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详谈弟子规,领悟圣人训12
上篇我们讲到给父母提意见要和颜悦色,不要不耐烦,就像小时候她教我们吃饭,写字一样有耐心。那如果碰到比较固执的父母,我们怎么劝谏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句话意思是:“劝谏不被父母接受的话,就等父母心情愉悦的时候再去继续劝谏。号啕哭泣地跟父母说,就算父母生气了责罚自己也没有怨言。
有时候不仅仅面对外人需要情商,面对自己家人也需要有点情商。就拿劝谏来讲,我们也要讲究方法。有的时候,他们上了一天班,累了一天,听不进去别人对他们长篇大论讲道理,只想寻求一个清净地方,那我们就适当闭嘴,给他们打一盆洗脚水,切几块西瓜,让他们休息休息,当然不要因为他们一时听不进我们的劝谏,就此放弃,而是应该挑选合适的时机继续劝谏,等他们心情舒畅了,也有空听你说了,你再好好劝,摆事实,讲道理,直到父母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为止。
最好的劝谏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要尽量在父母高兴的时候进行,父母不高兴的时候,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都会听不进去。只有当父母心情愉悦的时候,劝谏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如果父母因为劝谏而对我们生气,那我们也不应该就此放弃并产生怨言,哪怕可能遭遇父母的抽打责罚,都要坚持劝谏的态度。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哭着劝谏,这种方法其实主要是以情动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泣,一般都会心生不忍,从而会静下心来,认真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实现劝谏的效果。
其实劝谏这一风气古已有之。隋朝末年,国家大乱,民不聊生,全国各地的起义军纷纷起兵讨伐暴政。当时李渊所带领的军队也是其中一股力量。那个时候,李世民就已经跟在李渊身边随军作战了。李世民虽然年轻,但是他拥有年轻人敢想敢干的精神,并且在战场上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他在起义讨伐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次,李渊又碰上了他在战场上的老对手宋老生,这一次他与宋老生的对战将决定两人大业的成败。经过重重布局,李渊一方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他只要继续下令出兵,就能够一举获得最终胜利,但奈何当时天公不作美,瓢泼大雨让行军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这给士兵们翻越山岭去围困宋老生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此外,后备辎重军粮不足,再加上探子回报说大军的后路已经被另一支联合军队包围,这种种困难的叠加让李渊产生了退意。他原计划就此撤退,日后再做打算,但李世民不同意他父亲的这个决定。
李世民与宋老生多次在战场上交手,所以他对宋老生有一定的了解。在他看来,这是宋老生的又一个阴谋,那所谓的后路联军肯定只是他故意放出的假消息,为的就是想让李渊撤军,为自己争得喘息之机。因此,李世民主张要一鼓作气将宋老生彻底打败,父子两个便在这一决策上发生了意见分歧。
李世民多次劝谏,李渊都拒而不听。李世民知道,李渊是军中主帅,最终撤退还是进攻都要听从他的意见,而当时留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李世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还是要继续劝谏。不过这一次他改变了方式方法,他不再当着众多军士的面,公开反驳他父亲的意见,而是赖在他父亲的军帐前,等候他父亲的召见。终于李渊心软了,把李世民叫入军帐内,李世民当即大哭出声,李渊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说,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是为父亲以后可能会因为这个错误决定而承担的后果感到痛心不已,所以他是在为父亲难过。
李渊看着在自己面前泣不成声的李世民,终于答应他,自己会再仔细考虑下。李世民于是将自己对宋老生的分析和进攻的战略部署详细地告诉李渊,李渊最终同意发起进攻。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分析是正确的。大军背后的所谓联军确实是宋老生放出的假消息,为的就是要干扰李渊的视线,让他萌生退意。但没想到的是,他的阴谋最终还是因为李世民的哭劝而走向失败。所以说,父母也是能够听得进我们的劝谏的,只是要用对方式方法。
那个时候,劝谏的对象大部分还是君主。历史上这样的劝谏故事有很多,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里,邹忌通过类比劝诫齐王要广开言路,多听取民意。还有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警示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勤俭爱民。
前段时间,洛阳偃师农民侯宗欣因为盖新房,与邻居因宅基地边界发生争执,导致建房受阻,内心愤懑难平。在海南读研的女儿侯亚楠得知此事,担心父母因此影响身体健康,遂借用典故和古话劝解父母:“让他三尺又何妨?”最后,侯宗欣夫妻听取了女儿的建议,主动让出约80厘米建房,在其和邻居家的房屋中间开出了一条小巷子,并刻了一块名曰“三尺巷”的小石碑竖在巷口。
可见,劝谏并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也不要害怕会招致责怪,甚至打罚,父母也不会再想着你不尊重我,孩子也不会认为你不理解我,如果劝谏真能让对方冷静下来,认真思考自己的意见,那劝谏本身就已经是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