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张惠言的水调歌头这首词语虽旷达,心实

发布时间:2024/7/30 14:14:03   
北京中科参与健康管理与商业医疗保险论坛 http://pf.39.net/bdfyy/bdfyc/180415/6169146.html
《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谈》这首词从感叹春光易老、岁月难留,到抒写自己读书未成、功业未就的苦闷。语虽旷达,心实烦优,形成寂寞凄婉的意境;抒情写景,似断而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词开篇几句直抒胸臆,一个“悔”字点出了心头郁结,定下了全篇基调。这是明显的情语。《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谈》今日非昨日,明日复何如。竭来真悔何事,不读十年书。为何东风吹老,几度枫江兰径,千里转平芜。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余。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一夜庭前绿遍,三月雨中红透,天地入吾庐。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张惠言“却”(qie)。“来”,去来。“却”,去。《汉书司马相如传》:“回车耀来兮。”“为问”三句:是说从气候引起草木的变化,引起人慨叹往日苦多。“寂寞”二句:是说由于去日苦多,故对着落日发愁。“渺渺”,远的样子。词中作远望解。“愁予”,使我发愁的意思。“斯须”指一会儿。《礼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名山”二句:是说准备以著述传世,也是古人不明达之处。《史记·自序》云:“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后人就把著作之事叫名山事业。“一夜”二句:是说当芳草盈庭、娇花带雨的时候,天地已纳入我们庐舍里。这里比喻胸怀宽广。“子规”,鸟名,又称杜鹃或杜字。相传子规的啼声是“不如归去”,常在立夏鸣,鸣则众芳皆歇。“为向东风吹老”三句,似乎是景语,上面的抒情好象忽然中断了。其实不然,光“吹老”一词,就饱含情意,颇有李后主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相见欢》)之叹。接着那“寂寞斜阳外,渺渺正愁予”,乃情景交融之句,直点愁情。本来,“斜阳”就最易触动迟暮之感,再加上寂寞,气氛就更令人难堪了。这岂止是景色之寂寞,更重要的是心境之寂寞啊!艳阳斜照,一天快过了,日复一日,东风吹老,一春快完了,年复一年。人生又能有几度春去秋来呢!读书未成,功业未就,不胜惆怅,这种迟暮之悲,又有谁了解?怎不叫人由“悔”而“愁”。“渺渺正愁予”,可说是上片的总结:因春去而惹起春愁。而“渺渺”这叠字词,又加浓了凄婉的气氛。“千古意,君知否?只斯须”三句为前后文的枢纽。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眼看春光快去了,因而归结到时间的瞬息即逝。这与苏轼《前赤壁赋》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的命意大致相近。意思是说天地盈虚消长之理,本无终穷,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千古”也不过是“斯须”而已!这是一个带哲理性的问题,是抒情,又是说理,别饶风趣。另一面,它又开启下文:既然“千古”也不过是“斯须”,那短短的人生,岂不更是一瞬!“名山料理身后,也算古人愚”,这是否定了古人为后世立言而艰苦奋斗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夜庭前绿遍”三句,提出了趁春日美景及时行乐的消极主张。这些话貌似旷达,实含辛酸。如光从表面理解,以为是表现作者的胸怀宽广,那就与上片脱节,感情脉络就中断了。因此必须连。着结句“容易众芳歇,莫听子规呼”来看,才能领悟其真实的含义。“莫听”即是不忍听之意,为什么不忍听“子规呼”呢?因为子规呼,则众芳歇,即意味着春去也。“寂寞斜阳外”,尚且“渺渺正愁予”,何况听到“子规呼”,眼看众芳歇,岂不更加触目惊心!这里虽没再点出愁字,但更浓的“愁”却隐藏其中了。上片结句中的斜阳表一日之将尽,这里的“子规呼”意昧着一春之将去,与上片的“东风吹老”又遇相呼应。而这些皆统摄于“千古”“斯须”这一哲理之中,共同抒写了作者的愁怀,逐层深入地创造了一种凄婉孤寂的艺术意境。这样理解,则可见全篇的感情脉络是若断实连,而且连得极为巧妙。正如陈廷焯所说:(这首词)“忽言情,忽写景,若断若连,似接不接,沉郁顿挫至斯已极。”(《大雅集》)这首词和作者在这组词的第二首中写的“百年复几许?慷慨一何多……看到浮云过了,又恐堂堂岁月,一掷去如梭。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的感情相仿佛。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这样及时行乐的消极的人生观。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4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