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曾闻子规鸟又见杜鹃花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高铭昱
如在乡下待过,想必都会记得:每逢初夏前后,小麦黄熟之时,就有一种神奇的鸟儿飞过,它四处奔波,不分日夜,声声啼叫——“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其音清丽嘹亮,催促人们赶快搭镰收麦,莫误农时。
这种吉祥鸟,其学名为“四声杜鹃”。杜鹃的种类很多,如翠金鹃、紫金鹃、红翅凤头鹃、斑翅凤头鹃、棕腹杜鹃、栗斑杜鹃、八声杜鹃等。农耕时代,鸟叫声常引起人们对农事活动的联想。如宋人叶廷珪《海录碎事》中记载着一种惜春鸟,说其声曰“莫摘花果”,故人称之为“护山鸟”。在众多鸟类中,杜鹃的啼鸣声别树一帜,与之相关的联想亦丰富多彩。杜鹃也叫布谷鸟,每当春夏之交,其叫声酷似在召唤人们“布谷!布谷!”也有人认为其声曰“快快播谷”,杜甫有诗句:“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即视其为劝耕之鸟。
常见的杜鹃,体色多为暗灰,也有部分羽毛呈明亮的鲜绿色,尾部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褐或栗红等色泽的横纹,嗜食毛虫,属益鸟。杜鹃孵卵寄生,有成语“鸠占鹊巢”,其中之“鸠”就是杜鹃,而非斑鸠。杜鹃产蛋于别的鸟巢,由它鸟代孵,《诗经》曰:“维雀有巢,维鸠居上。”实际上,喜鹊体形大于杜鹃,杜鹃难以靠近,所以这种说法也有争议。有人认为可能是鸠占“雀”巢,就是杜鹃占莺雀之类小鸟搭建的孵化之地。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催归等。“杨花落尽子规啼”,六七月间鸣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它的叫声带给人们很多遐想。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说:“有鸟名获谷,其名自呼。”还有人觉得杜鹃发出的声音像“不如归去”,旧时常借以作思归或催人归去之辞。离家作客之人,听到杜鹃叫声,思家之念,作客之愁,不禁油然而生。宋代范仲淹的《越上闻子规》诗云:“夜入翠烟啼,画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青烟弥漫,子规夜啼,尽管春色无限美好,还是不如归去!万千思绪,尽在杜鹃叫声中。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所谓“杜鹃啼血”,乃古代神话传说。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哭,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杜鹃遂被视为望帝之化身,故杜甫《杜鹃》一诗中有“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之句。杜鹃,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热门题材。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白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则见花思乡,乡愁益浓;闻鸟悲啼,痛断肝肠。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演化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象征。实则“杜鹃啼血”是一场美丽的误会。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脆短促,显露出的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似鲜红欲滴,人们便以为杜鹃满嘴流血。而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盛开之际,人们见其花艳如火,信其为杜鹃化身,因啼血而生成,此花遂亦名为杜鹃。唐人成彦雄有诗曰“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花鸟同名,且源自同一个千回百转的传说,这独有的浪漫,让杜鹃花超越了一般的植物,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除了映山红,杜鹃花又称山踯躅、山石榴等,其种类繁多,花色绚丽,系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汉代《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杜鹃花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一千多年。南宋诗人王十朋,在自家园中栽植杜鹃花,开出共蒂双头的花,写下一首小诗为记:“一声杜宇啼春风,明朝绯挂千山从……造物私我小园林,此花大胜金腰带。”唐代诗人白居易犹喜杜鹃,在多首诗中留下它的色泽芬芳。“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在他心目中,杜鹃乃花中西施,莫道桃红李白,休说芙蓉芍药,与杜鹃相比,都黯然失色。其实,呈漏斗形花冠的杜鹃花,有红、淡红、杏红、雪青、白色等繁茂花色。
千百年来,杜鹃花从小园栽培逐渐进入大园中。尤其到了唐代,出现了观赏的杜鹃花,被移栽入庭园栽培,其鲜艳的色泽备受青睐。如今在园艺界,也达成了“无杜鹃,不成园”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