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王昌龄与芙蓉楼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

发布时间:2023/10/20 11:59:55   
北京医院治痤疮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19340431032125&wfr=spider&for=pc
古时,许多文人入仕为官,曾遭遇过被贬谪的命运。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自傲的风骨让他们面对仕途坎坷,依然能保持心性的高洁,著名的诗人王昌龄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生在宦海中几度沉浮,官场失意带来的种种痛苦并未磨灭他的浩然之气。稀世的才情使他被后人牢牢地记住,成为诗坛上一颗永恒灿烂的明星。天宝六载,王昌龄又一次遭遇贬谪。得知消息的好友李白在悲愤之余,不禁写下了一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表达了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那么,王昌龄究竟为何会被贬谪到龙标?这和洪江芙蓉楼的建造,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王昌龄贬官龙标王昌龄八年之内“两窜遐慌”,舆论为之哗然,诗坛为之震动。“诗仙”李白得知“诗家夫子”王昌龄贬官龙标的消息之后非常震惊,也非常忧虑,他写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全诗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个“左迁”就是贬官。在李白这首诗当汇总,“龙标”这个词出现了两次,但是意思不一样,在诗题当中的这个“龙标”是指龙标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省怀化市下面的那个洪江市,诗句当中的“龙标”就是指王昌龄,王昌龄贬官龙标尉,人们就称他为“王龙标”,就像当年他任江宁县丞人们称他为“王江宁”一样。李白在这里称“龙标”而省略了一个“王”字,这是由于七言绝句的每一句七个字的限制。王昌龄是天宝六载的秋天贬官龙标的,当时的李白在哪里呢?在会稽。等李白得知王昌龄贬官的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年的春夏之交了,所以叫“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个时候王昌龄已经离开了江宁,溯江而上,而且已经过了五溪了,所谓“五溪”实际上只是沅水流域众多支流的一个代称。过了‘五溪’就意味着到了龙标。李白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得知你贬官龙标的消息的时候,你已经过了五溪,已经到了龙标了,我没有办法为你送行了,我只能把我的这颗心寄给明月,让明月捎去我对你的牵挂和问候,诗中“夜郎西”的解释还有一个词需要解释一下,就是“夜郎西”。在古代,既曾有过夜郎国,也曾有过夜郎县。所谓夜郎国是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前的一个古国,这个夜郎国的位置就相当于今天的贵州的西北,云南的东北和四川的南部这一块地方,但是在汉武帝元鼎六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年以后,这个古国就不存在了,已经被汉朝统一了。这个夜郎县是唐代设置的,有两个,一个叫珍州夜郎县,还有一个叫业州夜郎县,所以有两个夜郎县。其实无论就古代的夜郎国来讲,还是唐代的夜郎县来讲,夜郎都在龙标的西边,也就是说龙标不是在夜郎西,而是在夜郎东。李白说龙标是夜郎西,显然是弄错了。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说这个“夜郎西”,在这里就是指龙标,为什么要加个“西”字呢?是为了押韵。如果这样理解,也说得过去。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王昌龄(简体)京东¥20.86购买已下架唐代的人,凡是没有到过夜郎的,都把夜郎想象得很荒凉,很落后,而李白居然还把龙标理解为“夜郎西”,那不是更荒凉,更落后了吗?因此他对王昌龄的贬官龙标就非常地牵挂,非常地忧虑。