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教育,教书育人,当以育人为本

发布时间:2023/2/3 15:36:17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开学月余,学校采用混合教学模式,上午面授,下午网课。教学时间紧张,为了应付升学,老师们力求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有必考知识,无奈逼着学生不断地解题、背诵。教书育人,迫于“教书”强大的压力,似乎“育人”早已退避三舍。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事业,培养人才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才是根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高尚道德、高尚人格的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核心任务。

以“为人”为教育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

传统的中国教育从来都是以“为人”为教育中心,而非“知识”。《论语》记载,“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这并不是说孔子从十五岁才开始学东西,而是立志学大人之学,也就是学习怎样为政。从前的人,十五岁以前受的教育是“小学”教育。

宋代的大儒朱熹,在与其弟子刘清之共同编撰的《小学》一书的序言中曾表示,所谓小学教育,是先学习怎样洒扫、应对和进退。洒扫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做事方法;应对是待人接物的训练;进退是处世的态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其实就是透过生活教育来训练一个人怎样“为人”。

《论语.学而》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明传统的中国教育是先学做人,后学知识的。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据此撰写了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成为三字一句、两句一韻的《弟子规》,其中余力学文章节的前四句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意思是说,“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总是读书,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教育的核心是教人学做人

年,梁启超在以“为学与做人”为题发表演讲时表示,在学校里学的数学、国文、历史、地理,乃至什么哲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千万别以为得些片断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如果能做成一个人,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糟糕。

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要是没有道德,即使你身强体壮,绝顶聪明,你也只会助纣为虐,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梁启超先生还引用屈原的话:“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有其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痛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地往坏路上走啊。所以,“教育的核心是教人学做人”。

“做人”的现代要求

学会做人,看起来似乎是回到了古代传统的教育观念,其实不然,做一个现代人,与古代要求成圣成贤当然有很大不同。

在现代条件下,“学会做人”包含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做人的普遍的、基本的要求,同时也包括为适应社会需要所必须的工具性知识的要求。因此,做现代人的要求既包括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要求,也包括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的种种要求。

无论你学习什么知识,那只是做人的手段而已,并非目的。如果把手段当成了目的,学习只为了考高分,进名校,最后找到好工作;学校之间的竞争以就业为指标,甚至以就业的工资待遇做指标,无疑是把“人才论”推向了极端。一切以财富为指标,社会的道德不得不屈服于财富的创造。这只能说明,教育已经迷失了方向。

做人比做学问重要

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大家在学校里不但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学生如何利用校园良好的未知环境和人际氛围,学会做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社会,学会必要的待人处事技能。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学校培养学生不仅是专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社会化的能力,也就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营造理想的社会氛围。

从社会化的能力看,做人比做事难,做事又比做学问难。如果熟悉了研究方法,再加上努力,做学问是最简单的。光有学问,不会做事,根本无法在社会立足;光会做事,不会做人,不能跟团队合作,这样的人只能做小事,不能成大事。

教育,是为受教者负责

教育,首先是对受教育者本人负责。教什么?怎样谋生,有一技之长,固然要教。但是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受教者都能拥有美满人生。自己享受人生的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的快乐总量极大化。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道。

教育应该是极个性化的事。教育的对象一定是一个人,即受教育的那个人。所以说,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

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一辈子过得愉快、丰满、有意义,不白活。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他不但要有才,能够自谋生路,而且更要有美好的家庭、亲密的朋友、有创造性的活动,能够不断充满好奇心、有追求,懂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特别是能够判断最基本的是和非、判别真善美。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书育人,当以育人为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4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