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洱源白族众群都要在邓川德源山举行盛大的“火把节”,以纪念这片土地的保护神——白洁夫人。
这天,洞经古乐会钟鼓声丝竹声齐响,莲池会木鱼声诵经声和鸣,青壮年捆绑松材扎斗裱升树起大火把,妇女们忙找来凤仙花染红十个指甲,小孩子准备好松脂粉烧洒为你烧“痗(mèi)气”……长幼男女,各忙各事,都虔诚郑重,一丝不苟。有诗为证:“煮苍山兮积雪,采高河兮数茎,击土鼓兮吹芦笙,驾彩云兮相迎。”
明崇祯十二年(年)三月十日,徐霞客在右所镇中所村东街太学生刘一金(字陶石)的陪同下,过中所德源古桥到达绿玉池出水口处,乘小船沿罗莳江(实为跃进河,西湖以下河段才叫“罗时江”)到达西湖,一览阳春三月,柳暗花明,色彩明丽的西湖胜景,盘桓了整整一上午。抵西湖南岸沿罗时江到达“三条桥”(即三道桥),中午上岸回到官道上(“北从中所来之大道也”)。与刘一金告别(“余挥手别刘君,令速返”),他“遵大道南行”,就看见地形特别的德源山:在平坝中突兀而起,像门槛一样的横挡在平坝之中。“始见路东有小山横亘坞中,若当门之槛,截坞而出者,是为德源城,盖古迹也。”徐霞客所到之处,不仅仅考察当地的山川河源,洞穴暗河,对名胜古迹,他也是提前“做足了功课”的,在《徐霞客游记》中,对德源山的相关的历史也作了祥细的介绍:“按《志》,昔六诏未一,南诏延五诏长为星回会,邓赕诏之妻劝夫莫往,曰:‘此诈也,必有变。’以铁环约夫臂而行。后五诏俱焚死,遗尸莫辨,独邓睒以臂约认之还。后有欲强妻之,复以计诒(dài欺骗)之,得自尽,不为所污。故后人以德源旌之。”
这就是著名的南诏皮逻阁”火烧松明楼”统一六诏的故事。位于洱源邓川的“邓赕(dǎn)诏”诏主皮逻邆也命殒松明楼,好在其妻慈善夫人在其臂环铁钏,尚能辨识其遗体,终能身埋故土,魂归故里。皮罗阁见慈善夫人娴淑,“欲强娶之”,慈善“乃坚闭其城。南诏发兵围之,三月,食尽而亡”,南诏“乃旌其城曰:‘德源’”。慈善夫人作为聪明、能干、坚贞而有气节的化身,一直为老百姓所爱戴和怀念。白族火把节便一直沿袭了下来。至今白族姑娘还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习俗,表示她们对慈善夫人用双手刨寻夫君遗体,以至十指鲜血淋漓这一感人行动的同情和纪念。康熙八年(年),大理府知府冯甦(sū)登上德源城写下《慈善妃庙记》,感叹慈善夫人的坚贞气节在白族群心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妃庙中又无博雅君子为勒于石,独死节之始末邓之人口传之,历宋、元、明而无遗失,若是者何也?纲常大义自在人心而不可磨灭也。”他把慈善以死明节的事迹和介子推、屈原的事迹相提并论:“予著《滇考》详其事,且以为介之推死至今有寒食,屈灵均(屈原,字灵均)死至今有竞渡,滇中六月二十五日有星回节,然炬遍野哀妃死也。”
年六月二十五日,松明楼一炬,慈善夫人升华为白洁夫人(或柏洁夫人),从此,美丽,娴淑,聪明,坚贞,勇敢的白族人民的守护神——白洁夫人,永远活在白族儿女的心里。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凡白族村寨皆点燃大大小小的火把,悼念白洁夫人死节之举。
早在明代,杨升庵贬谪云南,途经西昌,正遇火把节,以《夜宿泸山观炬》诗赞这一盛况:“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犹未关。谁将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诗中描述的是彝族地区的火把节盛况,白族地区的也一样隆重。
白洁夫人更为白族文人以各种文学形式吟唱称颂。明弘治十二年(年)邓川旧州村进士杨南金,官至明朝监察卸史,写诗《登德源城有感》
登德源城有感
杨南金
梯山徐步上孤城,极目凭高感慨生。
铁钏不随松火化,冰心自矢柏舟贞。
井痕隐隐迷荒草,山势依依拱旧营。
蒙诏灰飞千载后,汗青犹记德源名。
注:“矢”同“誓”,发誓。
首联写登山所感,孤城与高节相照应,联想自己也生不逢时,壮志未酬,不禁感慨顿生。颌联言火烧松明楼慈善死节之事;颈联写夫人投井殉节之地及德源城的战略地位;尾联用对比手法盛赞白洁夫人坚贞品格一定会名垂青史。
艾自新六世孙,清代中所村东街进士艾濂(号玉溪)也写《谒慈善夫人祠》,同样精彩:
谒慈善夫人祠
艾濂
山坳古庙千尺柏,
拔地参天傲霜雪。
岁寒然后知后彫(diāo萎谢、枯槁),
其为本也坚多节。
君不见,
邓赕诏妻宁北妃,
蕙质兰心秀且洁。
皮罗阁焚松明楼,
四诏一时共殄绝。
独有慈善识夫骸,
铁钏未经火销灭。
鸾凰岂逐鸳鸯群?
