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繁衍 >> 屈原自沉的首丘解开熊绎封熊湘之谜
那么我们先看看湘山在哪。
汉书地理志载:“罗,连道,益阳,湘山在北。”明确说明湘山在这三个县的北面,湘是因湘水而名,或者湘水因湘山而名,都有其道理。可见湘山就在湘水之中,不是说沅水也不是说资水,更不是说益水。但应劭单独解之为益阳北,也有不通逻辑的地方。
熊湘山在哪儿?《长沙府志》记:《史记注》(指应劭注):熊湘在长沙益县。历考《郡县志》无此山,云:以熊绎始封得名,不知熊绎封于周成王时何得。黄帝时便称之益县,即今益阳县不知山所在。《水经注》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也。
为何会出现益阳后世竟然连熊湘都没有记载呢?正是湘山本来就是湘水之山之缘由。湖南郡县志中无熊湘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熊湘山指的就是湘山。因为楚为熊,故而称湘山为熊湘山。至于后世将此拆开成熊山和湘山,还来了一个熊耳山,都有为当地借熊湘之光之嫌疑。故而后世之说均不可信。
而益阳不知山所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史记注》是错注,二是先在益阳湘水中,后被划入湘阴。
《西安府部纪事》记:“《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注〉封禅书曰: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正义曰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洛阳西。”这一下又来了一个熊耳山。
《宝庆府山川考二》:“熊山,在治东北一百里石马三都,按《封禅记》:黄帝南伐楚于邵陵,登熊山盖即此也,考《史记本纪》称:黄帝凡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未尝宁居南,至于江登熊湘,则江南之熊与湘并称其非,熊耳明矣。”这个熊山又到了新化。
那么听谁的呢?当然是听《史记》的。因为湘山是其推出的。
《史记·始皇本纪》:“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湘山祠、二妃墓就是判断湘山具体地点之所在。
历史文献中记载二妃庙的最早是《水经注》,其云:“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又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是《水经注》全篇所记载的唯一一座二妃庙,就是黄陵庙。可谓中国历史文献所记的第一二妃庙。
实际上两个证据足够说明湘山祠就是黄陵庙,黄陵山就是湘山。说明二妃庙先秦就存在,进而说明屈原《湘君》、《湘夫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庙。但湘山后来被各地牵强附会解读得面目全非。
《水经注》记君山:“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并没有记“赭其山”之事,说明没有认定君山为湘山。
后世依此牵强附会,将君山记为湘山源于唐代李密斯《湘君庙记略》:“昔人有立湘君祠于此,山因复谓之君山,其庙宇为秦皇毁废。后亦久无构葺者。”明显看出此处“湘君祠”,是以传说立论,是不可信的;故北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有庙曰渊德侯洞庭君庙,旧祠以为湘君,遂以为二妃,误也。”《宋会要辑稿》礼二○:“巴陵县君山湘君祠,(宋)神宗元丰三年(年)八月封渊德侯。”可见湘君庙来源于宋代。清《一统志》湘妃庙:“在巴陵县西南君山祀尧二女。宋元丰五年知岳州郑民以祈祷有应请诸朝封湘君为渊徳侯嘉定五年()重建湘君祠于君山以湘夫人配之。”事实上,君山二妃庙直到清代才在史料中见其身影。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三记:“湘妃庙在巴陵县西南,君山祀尧二女;……后汉书郡国志罗县有黄陵亭,……刘表为之立碑,唐韩愈黄陵庙碑。……县志宋元丰五年(年)知岳州郑民以祈祷有应,请诸朝封湘君为渊德侯,嘉定五年(年)重建,湘君祠于君山以湘夫人配之……。”可见君山湘君庙最早传说于唐代,建为宋代,所以弄得李白曾经在黄陵山和君山之间“不知何处吊湘君”,也可以证明此事。
查二妃庙诗,清前没有与君山有关的诗。
