以平安。因地形三角,红柳三叉,蟾生三脚,又与鱼龙故事相关,使人念念不忘。此后三角池这一地名逐渐传开。
三角池大学堂的主要奠基人,清人王肇基曾在诗歌《三角古池》中再现了三角池的初始风貌:
芳塘半亩插斜分,指点参差一沼芹,
清河濯缨歌儒子,香堪洗砚属斯文。
千年水碧光涵月,万里天青影倒云,
山海有经曾志怪,此中灵蓄未前闻。
此诗清新飘逸,才子型的诗歌,诗风醇正。春末夏初,三角池芳草萋萋,半亩地大的池面水波潋滟;王肇基与学子们漫步池边,望着那参差不齐的水芹菜,兴致正浓。这清澈的池水泛起淡淡的水草香,洗去了学子们苦读的疲惫,亦洗去了古砚里积存的墨汁;学子们在池边纵情的放歌,写下优美的诗篇。有月亮的夜里,池水清澈,涵容千载的月光;晴朗的白昼,池面犹如镜子,朵朵白云点缀其间。《山海经》里曾记叙过池塘的传说,为祸的金蟾却早不见了踪影。孔子的弟子曾皙在向孔子明志时曾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何等令人向往的理想教育画面。在三角池的一方池塘里,王肇基将这一理想的境界变成了现实。这首诗不光写出了三角池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洋溢着一代教育家王肇基的才子情怀,教育理想。
大学堂正好处在县河与豹子河、甘露沟河的交汇点,金蟾栖居的池塘旁边。此处有九条山头呈扇形拱卫着她,两条河流像两条玉带包围着她,是“九龙来朝、玉带缠腰”的风水宝地。天晴下雨,云雾蒸腾,气象万千。据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家族自安徽太湖花果园迁居商南三角池后,在繁衍生息的同时重视文化教育。王氏先祖邦奠公注重家族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在三角池开办私塾,创办“学堂”。三角池的几姓子弟,自那时起才真正聆听到了《诗经》里的千古传唱,《楚辞》里的乡音俚语。清嘉庆年间,三角池大学堂里走出了王肇基、王肇扬兄弟。王肇扬、王肇基兄弟曾先后考取进士和贡生,双双被朝廷录用委以灵州知府和乾州知府。此二人厌倦官场,回乡主持学堂,潜心诗词创作,教书育人,回报桑梓。
王肇基字锡之,嘉庆十九年进士。尤善诗文,诗词文章冠绝一时。其风骨气度给晚清的诗坛注入了一股古朴、清澈的泉水。其诗意境阔大,傲岸雄浑,多抒写商洛山水,有较高造诣,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者诗歌。他的诗歌多写商山洛水,历史先贤,抒写对家乡的赞美,才气纵横。从他的《商山怀古》诗中可见其深厚的学养,文人的胸襟气魄:
紫芝径里落霞红,一局残棋老四翁。
汉祖入关先得鹿,秦皇设网漫离鸿。
高山莫莫寒烟外,古墓累累夕照中。
当日谁开阡陌土,至今祗说定储功。
初春时节,王肇基和学生们一同来到秦末隐士甪里先生隐居商南的双峰。看着满山的蕨菜,眼前连绵的群山,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怀古诗。此诗意境开阔,空间感、历史的沧桑感极强。所选取的意象古朴,可见王肇基在推敲文字上的功力。本诗运用典故,借典抒怀,含蓄蕴藉。“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立下了稳定皇储的功劳。商山四皓都已作古,但他们的功绩确永远载入了史册。作为读书人的王肇基内心是复杂的,退出官场,兴办教育,但一颗报国心,立言、立功的愿望从未泯灭。
在王肇基的诗歌中留存了两首写武关的诗歌,值得一提。才子型诗歌创作的特点和才情一览无余,这两首诗绝不亚于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的文人创作:
过武关(其一)
雄关百二仰西秦,生就岩疆迥不伦。
山势划开秦楚界,水声流尽汉唐人。
云封谷口蚕丛路,日落城头马上尘。
客馆那曾酣旅梦,子规夜半叫芳春。
过武关(其二)
山围水抱塞垣西,少习雄名两字题。
上洛咽喉通去马,前秦锁钥度鸣鸡。
戍楼鼓息烽烟净,邮馆旗招落日低。
客自无愁何待送,关门那不锁寒溪。
