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离乡思愁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意故事
宣城见杜鹃花
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乡愁而写成的。在暮春三月的时候,李白寄居在宣城,他的老眼中突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一看,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朵杜鹃花仿佛就是他故乡的花。这一切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
在蜀中,每当杜鹃花开放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子规鸟,又叫杜鹃,花和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引起诗人联想的原因之一。相传,子规鸟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身。杜宇自认为德行不足,于是禅让了帝位并离开了故乡,死后化为了杜鹃鸟。在暮春时节,它开始悲鸣,仿佛在呼唤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鸣叫声日夜不停,一直啼叫到嘴边流出鲜血。此刻,诗人仿佛听到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呼唤着他回到故乡。
诗的前两句通过地理和时间的对比和联系,自然地再现了触发乡愁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颠倒了:本来是先看到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但诗人却将它们颠倒过来,先写了回忆中的虚幻景象,再写眼前的真实景象。这样,诗人将对故国的思念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种思念一直在他心中积压,一旦被触发,就会变得异常痛苦和强烈。然而,被乡愁折磨着的诗人却无法回到故乡。年轻时,他曾离开故乡,远赴他乡,希望在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自己的抱负。本来他想功成名就后再回到故乡,但是事与愿违,老来却落得如此境地,他觉得再无面目见到蜀中的亲人。而且,李白现在困居在宣城,身体也已经老迈,无法再踏上旅途。
这位流浪终生的诗人,终究无法在政治和事业上找到归宿,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无处安放。他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内心的悲伤可想而知。
接下来的三、四句进一步渲染了浓烈的乡愁。首句提到“曾经听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实的感受:子规鸟的别名叫做“断肠鸟”,它一鸣又一鸣,仿佛永无止境,正如诗人的忧伤也被一寸寸地撕裂。末句点明了时节,用“三春三月”四个字来补充第二句;而“忆三巴”三个字则突出了思乡的主题,将杜鹃花的盛开、子规的悲鸣和诗人的心碎融为一体,以一片无边无际的忧思将整首诗笼罩其中。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实际上又不完全对称。诗句将“一”和“三”这两个字相互交织,交织纠结,使人感受到乡愁袭来时无比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