洪江芙蓉楼和王昌龄的关系天宝六载,王昌龄被贬官龙标,得知消息的好友李白怀着满腹的关切与同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来灯下读着好友李白从远方寄来的诗作,想到自己和李白相似的仕途坎坷,此时的王昌龄是否也会有片刻的黯然神伤呢?王昌龄的这次远谪和洪江芙蓉楼的建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状况如何?既要看环境,更要看心态。如果心态好,他就会适应环境,他就会随遇而安。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有一首词叫做《定风波》,《定风波》这首词里面有这样一句叫“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讲的这个道理。事实上王昌龄到了龙标之后,悲愁是肯定有的,但是也没有到悲不自胜的地步,通过他的这首诗叫《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个“沅溪”就是沅水,龙标县是三面环水,这个地方的气候非常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天的早晚都很凉爽。因为这个芙蓉楼就在黔阳古城里面,夏天的广州正是最热的时候,但是在黔阳古城非常凉爽。所以王昌龄讲“沅溪夏晚足凉风”,这一句是很真实的。这个“春酒”就是那种冬酿而春熟的酒,这个地方的竹子也很多,看完这个芙蓉楼之后接着就去看著名的洪江古商城。这个洪江古商城是在明清时候非常有名的一座古商城,在今天还保存完好,在清朝的时候,还有“小南京”,有“湘西明珠”之称。王昌龄讲“春酒相携就竹丛”,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带着这个冬酿而春熟的酒到竹林里面去野餐,这个也是真实的。“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所谓“弦歌”就是用琴瑟等弦乐器伴奏歌唱,王昌龄和他的一帮朋友带着春酒到竹林里面去野餐,在这个酒酣之际,他就开始“弦歌”,他跟他的朋友们说你们不要认为我的弦歌里面有“远谪”之意,就是有贬谪的忧愁,他说我没有。我在这里有青山明月相伴,有朋友,有丛林,又有春酒相伴,哪里还有什么远谪之愁呢?这就是一种达观的心态,正是怀着这样一种达观的心态,王昌龄在龙标生活了八年。他在当地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当地的地方志则把他列入“名宦传”。请看清朝雍正年间编纂的一本《黔阳县志》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王昌龄,自江宁丞谪龙标尉……为治以宽,政善民安,遐多赋诗,祀名宦是今天我们老百姓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一种官员。在湘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王昌龄的故事,例如“苍头拾叶”,“峒蛮乞诗”,“苗女听歌”等等。正因为故事多了,所以王昌龄就活成了一个故事,在当地就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尊“神”。例如在这个黔阳古城就有一座高大的王昌龄的石雕像,这个石雕像身上就贴了很多红纸条,这些红纸条都是当地人写的,请王昌龄宝玉自己的儿女,建康成长这一类的话,至于当地的文人学士所写的赞美和纪念王昌龄的诗歌,文章更多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天宝十四载的冬天,安史之乱的爆发。王昌龄离开了龙标,再一次被人所害,这一次被人所害,那就不是贬官了,而是要了他的一条命。王昌龄之死天宝十四载的冬天发生了一件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安史之乱。安禄山的铁蹄踏碎了所有人的美梦,也改变了很多盛唐诗人的命运。才华横溢,坎坷一生的王昌龄就在这场变故中不幸殒命,他曾仗剑天涯,游走四方,大漠边塞留下过他的身影,龙标百姓感受过她的恩泽,天下士人拜读过他的千古佳作。那么豪放洒脱,善待百姓的王昌龄究竟是被谁所害?得知噩耗,龙标百姓又是怎样深情缅怀他的呢?《新唐书·文艺传》其中有这样两句: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闾丘晓这个人当时任亳州刺史,王昌龄是长安人,长安人怎么会到亳州去呢?