这两首诗意境阔大,遣词造句十分考究。两首诗歌写尽王肇基路过武关西行关中的客旅之愁,和对前途不可预知的淡淡感伤。意象上:关是雄关,路是古道,高山,流水,谷口,落日,客馆,子规,戍楼,邮馆给我们具体描绘了历史雄关武关的人文风貌。再融入秦汉的历史旧事,个体的客旅孤愁,蚕丛鱼凫的典故传说,形成了古朴遒劲的意境和情思。将一个典型才子文人的诗歌创作展现的淋漓尽致。王肇基此行定是有抱负的,在其才气纵横的诗歌写作中,可以预见他曾经考场的得意。
与朋友间诗词酬唱,本是文人的一大雅趣,在王肇基的诗歌里,有一首《王锡之留聂午乔》的诗歌,写尽了王氏一族,筚路蓝缕,迁陕定居,耕读传家的祖训,也再次验证了一个诗书之族的文化自信:
商山娱老有仙芝,底事莼鲈系客思。
六十耆年须指使,三千远路莫躬弛。
簪缨绪起龙文日,阀阅家兴鲤对时。
此处结邻多皖籍,卜居何惮一迁移。
聂午乔与王肇基的交情定是不浅,何许人士,无从可考。王肇基在诗歌中表达对聂午乔的挽留,更是在宽慰迁陕定居的王氏族人,诗书传家,何处不能建功立业。王肇基告慰挽留朋友:商洛山中自有仙芝娱老,何必贪恋家乡的莼菜鲈鱼美味。年龄大了可使唤下人,远路不必亲自行走。在这穷乡僻壤自可读书、治家、教子、考取功名,兴旺家族。在三角池都是一块迁居的皖籍乡邻,客居他想又有何畏惧。这首诗真切的体现了王氏家族由皖入陕的家族发展史,也昭示着王肇基教育育人,文化兴家的高度自信。
大学堂文人诗词的集大成者王开泰,在四十岁被选中翰林,后辞官,主持兴办三角池大学堂。王开泰自幼聪慧,加上家学的滋养,自幼就表现出和一般孩童不一般的禀赋。诗词文章更是冠绝一时。可惜的是,很多诗歌都已散失,无从考证。仅存一首《咏石牛》的诗歌。一个春天里,王开泰从三角池出发,经丹江乘船入汉江,再入长江至武汉游学。一日,船行至长江上,突然天空下起了细雨,望着长江一形似石牛的巨石脱口而出一首《咏石牛》的诗歌:
远望长江一石牛,昂然独立几千秋。
清风瑟瑟无毛洞,细雨纷纷有汗流。
积草成堆难入口,扬鞭任打不回头。
此物原来无关锁,天地为栏夜不收。
据说此诗一出,技惊四座,就连一同出游的宗师大人都拍手叫好。清代姚年晋也有一首《咏石牛》的诗歌可做对照:
一拳怪石卧山前,头角峥嵘势宛然。
苔鲜作毛淋雨长,葛藤穿鼻任见牵。
他年不饮池中水,何日能耕陇上田。
笑煞牧童鞭不起,一声吹破夕阳天。
姚年晋,字丽明,号白山,商州人,清康熙辛西(公元年)举人。作者所咏的石牛在商州城西北8公里处,现在石牛的下身及头部已没入二龙山水库。两首诗歌相隔久远,题材一致,各有特色。但不难看出王开泰对姚年晋的学习借鉴。在文化匮乏的年代,王开泰能在武汉崭露头角,可见家学的深厚。王肇基的诗歌,在前人基础上,大胆使用夸张,气势捭阖,有借鉴更有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大学堂文人诗词的特点。阔大的意象,融入历史的叙事,善用夸张想象,气度不凡的意境,给人一种纯粹的文人诗词创作的享受。
大学堂文人诗歌的代表人物王肇扬、王肇基、王开泰,代表了三角池大学堂文人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但遗憾的是,珍贵的文献资料都已在历史的岁月里散失。但这些诗歌所体现文人气韵,文化精神将更加激励后人。
作者简介:章骥,男,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一级教师。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而立之年,笔耕不辍。教学之余喜欢玩味文字,抒写性情。有《东林寺的钟声》、《故乡》、《午后的院子》、《清风诵》、《一座城,一生情》、《两件棉袄,暖一生》、《舌尖上的金丝峡》系列、《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在课堂审丑中强化古诗文默写》等诗歌、散文、教研文章,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报》、《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教育学》等杂志和文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