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为何我们要读论语而不是弟子规里面

发布时间:2025/6/12 11:41:08   

首先我们要思考,《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论语》是经典,而《弟子规》不是?它们的差别在哪里呢?

对于《论语》来说,重要的不是给我们一些必须遵守的行为教条,不是站在我们身前指手画脚,而是启发我们去做一个诚实于自己内心的人,引导我们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自由、自我主宰、诚实于自己的内心,勇敢地面对向我们敞开的生活。这就是《论语》和《弟子规》的不同。

虽然《弟子规》的很多教训,看起来和《论语》很相似,似乎《弟子规》也是尊崇孔子学说的,但是究其根本,《弟子规》是和《论语》截然对立的,是和孔子的学说背道而驰的。大家需要分清楚这两种不同的书。

我们来读《论语》的首章。“学而时习之”。这一章很重要。孔子在这里提出了由“悦”、“乐”、“不愠”构成的幸福的结构。我们要把这三种心情区分清楚。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思想是有深度的。他对思想的言说,也是非常精确的。

“悦”,是一种内在的心情,内在的充实和愉悦。既不能现之于外,也不能和人分享,更不能拿来和人交换什么。因此,它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是我们被深深吸引的状态,让我们欲罢不能。一件事,我愿意去做,和我被要求去做,是不一样的。悦,是行动对我们的意义,是我们行动的理由,这是最真诚的,不能假装的。只有当行动是被自己的快乐、被自己的喜悦所牵引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你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悦,让我们每个人属于我们自己。

另一种心情是“乐”。乐与“悦”不一样,“乐”是表现于外的、与人共享的。

有境界的生命生状态,就是由悦和乐构成的。既有属于自己的喜悦,也有与人分享的快乐。喜悦,向着内心敞开;快乐,向着外界、向着他人敞开。我们在“悦”的心境中,发现了生命的充实自足,发现了生命对自己而言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在“乐”的心境中,发现了生命的延展,发现了心心相印,共感共鸣。所以生命是属于自己的,又是与人共享的。我们期待着被人理解,我们期待着那种心心相印、共鸣共感的生命体验。

但是,我们不恐慌于、不失落于别人的不理解。你理解我,理解我的生命,理解我生命的充实、明媚与快乐,那么我们就有一种心心相印、共鸣共感。你不理解呢?也没有关系。因为我的生命首先属于我。这就是“不愠”,抱怀一种诚恳的期待,但又不被这种期待裹束。

于是,“悦”“乐”“不愠”构成一种生命的状态,一种生命的完满自足。这种生命的完满性,首先是依赖于自己的,但不是单纯依赖自己就能达成的。因为生命不是孤立的东西,不是海洋中矗立的岛屿。

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让人“悦”呢?就是“学而时习之”。学,就是知所不知;习,就是能所不能。学而时习之,就是不断理解世界与人生的,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与能力。当我面对这个世界,需要表现出我的品格与能力的时候,我就能够表现出来。由此获得的日新与成长,伴随着巨大的喜悦。我们通过“学而时习之”,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内在拓展的生命。

那么,什么让人“乐”呢?“有朋自远方来”。朋,就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们在世间希望得到知己,但是我们并不容易得到知己,知己又不总能相聚。所以在我们与知己相聚的时刻,我们发现了生命的内在呼应,我们发现生命的互相参与,我们发现生命不孤单,生命不孤立,生命有心心相印,生命有共鸣共感。

这就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生命的结构。既向内部、向我们的精神世界敞开;也向外部、向世界与他人敞开。在这种双向的开放性中,我们得到属于自己的喜悦,也得到延展生命的快乐。这种由“悦”和“乐”构成的生命境界,就是幸福。幸福和享乐不一样。幸福是包含着德性的概念,是包含着德性的快乐与圆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8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