唐李群玉《题二妃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唐末宋初宋白《黄陵二妃庙》:“重瞳天子狩南荒,二女音容已渺茫。”
涉及二妃庙与君山有关的只有清代陈沆的《君山二妃庙》,中云:“岳阳太守能修祀,珍重黄陵再泐碑(汪太守注重刻黄陵庙碑于寺内)”。
查湘妃庙诗,清前也找不到与君山有关的记录。
杜甫《湘夫人祠》(即黄陵庙)“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唐李群玉《题二妃庙》:“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周渭云:“上程此日湘江过,依旧修篁有旧痕。”刘长卿云:“荒祠古木暗,寂寂此江濆。”白居易云:“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郑谷云:“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齐己云:“青草湖云阔,黄陵庙木深。”宋李纲《黄陵庙》:“湘妃庙貌枕江湄,不见当年鼓瑟时。”……
直到清代彭玉麟《肃清洞庭湖》才有“见君山青一点,湘妃庙冷杜鹃啼”之句。
查阅湘君祠、湘君庙有关的诗词,多涉及黄陵也不涉及君山。明末清初屈大均《玉女峰观洗头盆作》云:“黄陵昔恋湘君祠,太华今怜玉女宅”指的是黄陵。清陈钟祥《君山守风遂登山望湖拜湘君祠墓因至寺中观后蜀时诸铁器》才与君山相关。清末至民国杨圻有《君山二妃墓》诗:“湘君祠庙不知处,细雨东风吹绿蘋。”
而湘君庙,南宋陆游云:“酒酹湘君庙,歌招屈子魂。”没有点明黄陵和君山,招魂点明在汨罗江地。明苏仲《次日复登岳阳楼》云:“湘君庙古风烟冷,屈子坟荒草木愁。”写的也是汨罗江边。明居节《子建自楚归过访》:“湘君庙下鹧鸪啼,芳草王孙去路迷。”直接化用的是郑谷“花落黄陵庙里啼”之句,因此湘君庙也是黄陵庙。
对黄陵山是湘山的定论《史记》和《水经注》其实早已共同进行了定论,韩愈《黄陵庙记》也以汉碑和《史记》依据定论清楚。因此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湘阴县)黄陵山,县北四十里,上有舜二妃墓。括地志谓之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黄陵山是湘山的判断是准确的,因此《永乐大典》记:“湘阴为古黄陵”。
黄陵庙在哪?《长沙府志》记:“黄陵庙在县北(湘阴)四十里。相传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湘江之浦,民为立祠于水侧焉。汉荆州牧刘表刻石立碑竖之于庙,唐韩愈为之记明因之诏,以六月十四日致祭。”黄陵庙存在到围垦汨罗农场(屈原农场)时被拆毁。在营田黄陵山南半公里之地(湘阴三塘,旧属营田局)。
《通志》之《海经注》:“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即《列仙传》江妃二女也,离骚九歌,所为湘夫人,称帝子者是也。而河图玉版曰:湘夫人者帝尧女也,始皇浮江至湘山,逢大风雨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闻之尧二女也,舜妃也,死而葬此。《列女传》曰:二女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为湘君,郑司农亦以舜妃为湘君,说者皆以舜陟方而死,二妃从之,俱死于湘江,遂号为湘夫人。”
《长沙府志》记:湘阴县“黄陵山,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之濆,上有舜二妃墓,黄水出于山下。郦道元《水经》云:江有支水,曰黄陵,西入于秦。”
《长沙府志》衡山县舜二妃墓记:“皇甫谧(年—年)曰舜二妃葬于衡山,按诸记俱云:二妃葬湘阴,盖衡山在晋宋齐隋时俱为郡,而湘阴固其属地也。”
《史记三家注》解:“湘山者,乃青草山。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言湘山祠。”唐代在黄陵山北(小边山)建有青山寺(毁于年),医院,是唐代对黄陵山为青草山的认定。
从《水经注》开始,到后世的所有记载均表明,二妃墓和二妃庙均在湘阴之黄陵。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应劭之湘山在益阳北的注解是误注。
南北朝宋元徽二年()析罗县、益阳、湘西(连道)三县部分沿湘江地域置湘阴县,属湘东郡;……史料记载中是为安置湖北四川移民而特别设立的。湘州刺史王僧虔置县治于琴岐(后称琴棋望),经历28年后,迁移到今县治一带。可见此年后,罗县、益阳、连道的湘水流域全划入了湘阴。故而我们现在可以将汉书《地理志》记湘山的内容改之为“湘阴,湘山在北”就一目了然了,实在是不必要争论的事情。
