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叶燮论夸张,顾炎武,王夫之,赵翼,梁绍壬

发布时间:2023/6/8 18:18:33   

大家好,我是陈中宇,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叶燮论夸张,顾炎武、王夫之、赵翼、梁绍壬论叠字。

叶燮《原诗》中所论“情至之语”,涉及到夸张手法:

其更有事所必无者,俩举唐人一二语: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似将海水添官漏”,“春风不度玉门关”,“天若有情天亦老”,“玉颇不及寒鸦色”等句,如此者何止盈千军万!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夫情必依乎理,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耶!(《原诗》内篇下)

叶氏所举李白《蜀道难》、李益《宫怨》、王之涣《出塞》、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王昌龄《长信怨》等诗中的例句,多为夸张辞。叶氏看到这些都是生活中绝不能有的实事,但却反映了诗人深刻、奔放的感情,所以称为“情至之语”。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即抒发了诗人对蜀道艰难惊险的强烈感叹。正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真切,因而即使不是现实界的真实现象,却也能体现生活的真理而成为合情合理的了。所以叶氏认为“情得然后理真。情理交至,事尚不得耶I叶氏之所以能认识夸张手法的这种特点,是因为他看到诗歌反映生活的艺术性、形象性及真实与想象相结合的特点。他认为诗人之理、事、情不限于可言之理、可征之事、径达之情。

“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之语。”而夸张手法正是这“情至之语”的一种。叶氏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夸张手法,而且适用于积极修辞手法。这是很重要的贡献。

清代论及登字,着重探讨叠字的运用原则、修辞效果及分类。

顾炎武提出叠字的修辞原则:

诗用叠字最难。卫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沙渗,纹蜻发发,蔑英揭揭,庶姜草草”,连用六登字,可谓复而不厌,啧而不乱夹。古诗“青青河畔革,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日知录》卷二十一)

顾氏很重视叠字的运用。他称赞《诗·卫风·硕人》第四章及《古诗十九首》连用六叠字,却能做到“复而不厌,赜而不乱气“亦极自然”,所以具有诗的魅力。而这“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用“自然”,就是顽氏对是用叠字提出的修辞原则。他还称赞宋玉《九辨》连用“抟抟”“湛湛”等十一叠宇,屈原《九章·悲回风》连用“容容”“芒芒”等六叠字,为“后人辞赎,亦罕及之者。”

王夫之则进一步论及叠字的修辞功用,指出:“用复字者,亦形容之意:‘河水洋洋’一章是也。‘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顾用之以骀宕。”他认为《诗·卫风·硕人》第四章连用叠字的功用是形象地描写景物,而《古诗十九首》的连用叠字则具有音节骑宕之美。他还在《茎斋诗话·附录》中论到叠字的运用问题,认为:“叠字不可析用,如诗赋‘悠悠’而云‘悠’,‘迢迢’而云‘迢’,‘渺渺’而云‘渺’,皆不成语。”

赵翼和梁绍壬不仅论及叠字的修辞效果,而且总结了叠字手法的多种形式。赵翼说:

有一句叠三守者,吴融《秋树》诗云:“一声南雁已先红,械被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内连三字者,如刘驾云:“树树树梢啼晓耸,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有两句连三字者,如白乐天云:“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玉声”是也。有两句叠四字者,如柳子厚诗云:“柳州柳刹史,种柳柳江边”是也。又宋人《咏西澳》云:“湾清清处复清清”。蔡禅师《十元》诗:“了了了时无可了,元元元处亦须诃。”亦皆以此取奇,然不过全首中一句耳。……南宋惟杨诚斋《水月寺》诗:“低低桥入低低寺,小小盆盛小小花。”又《红锦黄花》诗云:“节节生花花点点,茸茸丽曰曰迟迟。”则已纤桃。……至如金人麻知儿《答何正卿》一首……皆庸俗,不足供喷饭失。(《防余丛考》卷二十三)

赵氏将益字手法归类为“一句叠三字”、“一句内连三字”、“两句连三字”、“两句叠四字”等。他认为这种手法的修辞效果是“以此取奇”,奇则能吸引读者。他主张“奇”中要“不失为大方”,要运用自然,避免“纤愧”、“庸俗”、为奇而奇之弊。

梁绍壬的观点与赵氏相近。他在《两般秋雨盒随笔》中也将叠字手法归类,除与赵氏相同者外,还有“一句叠四字者”,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有“两句互叠字者”,如王宵诗:“年年岁岁花常发,岁岁年年人不同。”还有“三联叠字者”、“七联叠字者”等。虽分类甚细,但说明叠字人诗有多种多样。他最推崇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请,凄凄惨惨戚戚”,称赞它有“出奇制胜”的修辞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