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一首送魏二,一段离愁别绪,李白以诗践

发布时间:2023/1/30 18:18:06   

分别饯行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古今通例,饯行必饮酒也是不成文的规矩。因此,在分别题材的诗中,酒成了常见的意象,醉也是分别双方通常的状态。俗语说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助谈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只有借酒才能对着故人一泄胸中块垒。酒能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往往是适得其反,正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旅途艰险,途中不测如一块压在分别双方心上而不能言的巨石,“无将故人酒,不及石尤风”,纵然豪饮千杯,也敌不过它“晚来风急”。饯行宴上的酒是用对远行人的惜别和关切酿成的,意在借酒消愁,虽然明知饮酒只会逗引出成倍的愁绪。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橘柚产于南方,是秋季最常见的水果,橘柚飘香是南方秋季特有的景致。王昌龄是北方人,写此诗时正在贬所龙标,即今天的湖南黔阳,李白还专门写诗相赠,即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从李白诗中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是这年的晚春时节被贬的,因为首联的“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了节令。写本诗已是橘柚飘香的秋天了,用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看南方的景致,那种新奇感令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南方的时令特征。

“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引”字用得极为传神,与“入”相呼应,既写风雨入舟,也写行人入舟,明写舟凉,实写行人的心凉,凄风冷雨正好烘托了这种悲凉的心情。并且“引”字给人一种不缓不急之感,微妙地传达了行人不舍离去而又不能的矛盾。这个“引”字的用法大概化用自沈约《休沐寄怀》的“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但比沈约的“引”字用得高妙之处在于,沈约只是写景,是一种精致的状态,而王昌龄却是景中含情,是一种情态。

本首绝句的绝妙之处在于后两句,即“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我们早就学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也是千古流传的佳句,用孤帆远影写对孟浩然的关切和借长江抒发自己的惆怅。而王昌龄这两句却撇开自己的情绪和眼前之景,用一个“忆”字将自己眼前的情景转为对方抵达后的情景,借月写孤寂,托猿表愁苦,通过想象拓展了意境,使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这种手法叫对面着笔,一般用于写双方的思念,即使写景,也是为情而设。

这种手法必须通过想象来实现,如“忆君遥在潇湘月”中的“忆”字,使得时空转换到对方一边,唯其如此才能拓展诗境。例子很多,如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再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甬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还有我们更熟悉的例子,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应该说,运用对面着笔这一技法来表达思念之情,比直抒胸臆要含蓄蕴藉得多,也要浓烈得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3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