琴棋望位于边山、青草山、黄陵山之北,磊石山、凤凰山、玉笥山之南,是湘水中间的一个大洲,今为湘阴县芦苇场,可站在屈原区西大堤13-16公里处向西隔江而望之。屈原区在境内设立过琴棋乡,让其地名没有消失。
根据《古罗志》记载,在此还设立过琴棋驿。说明县治以山名阴的话只能以边山、青草山、黄陵山名阴;以水名的话只能称湘阳或者湘中,因为磊石山在湘口处,湘水自这儿入洞庭,是实在的湘水正北之地。
湘水之阴,说的是罗县的罗城,因屈原区13万亩稻田是围垦南湖汊(后称汨罗江、洞庭东汊)的湖泊地域,是屈原到此将之称为“浩浩沅湘,分流汨兮”的汨水之地。罗城北就是一条宽大的河流,明清两朝其北面围垦出了大洲垸、楚塘垸、南阳埂、红花垸,其东归义垸、其西大、小洲湖垸、三合垸,可见有大大的湘水之阴的理由。但琴棋却在湘水正中、在洞庭正南。所以《永乐大典》《古罗志》记载:“湘阴为古黄陵”,说明湘阴名的确是来源黄陵山。黄陵山是湘山,湘山之北故名湘阴。所以湘阴名也是湘山在此的一个铁证。
王僧虔(年—年)是南朝宋齐时期大臣、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玄孙、侍中王昙首的儿子。辅佐豫章王刘子尚、新安王刘子鸾帐下,皆有官声,擅长书法,受当权者所欣赏。南齐建立后,出任征南将军、湘州都督,累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书法承袭祖风,丰厚淳朴而有骨力。墨迹有《王琰帖》,著有《论书》等。可见他的学养和文化水平之高,肯定不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因为罗县和湘阴得名时是并存,不是更名。根本就不可能以湘水之阴说了罗县、又说湘阴。
从湘阴的建立史来看,益阳在湘水之中的山后来也全部归于湘阴了。所以郡县志中找不到益阳有熊湘山的记载,就是有也划入湘阴了。这就是道理。
《元丰九域志》卷六记载:湘阴县有“湘山”。《括地志》记:“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括地志》记:“湘山一名艑山。”后人加注:“在巴陵县南十八里。”黄陵山至今称为边山,有理由怀疑加注为误。《史记始皇纪正义》记:“湘山者,乃青草山。青草山在艑山西南。”的确,二妃庙就在边山西南。《湘山野录》记:(湘山)在湘阴县北,汉荆州牧刘表建以祀舜二妃墓。宋《方舆胜览》记:“以湘山为君山。”
所以综合而断,黄陵山为湘山得分也是后人认为最高的地方,应该是可以下定论的。就凭中国第一二妃湘山祠在此地也可以下定论。
黄陵山黄陵山名史见于《水经注》,相传楚罗时建二妃墓和二妃庙纪念二妃,汉代重修,两朝时二妃庙已称黄陵庙。因为历史的变迁,古罗县并入湘阴,湘阴县城后南迁,黄陵山作为古罗民传承炎黄文化的地标被黄陵庙名取代,消失在当代的百度地图上。现在很少人知道古罗地的黄陵山到底是指哪儿了。
大家知道中国有个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在陕西省延安市;中国还有另一座黄陵山,在湖北石首。也有另一座黄陵庙,古称黄牛庙、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是纪念大禹开江治水的,在湖北宜昌。但此黄陵庙是在清代由黄牛庙而更名的。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
这是杜甫写于黄陵山黄陵庙的一首诗,题名《黄陵庙》又名《湘夫人祠》。
杜甫的《黄陵庙》写在湘阴的黄陵山。黄陵山在湘阴的什么地方?
《湘阴县图志》营田局记:“东有营盘山,木鱼山,西有黄陵山,香炉山。”
从地距来测算,黄陵山实指今天屈原管理区营田镇边山,大约八平方公里,黄陵庙位于山南坡半公里(今湘阴三塘)。
黄陵山西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青草湖,西对“顾我青山唯四壁”的青山岛;北临“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的土星港(今屈原机关驻地);东、北临“蓝墨水上游”汨罗江古道。旧有营田古镇,因岳飞镇压杨幺时屯兵于此而得名;长沙大会战中,此处是汨罗江江防战略要地,“营田惨案”发生地。
围垦后,营田成为农场场治,营田镇今已成为高楼林立,工商业繁荣的现代化小镇,有五个社区和天问街道办事处(原汨纺),常居人口已突破4万。
为什么营田边山旧称黄陵山,二妃湘妃庙为什么叫成了黄陵庙?
