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李白最能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首诗,胸有丘壑

发布时间:2023/2/17 21:12:55   

开元十九年()秋,在京城长安活动了整整一年却一无所获的李白,怀着壮志未酬的心情选择了离开。

李白东行的脚步是沉重的,想到自己入长安前“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的豪言壮语,心情格外烦闷。渐行渐远,长安的一切在他的记忆里变得模糊起来,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六年前,那时他辞亲远游,仗剑去国,何等意气风发,如今却梦断长安,铩羽而归。他那颗不甘失败的心,促使他频频侧身西望。他那炯炯的目光,似乎穿越了长安的高楼玉宇,望到了更西边,望向了蜀中的重峦叠嶂。

古蜀道

他的脑海中一会儿浮现出古蜀道的畏途巉岩,一会儿又浮现出长安的康庄大道。古蜀道,长安道;长安道,古蜀道……两种记忆的相互交汇,两种情感的相互碰撞,化为无比鲜活的诗句,在他的胸中翻腾着、跳跃着,最后喷涌而出,独步千古的《蜀道难》诞生了——

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古蜀道剑门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峥嵘巍峨、凶险奇绝的蜀道山水图,令人如入其境。

开篇一句“噫吁唏,危乎高哉!”如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紧接着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又如平地响起一声惊雷。只此两句,便将情绪瞬间推向顶点,令读者的内心顿生波澜。

诗歌创作中,开篇便进入高潮本是大忌,因为这样一来,后面的文气极难承接,不免有“高开低走”之失。可是李白的诗偏偏不落窠臼,头两句破空而来,随后便将笔触转向缥缈悠远的神话传说,以时空上的遽然扩展,为开篇高昂的情绪找到了依托。

接下来,再以夸张、动人的诗句,介绍蜀道的历史,描写蜀道的险峻,通过鸟兽的“不得过”、“愁攀援”、“号古木”、“愁空山”,来烘托行人在面对蜀道时的恐惧心理,为蜀道营造了一种壮美而悲凉的氛围。

《蜀道难》想象宏阔而又描画细腻,文气浩荡而又一唱三叹。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相如大赋的汪洋恣肆,也能感受到屈原诗歌的雄奇瑰丽。

在李白的心中,蜀道是人生坎坷的一种象征。它让人畏惧,却也诱人攀援。

全诗充斥着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一股浩然之气。尽管诗人一再劝告行人回头,全诗却毫无消沉颓废之感,反而带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情。因此,《蜀道难》可以视为李白在失意中、在迷途中为自己壮行的一曲慷慨悲歌。

李白,即便人生真如那崎岖凶险的蜀道,你也要坚强地走下去!

太白遗风雕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6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