皦日为盟心惨烈。
闭城固守莫可支,
甘从井底泉下别。
南诏悔而旌其城,
“德源”至今人称说。
年年岁岁荒城头,
春夜啼尽子规血。
前四句借景抒情,巧炒用典,借慈善词四周柏林环绕的环境,化用《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句,盛赞白洁夫人有坚韧的力量,受得了折磨,不改变初心;“君不见,邓赕诏妻宁北妃,蕙质兰心秀且洁。”更是此诗的诗眼,直接称赞白洁夫人如兰花一样的秀外慧中,芬芳馥郁的品质,“宁北妃”,指白洁夫人为洱源城北人;尾两句“年年岁岁荒城头,春夜啼尽子规血。”借用子规啼血的典故表现白洁夫人仇恨未了的哀痛之情。
清代邓川知州马世俊(待考)诗曰:“夏之季兮烈炬明,连村遍野兮灿若列星。昔者此日兮鄧赕见征,不听妃言兮自殒于行。坚贞自矢兮闭守孤城,宁绝食以饿死兮岂事仇而全生。一时兮苦节,千载兮荣名。叹两关既毁兮笑蒙舍之久倾,独庙祀之崔巍兮不与草木同零。煮苍山兮积雪,采高河兮数茎,击土鼓兮吹芦笙,驾彩云兮相迎。望美人兮税驾(shuìjià意为解驾、休息),永庇我邓之人兮终鲜怨争。嗣续衍兮百谷登,年年岁岁兮烈炬长明。”
最后四句希望白洁夫人能于地下安息,庇护邓川子民和平安宁,子孙兴旺,年年五谷丰登。
清代大理太和白族诗人杨履宽写慈善夫人诗二首,别出心裁:
星回节吊慈善夫人二首
杨履宽
铁钏深宵约臂寒,留君无计泪空弹。
妾心更有坚于铁,烈火难消一寸丹。
苦无雄剑掷雠(同“仇”)头,忍逐鸳鸯戏彩舟。
洱水西来弥水接,妾心总是不东流。
两首诗前两句言火烧松明楼,慈善死节之事;后两句或用比喻表明夫人心比铁坚,烈火难镕的坚定,或以动写静,表现夫人心定志坚的决绝。
白族文化深厚,宽容并蓄,白族人民善良淳朴,有理由相信,每年为追念柏洁夫人精神的“火把节”将一直沿续下去!“年年岁岁兮烈炬长明”。
“火把节”的饮食习俗也很有趣,很有可能就是白族,特别是洱源县白族人每天念念不忘的美食——“生皮”的最初起源。
明朝成化十四年(年)进士,任知府的大理人李华写《火节歌》,记载“火把节”饮食习俗:“砍脍肉,咂瓶酒,宾朋列坐欢声哄”的热闹情景。“砍脍肉”即为“剁生”!清雍正勅修《云南通志》卷八:“星回节俗谓之火把会,在廿四五两日,斫松为燎,高丈余,入夜,争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占岁之丰歉,街市儿童捣松脂末,互相烧洒为戏,比户刴生饮酒,汉夷同之。”宣统《宁州志抄本·风俗》上就有关于汉族效仿彝族过火把节的记载:“季夏月……二十五日,剁生,饮酒。杂生肉诸菜,以蒜剂之,谓之剁生。”
呵呵,现在咱能夹一箸“生皮”,也与“火把节”有关哈!
杨学武
年7月23日火把节
参考书目:1.《徐霞客游记》中华书局朱惠荣李兴和译注。
2.《重修鄧川州志》明艾自修纂。
3.咸丰《邓川州志》校点本。
4.《滇史火把节来历考》黄宜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川德源山旧照白洁圣妃庙山门。白洁圣妃庙外古树及重修碑记。白洁圣妃庙正门。白洁圣妃庙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