翻开古史,是因此地相传跟黄帝南巡有关。
黄帝南巡洞庭湖时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登熊湘山,《史记·五帝本纪》:“轩辕……南至于江,登熊湘。”这熊湘山是黄帝巡视的最后一站,他在此完成了编乐、封禅、结盟等一系列的伟大举措,实现了全民族的统一。第二件事是张乐洞庭之野,《庄子·天运》:“北门成问于黄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庄子·至乐》:“咸池九韵之乐,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不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第三件事是《山海经》所记的黄帝铸鼎,鼎成后乘龙升天。
这三个重大事件,传说中件件跟黄陵山有关。
《永乐大典·古罗志》记:“湘阴为古黄陵,南眺潇湘,北枕岳阳,洞庭之泽,淘泳乎中。舟航之要津,江汉之通道也。昔轩辕氏,奏乐于重湖之上。释子以其遗址,立小招提,命名曰龙寿山万岁寺(磊石山南)。于是有龙君之祠,多历年所。”
《永乐大典》“龙寿山万岁寺”的记载,清楚明白地说明了黄帝的足迹到达了此地,是纪念轩辕黄帝的。
《长沙府志》记载湘阴与黄帝相关古迹有:“凤凰台,在龙山(今磊石山东凤凰山)。世传轩辕采铜铸鼎,往来此山奏乐。重湖上,凤凰雌雄各六鸣于山,故名。”“神鼎(今汨罗神鼎山)黄帝采首山之金,铸鼎于此。今千佛顶石炉尚存。”“鼎湖(磊石山至黄陵山)黄帝铸鼎,荆山之阳张乐,洞庭之野鼎成。骑龙上升,故天心湖之西曰:鼎湖。”
《明史》卷四十四记湘阴县古迹:“轩辕墓,史传在湘阴鼎湖。所谓:截嶰谷之竹。张乐鼎湖,凤凰来仪。雌雄叶应,骑龙上升。群臣得其遗弓,葬之于野,即乌号弓云。舜二妃墓,即营田之黄陵山。出斑竹。”黄陵山有轩辕墓,这就表明了黄陵山就是黄帝所登之湘山。黄陵山因有轩辕墓而名黄陵山。
另有说法是黄陵因舜帝二妃而来。
南朝梁·吴均《登二妃庙》云:“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折菡巫山下,采荇洞庭腹。故以轻薄好,千里命舻舳。何事非相思,江上葳蕤竹。”
这首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写黄陵二妃庙的诗。二妃庙,是黄陵庙的前身。二妃,即虞舜的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朝云是早上的云彩,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暗示了此诗主题与男女之情有关。帝女指帝尧的二女娥皇、女英,嫁于舜即湘妃。或说指传说中的天帝之女瑶姬。据诗意,此帝女应指前者。
菡即荷花,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莲花的花苞。荷花之实为莲子,谐音为“怜子”,故被古人视作多情之物。
荷花在罗地有“妻花”之称,传说二妃在此沉江后,莲湖都会开出一湖美丽的荷花,其中有一朵并蒂莲最为鲜艳,当地人认为这朵并蒂莲是舜帝的两个妻子所化,故称之为妻花。
荇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夏天开黄花。《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所以荇菜也是淑女的代称。
轻薄指船的轻巧灵便。说明二妃为了尽快见到夫君,希望船更轻巧,船速更快。舻舳为大船。葳蕤为草木茂盛,枝叶纷披下垂的样子。竹特指斑竹,又叫湘妃竹,生长于青草洞庭湖和九嶷山。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述异记》云:“舜南巡不返,殁,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明曹学佺《五岭记》:苍梧“洞庭之南,苍梧之野。”