有人说是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也好,洛阳也好都沦陷了,王昌龄回不去,回不到老家,所以就只有到江淮这一带去避难,但是淮河这一带有许多州郡,不只是只有一个亳州,那么王昌龄是什么原因到了亳州的?又是什么原因得罪了亳州刺史,乃至最后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像这些史书上都没有记载,可以说一直到今天都是一个谜,但是闾丘晓杀害了王昌龄这个是肯定的。据《旧唐书》《新唐书》还有《资治通鉴》这些官修史书的记载,在唐肃宗至德二载,宰相张镐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就是讨伐安史叛军。张镐刚刚出发就得到一个消息,就是睢阳被安史叛军围困,这个睢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的睢阳区。守将张巡和许远孤军奋战,形势非常危急,所以张镐日夜兼程,同时紧急命令闾丘晓支援睢阳。但是闾丘晓这个人是有问题的,这个人不仅刚愎自用,对部下刻薄寡恩,而且私心很重,他担心以他的兵力打不过安史叛军,最后还要被安史叛军吃掉,所以他就延迟进军。张巡和许远就是睢阳城的两个守将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面还和安史叛军交战四百余次,最后由于粮草断绝,士兵死伤殆尽,睢阳沦陷,张巡本人也壮烈牺牲。张镐得知到张巡牺牲的消息之后非常愤怒,下令要杀闾丘晓。这个《新唐书·文艺传》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张镐按军河南,兵大集,晓最后期,将戮之,辞曰:有亲,乞贷余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镐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其他的兵都聚集了,就是闾丘晓带的兵最后到,张镐就要杀了闾丘晓。闾丘晓最后就求情了,说我家里还有老父老母,请你放过我,留下我一条余命,我要养老。张镐说你家里有老父老母需要你养,那么王昌龄的老父老母谁来养呢?闾丘晓再也不好好说什么了。你不是杀害了王昌龄吗?这样一个记载就说明了什么呢?我想至少说明了四个问题。第一王昌龄是被闾丘晓杀害的,第二闾丘晓杀害了名满天下的诗人王昌龄,引起官民共愤。第三闾丘晓在睢阳被安史叛军围困的情况下面故意拖延进军,就是违抗命令,见死不救,可见也不是一个好官。第四张镐和王昌龄没有任何私交,他为王昌龄之死鸣不平,就说明王昌龄之死,也是冤枉的。王昌龄被闾丘晓杀害的消息是什么时候传到龙标县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样一个不幸的消息传到龙标县的时候,当地人是如何的震惊,如何的悲伤,如何的哀悼,如何的缅怀。正是为了缅怀王昌龄,龙标人修建了芙蓉楼。那么龙标人也就是今天的洪江人。芙蓉楼的前身洪江芙蓉楼坐落于湘西南,苍茫的崇山峻岭之间,日观沅水无声流淌,夜听风月耳语呢喃。有着“楚南上游第一胜迹”的美誉,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好去处。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千古绝句《芙蓉楼送送辛渐》,更是使芙蓉楼名满天下,游人如织,那么最初的洪江芙蓉楼是由谁所建?这座著名的楼宇又经过哪些历史变迁呢?据当地文献记载,就是清顺治元年,当地有一个举人叫向文焕。这向文焕他在他的《临江楼记》里面有这样一段话:金鳌山多橘柚,旧有楼曰临江,少伯日登临之,赋诗自娱,命苍头拾败叶为炊,则金鳌龙标间自有楼在“少伯”就是王昌龄。这段话表明早在唐代在龙标县城的东边的金鳌山下就有一座临江楼,王昌龄当年就经常在这座楼上面赋诗自娱。那么对照王昌龄有关作品,我认为向文焕的这一段记载是真实可信的,你看王昌龄的诗集当中,有一首诗叫《送魏二》,其中有这样两句: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这个“江楼”就是向文焕所讲的临江楼,在县城的东边,背靠金鳌山,面临沅水。这个“橘柚香”就是说山上种了很多橘子和柚子,它们的果香扑鼻。这个龙标县唐代叫龙标县,到了清朝的时候就叫黔阳县了。到了今天就叫洪江市,都是指一个地方。正是因为受了这个王昌龄的《送魏二》这首诗以及向文焕的《临江楼记》这篇文章的影响和启发,所以这个黔阳县令叶梦麟在清乾隆四十年,就在城东就建了一个亭子,这个亭子就叫芙蓉亭,这个芙蓉亭就是芙蓉楼的前身。