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凫□林赶秋(作家、青年学者)马千笑/手绘成都郫都区西南部,有一座一祠祭二主的“望丛祠”,是为了纪念古蜀望帝与他的继任者丛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一处可供凭吊蜀人先祖最大的帝王陵区。陵区中有“古望帝之陵”和“古丛帝之陵”,据清人说,里面埋着二帝的“剑舄”——佩剑和鞋子。这大概用的是黄帝的典故:“葬于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潜台词则为:望帝、丛帝跟黄帝一样,都是成仙而去,并非人死留尸。所谓陵,不过是后人纪念他们而垒筑的衣冠冢罢了。天外来客杜宇扩展了蜀国版图话说第三代蜀王叫做鱼凫。传闻“鱼凫治导江”,其都城在导江县(遗址在今都江堰市)境内。又云,在温江县北十五里有古鱼凫城。一次,鱼凫打猎到了湔山(在今都江堰市境内),忽然得道成了仙。后来,蜀人怀念他,就在湔山为他立了一座祠庙。此时,“蜀民稀少”,人丁并不兴旺。鱼凫时的古蜀先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杜宇从天而降,掉在了朱提山(位于今云南省昭通县)上。他妻子梁利的来路也极为异常,竟然出自江水发源地的一口井中。某天,她“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可谓一见钟情,便成眷属。与梁利结合之后,杜宇“移居郫邑”。而“化民往往复出”,前朝的蜀民也跟着搬了过去。民国《郫县志》记载:“望帝故宫在县北五十里古郫城,昔杜宇都此。晋时李雄自称益州牧,始亦驻此。今宫址俱废。”郫邑,兴许就是这个古郫城。杜宇来自天上,蜀人必然会视之为天神,拥其为王。很快,杜宇就“代鱼凫王蜀”,成了鱼凫的接班人。“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春秋战国之际,杜宇去王号而称“望帝”,接着又更名为“蒲卑”。蒲卑,一作“蒲泽”。有理由认为,“蒲卑”的写法应该才是对的,郫邑或郫都之“郫”或即因蒲卑所都而得名。一说,杜宇“或治瞿上”,在蚕丛的故都瞿上城内或许也建有宫室。居民越来越多,疆域越来越大,杜宇成就感爆棚,“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晋人左思《蜀都赋》把这几句概况为:“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褒、斜即褒谷、斜谷,均在今陕西省境内。熊耳、灵关即熊耳峡、灵关山,前者就是今眉山青神县之平羌峡,后者位于今雅安芦山县西北。玉垒、峨眉即玉垒山、峨眉山,前者在今阿坝州汶川县境内,后者位于今乐山峨眉山市境内。江指岷江,潜为今广元东北的潜溪河,绵即流经德阳的绵远河,洛是什邡的石亭江。汶山即岷山,南中包括了今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的凉山州和宜宾以南地区。杜宇把褒谷、斜谷当成蜀国的前门,把熊耳、灵关当成后门,把玉垒、峨眉当成城郭,把江、潜、绵、洛诸水当成池塘,把岷山当成畜牧之地,把南中当成自己的园林别苑。简而言之,杜宇的确超过了前三代蜀王,将蜀国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地步。化鹃传说蜀民为何会思念望帝望帝稳坐江山一百余年之后,蜀地遭了一场水灾,非常严重,不可收拾:“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玉山,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玉垒山。汶川玉垒山出水,泛滥成灾,影响到成都平原,这不是不可能的。别的甭提,年茂县叠溪地震,引发水灾,就波及到了都江堰地区,老一辈人对此记忆犹新。古蜀王宫也是天助蜀国,望帝正在望洪兴叹、焦头烂额,忽然就打荆楚之地来了这么一个治水专家。“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这专家名叫鳖灵,死不见尸,楚人到处找都找不到。结果怎么着?鳖灵的尸首竟然逆长江而上,漂到了郫城。更为神奇的是,鳖灵一下就复活了,并且拜见了望帝。二话不说,望帝就封这奇人当了相国。鳖灵既然能够长途“溯流”,必然精通水性,三下五除二,他就治平了水患,蜀民得以安居。另有一种说法,鳖灵也是“从井中出”,跟杜宇的妻子一模一样。生活总是曲折的,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治水的过程中,望帝和他的妻子通了奸。鳖灵抗洪成功后,望帝倍感惭愧,自认为德行浅薄,不如鳖灵,于是便将帝位禅让给了鳖灵,自己弃国而去。望帝到底去了哪里?《华阳国志》只有简单的一句交代:“帝升西山隐焉。”西山,即岷山。古人将包括青城等名山在内的岷山称作西山,诗圣杜甫的不少诗篇都提到过“西山”,如七律《野望》《登楼》和五律《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等;另有三首五言古诗还直接以《西山》为题,并在题下自注:“即岷山,捍阻羌夷,全蜀巨障。”时至今日,都江堰市民间仍有人称青城山道符为“西山字”。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朝廷与吐蕃联姻通好,灌口(今都江堰市)、松州(今松潘县)道路畅通,成为重要商道,名为“西山道”(今称松茂古道)。这个西山指的也是南北逶迤公里的岷山,它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从松潘县到都江堰市的只是其中一段。“望帝去时,子巂鸣,故蜀人悲子巂鸣而思望帝。”子巂,即子规,又称杜鹃鸟。望帝去国的时候,适值二月春耕,杜鹃鸟鸣叫正欢,所以,后来每年一听到杜鹃叫,蜀民就会思念望帝。巧的是,英文中,“杜鹃”(cuckoo)又含“奸夫”之意,并骂男性第三者为“巢中之鹃”(acuckoointhenest),正好能对应望帝与鳖灵妻子私通的情节。为什么蜀民会思念望帝呢?原来,他曾“教民务农”,被百姓尊称为“杜主”,就跟大家管李冰叫“川主”差不多。而且,“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渐渐地,“望帝去时,子巂鸣”云云竟演变成了“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焉”的神话;左思《蜀都赋》说“鸟生杜宇之魄”,看来西晋之时就流传开了。如今,青城后山仍流传着一个由此衍生而来的民间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白云洞中住着一位美丽的杜鹃仙子,常下到仙女梳妆池中沐浴。某年,杜宇到熊耳山那边去征西,路过这里,竟跟她相爱了起来,还封其为“贵阳妃子”。嗣后蜀都发生政变,杜宇返宫被害,魂魄化作杜鹃鸟,飞回后山昼夜呼唤“贵贵阳、贵贵阳”,啼出的鲜血染红了满坑满谷的杜鹃花。望帝退位,“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于是,古蜀第五代王朝即开明王朝便登上了波谲云诡的历史舞台。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