黄陵庙产生的年代,史料中明确记载至少在汉代。曾名二妃庙、湘灵庙、湘山祠、湘妃祠、湘夫人庙、虞舜二妃庙。
湘山在上古神话传说中也是舜帝的葬身之地,或者是当地人为纪念舜帝而起筑的一个类似后世衣冠冢的纪念性的陵墓。秦始皇极其仇视帝舜,伐赭湘山,也就不难理解。
韩愈的《黄陵庙记》记载为前古,他说秦始皇“赭其山”的地方也在黄陵山;而这个故事《长沙府志·古迹考》记,湘阴有“二妃行吟地。舜南巡狩,皇英从幸,税驾于此。闻苍梧之崩,泣数行下,染竹成斑,以身殉焉,死为湘神,楚辞所列湘君,湘夫人是也。”“赭山。始皇南巡,渡洞庭,为风涛所怖,泊湘岸,问湘君何神,曰:尧女舜妻。始皇怒,伐竹而赭其庙,迄今山头残烧,依稀秦火之灰,故俗谓之赭山。文武分洲而列,故又谓之文洲、武洲。”同时湘阴县的笙竹驿、大、小哀洲传说都跟黄帝、舜帝、二妃相关。古湘阴有着众多的黄帝、舜帝、二妃相关的古迹和传说。
韩愈《黄陵庙碑记》: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庭有古碑,断裂分散在地。其文剥缺,考《图经》,汉荆刑牧刘表景升之立,题曰“湘夫人碑。”今验其文,乃晋太康九年。又题其额曰“虞舜二妃之碑”,非景升立者。秦博士对始皇帝云,湘妃,尧之二女舜妃者也。刘向郑玄,亦皆以二妃为湘君。而《离骚·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王逸之解以为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
黄陵二妃墓是《水经注》中所记载的唯一一座,出现时间最早。
《文献通考》卷一百九·王礼考四“浮江,至湘山祠(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自南郡由武关归。”此记特别注明了湘山在湘阴县北,而不是君山。君山二妃墓经专家考证,是明、清出现的。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卷六记:“浮江至湘山祠(湘水庙在山南故言湘山祠)。”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九记:“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今荆)浮江至湘山祠(黄陵庙在岳州湘阴县北)。盛弘之《荆州记》云青草湖南有青草山。按湘山即此山也,山近湘水庙在山南故曰湘山祠。”
范成大《浮湘行》:“湘山中间湘水横,绿苹叶齐春涨生。”他说的是湘水在湘山中间过。张孝祥《黄陵庙》“只怜斑楚竹,那记赭湘山。”他概叹大家都不记得黄陵庙此地是湘山了。《元丰九域志》卷六:“湘阴县有“湘山”。”《清一统志·长沙府一》:“黄陵山,一名湘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六·长沙府》:“湘阴县黄陵山,县北四十里,上有舜二妃墓。《括地志》谓之青草山,孔颖达以为湘山也。”
湘妃祠因为坐落在黄陵山上,所以又称为了黄陵庙,远古营田的地标就是黄陵山。赭山就是湘山,文洲、武洲至今还在湘阴的地图上,这就肯定说明黄陵庙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屈原在汨罗江必定也亲眼所见二妃墓,并在此写《湘君》《湘夫人》。
李白《远别离》也云:“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的方位写得清楚。沈辽《奉送李大夫归长沙》“顾我青山唯四壁”“布衣犹带湘山碧”,青山就是青山岛,青山对湘山。明诗人史谨《黄陵庙阻风》“此处波涛原自异,祖龙何必赭其山。”所以,唐宋很多诗人把湘山写在湘水之中。如唐代诗人庄南杰:“湘江水碧湘山绿”,郎士元《夜泊湘江》:“湘山木落洞庭波”;宋代诗人严粲《琴》“湘江湛湛湘山青”,刘才邵《湘夫人歌》:“湘山影落重湖中”,杨万里《送黄岩老通判全州》“好将湘山点湘水”,欧阳守道:“湘水湘山段段愁”,詹体仁《湘山中湘中》:“木落湘山幽”,赵汝谠《屈原祠》:“湘水碧湛湛,湘山郁峨峨”。
