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夜郎自大”这个成语。但夜郎究竟是“自大”还是“真大”,实事求是地讲,有时候还两说着呢。司马迁在《史记》里既嘲讽过夜郎,但也承认过夜郎的“大”。《史记》中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除了国土面积大,夜郎的人口也不少,史书中有云:“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一首出自夜郎国本国的“丧葬歌”更是唱道:“大田大地我们的,大山大岭我们的,东南西北我们的。大场大坝随便走,大冲大凹随便行,天宽地宽由你行……”那么,疆域辽阔的“夜郎”和汉家最胸襟开阔的诗人,又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01.这位胸襟开阔的诗人便是李白。唐朝的时候,“夜郎”意味着化外之地、意味着被流放,没有哪个诗人愿意与它产生联系。而李白之所以与夜郎产生联系,理由竟然是他写的“造反”诗。李白曾经担任永王的幕僚,也写过不少歌颂永王的诗。譬如,他曾经一股脑写过十一首诗歌,题目叫《永王东巡歌》。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是谁?该诗说得很明白,永王只是“帝宠贤王”(皇上宠爱的贤王),而他李白则是要借君主马鞭,消胸中块垒,实现心中的抱负与理想。反正单从诗的文本看,一丝反叛的意味也没有。但若据此来证明李白之清白,未免太单纯了。实际情况是,这首诗不但不是他自证清白的依据,反而是他曾经站队的证据。李白其实早已深陷权力角逐的旋涡,并且还不自知。公元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因为中原久无战事,外加朝廷毫无准备,一时间竟无还手之力。安禄山一路挥师南下,不久之后,即攻陷潼关。潼关失陷意味着西安城门户洞开,玄宗皇帝大为惊恐,仓皇逃往蜀地。逃亡之前,他将皇位传给太子肃宗,以及,下令天下群臣共讨逆贼。公元年二月,江淮兵马大都督永王李璘奉玄宗之令,由长江顺流而下,欲跨江攻取幽州之地。永王途经浔阳时,听闻大诗人李白就在那里,因慕诗人之名,故一再召之。当李璘第三次下书征召时,李白终于被打动了。上面的那一组《永王东巡歌》,即是创作于东征的大背景之下。《旧唐书》里说,永王一路进展颇为顺利,“七月至襄阳,九月至江陵”,江淮的赋税堆积如山,任他怎么花也花不完。永王从小生活在宫中,不懂得人情世故,且永王的儿子只是个莽夫。所以,当左右人蛊惑他们时,永王轻易中了圈套,竟然动了反叛的心思。后世也有人说,永王无造反之心,但有造反之实。——肃宗试图削弱其兵权,他公然不听诏令。《唐律疏议》载:“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也就是说,“谋反”是排名第一的十恶不赦的大罪。如果说永王李璘从造反到兵败被杀,算得上是罪有应得的话,那李白就有点冤枉了,他从入幕李璘到其兵败丹阳,满打满算不足一月。李白是个出色的诗人,但从来都不算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既无造反之想法,亦无造反之能力。李白的失误,只是他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错的人。“永王谋乱,兵败,(李)白坐长流夜郎。”这便是“倒霉蛋”李白的结局。02.古往今来写“夜郎国”最出名的诗,正是出自李太白之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写给好朋友王昌龄的,如诗中之言,彼时王昌龄被贬“龙标”,据学者考证,该诗中的“夜郎”,位于今天湖南省新晃自治县境内。在唐朝的时候,该地区已然是“蛮荒之地”了。但不幸的是,被判“谋反罪”的李白,同样被贬到夜郎,只是他被贬的“夜郎”更远更偏——位于今天的贵州省境内。李白本来是要被杀头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里说,明面上由郭子仪保了李白,最终,朝廷判他为“长流夜郎”。由于李白浪漫诗人的标签,后人想当然把他的流放之旅,想象得异常浪漫。天乐流香阁,莲舟飏晚风。恭陪竹林宴,留醉与陶公。——《流夜郎至江夏,陪长史叔及薛明府宴兴德寺南阁》这怎么可能呢?身为一个犯人,在流放的路上,不仅要由差役押解,还必须得戴着刑具。即便差役同情李白,不叫他戴刑具,怎么可能允许他赴宴呢?即便允许他赴宴,李白怎么可能留下文字资料?