到了清嘉庆二十年,当时的黔阳县令叫曾钰,曾钰就认为城东的这个芙蓉亭位置太狭小,地势又低洼,周围也没有林泉之胜,于是他就在城西的香炉岩另建芙蓉楼,这才是真正的芙蓉楼。所以综合以上的文献考证和田野调差的结果,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洪江芙蓉楼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四十年,叶梦麟修建的那个芙蓉亭,这个芙蓉亭是在唐代的临江楼这个旧址上修建的,有人就把这个洪江芙蓉楼的历史把它追溯到唐肃宗乾元元年,这是没有依据。第二点,叶梦麟修建的那个芙蓉亭就是洪江芙蓉楼的前身,但是它们的地理位置不一样,芙蓉亭在城东,在金鳌山下,芙蓉楼在城西,在香炉岩下,地理位置不一样。第三点王昌龄当年在龙标县置酒宴客,赋诗自娱的那个楼,叫临江楼,那是唐代就有的一个楼,不是芙蓉楼,在唐代的龙标县没有芙蓉楼,真正的芙蓉楼是清嘉庆二十年,由黔阳县令曾钰修建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这个芙蓉楼。曾钰修建的这个芙蓉楼地理位置是相当好的,曾钰后来还写过一篇《新修芙蓉楼碑记》,他在这个碑记里面有这样几句话:背郭临江,依林踞阜,轩豁呈露,洵胜境也这个“郭”就是指城郭,也就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得到的黔阳古城,“临江”那就是沅水,这个“依林”就是树林,“踞阜”这个“阜”就是土山,说这个芙蓉楼“背郭临江,依林踞阜,轩豁呈露”,所谓“轩豁呈露”就是高大,宽敞,气宇不凡,“洵胜境也”就是说真的是胜景,芙蓉楼就被称为楚南第一胜景。在嘉庆二十年以后,一直到今天,芙蓉楼经过六次的修缮,可以说是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到年,洪江芙蓉楼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我们有兴趣,想亲眼看一看,洪江芙蓉楼的风采,可以坐高铁到湖南的怀化,再坐大巴40分钟到黔阳古城,到了黔阳古城之后,从西门出来再往北走数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块很大的石头,这个石头就是香炉岩。走过香炉岩,再抬头一望,就有一个建得很别致的门楼,这个门楼就叫“龙标胜迹”,走进了门楼,就可以看到一座重檐歇山顶的两层建筑,这个就是芙蓉楼。朱红的圆柱,飞檐翘角,芙蓉楼的后边就是芙蓉池,芙蓉池的后边就是半月亭。半月亭的左边是玉壶亭,半月亭的右边是耸翠楼,耸翠楼的后边是一个50米长的碑廊。这个50米长的碑廊里面有80多幅历代名人的书画,所以整个的芙蓉楼景区是由门楼,主楼,亭,由碑廊,还有古木,还有城墙,由这些元素所组成的一个艺术整体。在整个芙蓉楼景区给人印象最深的我认为就是那个玉壶亭。玉壶亭是一个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的亭子,这个亭子里面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一把玉壶。这把玉壶其实就是篆写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七个字的组合,而篆写者就是当地的状元龙启瑞。这个篆写的玉壶就成了洪江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在洪江市的每一根路灯杆上面都挂着这样一把玉壶。初看的时候像中国结,走近一看,就是一把玉壶,就是篆写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七个字组成的一个玉壶,一到夜晚的时候就熠熠生辉,红遍了整个洪江市,所以“一片冰心在玉壶”可以说是王昌龄留给洪江人留给镇江人,留给所有的中国人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中国人常常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一片冰心在玉壶”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修身”,就是为人要光明磊落要表里如一,只有“修身”合格,才有可能“齐家”,只有“修身”,“齐家”合格,才有可能“治国”“平天下”。如果我们要给芙蓉楼提炼一个主题,我想就是王昌龄的这一句诗“一片冰心在玉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3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