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尸”有时是用作名词,即某鸟兽或山水之名。《山海经》于《西山经》、《北山经》所载“尸()鸠”即为此种名词用法的典型例子。这与后面所详论的“窫窳之尸”、“戎宣王尸”等有很大的区别。此类用作名词之“尸”虽不是我们要详细研究的《山海经》中的“尸”文化、现象或祭祀,但既然也现于《山海经》,就有必要在此以“尸()鸠”做一个简短的论述。
关于“尸()鸠”的记载,现于《西山经》及《北山经》:《西山经》:“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鸟多尸鸠。”《北山经》:“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鸟多鸠。”《北山经》之“鸠”,按毕沅所考毛诗及郝懿行所考藏经本,“”当为“尸”。所以《北山经》之“鸠”亦可写作“尸鸠”,此二者应为同一物。
《西山经》所言“尸鸠”,按郭璞所注为“布谷类也,或曰鹕鹯也”;《尔雅·释鸟》解释“鸠”为“鴶鵴”。其实提到“尸()鸠”我们也并不陌生,在耳熟能详的《诗经·曹风·鸠》篇里即已将仁慈的“尸()鸠”比兴于善良的君子。从前人所注释,以及今学术界的普遍认识,“尸()鸠”大致应为今天的布谷鸟、戴胜或者八哥。
布谷鸟(Cuculuscanorus),又名:杜鹃、杜宇、子规、鸠、鸠、获谷、谢豹等。其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由于“望帝春心托杜鹃”之传说广为流传,布谷鸟频繁出现于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之中,除《诗经》、《山海经》外,唐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人秦观的《踏莎行》;宋人贺铸的《忆秦娥》;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另外古之著名的“杜鹃啼血”传说,大约是因为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故古人误以为其啼血。进而又以为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而染成,所以有“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之句。
戴胜(Upupaepops),属是鸟纲佛法僧目中的一个戴胜科。又名胡,花蒲扇,山和尚,鸡冠鸟,臭姑鸪。广布于欧、亚、非三洲。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东北地区,台湾、海南等省,西藏自治区都有分布。在长江以北为夏候鸟和旅鸟,在长江以南为留鸟。八哥(Acridotherescristatellus),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又名了哥、鹦鹆、寒皋、鸲鹆、驾鸰、加令、凤头八哥,秦吉了。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台湾和海南省,在印度支那半岛也有分布。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总而言之,“尸()鸠”之“尸”应仅为一名词用法,与“尸”祭祀及“尸”现象、“尸”文化等基本没有关联。本文仅作简单论述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