真实的情况是,李白不但不能下馆子,眼瞅着别人大吃大喝,“不争气的眼泪从嘴角流了出来”。李白流放之时,全天下的百姓的确都在举办party,当时的叫法是“民酺”。公元年十二月,安禄山身死,逆贼已成强弩之末,天下形势一片大好,唐军眼看就要收复长安,皇帝下令大赦天下,赐民酺五日。朝廷举办宴会,李白自己被贬到夜郎,因为没有机会同享酒肉以及音乐,李白特意赋诗表达遗憾: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流夜郎闻酺不预》既然饮不到美酒、吃不到佳肴,那么,摘几只木瓜吃,总是可以的吧?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望木瓜山》据说,木瓜本身就是略苦,面对着木瓜山,苦涩的李白,不由变得更加酸楚。上面我们说过,因为形势变好,皇帝曾下令大赦天下,有人于是说,李白同样在被赦免的名单之内。证据就是他作的那首《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犯的是“谋逆”的大罪,有人分析,名气大如李白者,可能也不在赦免之列。证据之一就是唐代的法律。《唐律疏议》云:“加役流者,本是死刑,元无赎例,故不许赎。”(注:“加役流”的意思是,所犯之罪原本是死罪,依法该判死刑,后改为流放之类的刑罚)他的流放之路,从浔阳出发,中间经过四川境内,因为“蜀道难”的缘故,一路之上必然要不停地坐船。而他的行舟之旅,可能并不是“千里江陵一日还”那般的舒畅,相反,是忧心忡忡的。证据同样是他写的诗。李白从浔阳出发,行舟至长江边上的永华寺,便舍舟登岸。李白专门赋诗寄给当地的官员朋友。朝别凌烟楼,贤豪满行舟。暝投永华寺,宾散予独醉。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写意寄庐岳,何当来此地。天命有所悬,安得苦愁思。——《流夜郎永华寺寄浔阳群官》浪漫、豪放、飘逸的诗人,竟然会流泪万行。根据唐代的法律:“流三千里,居役三年。”这样的苦日子,李白至少还要过三年。03.李白被流放的时间是公元年左右,另,李白约公元年生人。换言之,当时的他已经年近花甲。不知旧行径,初拳几枝蕨。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忆秋浦桃花旧游,时窜夜郎》在荒僻的夜郎呆了一段时间,因为经常锻炼的缘故(“于兹炼金骨”),诗人的身体竟变得越来越好。史书中说,乾元二年(公元年)三月丁亥,天下大旱,皇帝下诏大赦天下,“降死罪流以下原之。”大概就是这一次,李白得以赦免回家。刚接到唐肃宗的赦令,诗人发现眼前的“穷山恶水”仿佛变了模样,连冷峻的山谷也变得暖烘烘,连死气沉沉的烟火也充满了生机。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愉悦。那时的李白,就好比鸟出樊笼、鱼归大海。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李白的身体变得棒棒哒,有人再见到他甚至诧异,诗人怎么都变得年轻了?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阙官家礼,诗残乐府篇。——唐·项斯《经李白墓》回归中原的李白的确充满蓬勃的朝气,他写诗告诉远方的皇帝,我就好比西汉时才华横溢的贾谊,您要是不用我,势必会被匈奴笑话。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李白当时已是将死之人,即便以今天的标准,也该退休了。所以,这一切只是他的美好想象,关于他的最浪漫的结局是,喝醉了酒,跳江捉月,驾鲸升天。史上最浪漫的诗人去了,但凡是他去过的地方,都流传了无数有关李白的传说,譬如那个叫夜郎的边陲之地。传说,夜郎溪前有太白亲书的“夜郎溪”,夜郎的泉井石台处有“太白泉”,夜郎城内有太白望月亭、太白听莺处……当然,夜郎还有太白马上听莺的诗碑。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白田马上闻莺》在古代,“夜郎”从来都是未开化的荒僻之地,但即便是今天,人人也都知道这个地方。一个蛮荒之地因为一个著名的诗人而变得名垂千古。参考资料:1,周春元:《李白流放夜郎考》2,王义全:《李白流放夜郎在唐律中的依据及公正性》3,王义全:《李白流放夜郎探析》4,胡昭著:《李白诗中的“夜郎”究竟在哪里》5,曾祥铣、曾春蓉:《黔北古近代文学概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