《永乐大典》湘阴古罗志收录的黄陵庙记还有萧振《修庙记》:岁在单于律应宾,太尉中书令楚王,重修新二妃于洞庭岸,所以酬灵感而答前愿也。知县程文度《重修庙记》:重湖之南,两舍之地,有二妃古祠在焉。其庙号昔谓之“黄陵”,因其地而名也。今谓之昭烈,以德而称也。载籍群书,皆盛称尧舜之德。湖南运使孙冕《重建庙记》:黄陵二妃庙事,韩退之之碑详矣。知县王定民《重建庙记》:沅湘之人,爱其正行,于是有祠以血食黄陵。沅湘之滨,四时之祭不绝,遂着为有国之常典。易祓《重建庙记》:黄陵之祠二妃古也,传记述之详矣。其地隶潭之湘阴县,古罗子国。庙去县四十里,邑民奉事惟谨。英灵在天,岂惟黄陵哉?黄陵者何?与地记以黄陵为水名,西入于湘,径二妃庙南。其说出于郑氏《水经》。
《长沙风土记》云:陵即二妃葬陵,因立庙焉。
《通典》:黄陵,即二妃所葬。《括地志》:二妃冢、在县北青草山。《元和志》:“二妃墓,在青草湖上。”康熙四十六年,邑诸生黄金榜、黄希宪修墓,知县蒲易藩书立墓碑;康六十年,营田司巡检陈承贤重修,知县罗士修重立基碑。今岳阳君山亦有二妃墓。
清代后洞庭湖出现的二妃庙比较多。所以当今各地都在争历史。但《水经注》中记载全国当时只有湘阴县有二妃庙,零陵县、湘源县、君山中均未记载有二妃庙。
明朝《湖广通志》记载今湖南、广东、广西一带二妃庙只有两处:即湘阴县的黄陵二妃庙和零陵县的潇湘二妃庙。其他州县未见二妃庙的记载。
清朝《湖南通志》记载:湘阴县有二妃庙(黄陵、黄陵庙),零陵县有潇湘庙(潇湘楼),宁远有湘妃祠在九疑。二妃庙的祭祀规格似同尧舜。
二妃庙,自古以来其祭祀规格极高。《册府元龟》记:“天福二年五月,湖南马希范奏,青草等四庙,各乞进封,敕青草庙安流侯,宜进封广利公,洞庭庙利涉侯进封灵济公,磊石庙昭灵侯进封威显公,黄陵二妃庙旧封懿节庙,改封昭烈庙。”唐代始二妃庙最初由唐玄宗重视、德宗皇帝锡号(懿节、昭烈),明朝洪武四年朱元璋皇帝敕封二妃庙神为“潇湘二川之神”,并将二妃神确定为春秋两祭,其祭仪载在国典上;自古以来,就把二妃等同皇王来祭祀。如屈原把二妃称为“湘君”;汉代把湘山称为黄陵山,二妃庙称为黄陵庙;“湘君”、“黄陵”就是民间与社会把二妃似同黄尧舜等五帝规格祭祀的例证。
所以黄陵二妃墓是古罗炎黄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于研究古罗地是楚文化最早切入湖南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惜黄陵庙毁于年围垦屈原农场之时,其基石、石碑都埋进了营田水闸之下,有人见证了此庙有汉砖汉瓦。
黄陵庙、二妃墓很多老人都曾亲临目睹。
《屈原农场志》收录有黄陵庙联:
瑶琴音清,好凭铁板铜琶,去也洞庭秋夜月;
荒祠人静,怕值猿啼鹤唳,来矣湘山帝子灵。
营田易象离老先生幼时就在黄陵庙读书,他曾撰文记载:“余幼就读于庙内蒙馆,孩提记忆,至今犹存。庙址距营田里许,建筑古朴典雅。……”
黄陵山上古迹还有青山寺、武穆寺、黄陵亭、白沙戍、杜公亭、王子山(延寿)渡水遗址、明楼太卜故宅、易先墓(易中天先祖)、落卷坡等,地表建筑大多都毁于年围垦之中。
九十年代后恢复了纪念岳飞的武穆寺,与营田江防抗日烈士白骨塔东西相对,和刘家山战壕、义南村战壕一起成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屈原管理区建设营田栀子特色小镇,古塘岔新建了屈子诗园,东古湖湿地成为白天鹅的栖息之地,引来了不少游客,黄陵山也成为进入湘阴青山岛旅游的必经之路。
罗子国都城建在马头槽的历史之谜罗子国汨罗江建都开启湖南第一楚城的历史罗子国迁入汨罗江时罗侯有谁,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复伐罗”解开罗国灭国时间之谜团迫筑郢城屈瑕伐罗开启湖湘楚文化南传之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