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国学热最容易遭遇的三类陷阱,最后一个很可
国学热最容易遭遇的三类陷阱,最后一个很可恨
当下,人们将一些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复兴和回归,称之为“国学热”。这里有个问题似乎需要商榷一下,这些复兴和回归的文化似乎叫做“传统文化”更为妥帖一些。因为今天我们的文化背景的确是含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更多地融入了许许多多新哲学、新思想、新理念,乃至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新的生活方式。而这个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那些有别于以上内容的、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哲学、文学、艺术、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而非占据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学”。
文化只有内容、形式之别,而无优劣之分。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显然是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情感深厚、中正仁和、与时俱进,而具有强悍的吸引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传统文化是时品时香、经久不衰的,所以将当期的人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学习、重新认识、重新体验、重新践行的现象称之为“热”也是不恰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从来没有断绝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度似乎也从来没有真正“冷”过。既然没有冷,那当然就无所谓热。
传统文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以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和民间信仰为哲学根基,然后繁衍生息出的一整套理念、文艺、情怀以及行为方式,以及包含着这些精神元素的所有技术、工艺、作品、器物、建筑、习俗等等。今天的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再次品味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既是文化之幸,更是国人之幸、时代之幸。但在大片大片的似锦繁华、如火如荼中,“国学热”(姑且称之为热)又似乎潜藏着一些类似陷阱的苗头,而这样的“陷阱”显然是与传统文化甚至现代思维向违背。
第一个陷阱:装潢门面。
当前有不少中小学,在完成规定课标内容教学之后,额外给孩子们安排了经典诗文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大学》,到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以及三百多篇诗文的《诗经》等等。这些看似“额外”的背诵内容,老师每天都要检查,甚至比课标内容地位更加“尊贵”。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就必须在完成家庭作业之后,“三更灯火五更鸡”地熬苦功、开夜车。
正面地说,这样的训练好处是有的,至少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但遗憾的是,这些背诵全部是机械记忆,莫要说《道德经》里面的那些深奥的东西了,即便是《论语》里面的一些经典话语、《弟子规》里面的一些传统规矩,参与背诵的孩子们只会滚瓜烂熟地背诵,却没有一句能够说出其中的意思。因为老师的任务是安排背诵进度,孩子的任务则是按照进度牢牢背下,从来没有人给孩子们讲解其中的道理。所有孩子们长期熬夜打瞌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在有贵宾莅临或者学校有节庆活动的时候,搞一个经典诵读表演。
再例如当前十分流行的盘珠子。不管多大年纪,不论性别、职业、民族,甚至不分宗教信仰,人人手持一串念珠,似乎不拥有一串念珠就没有格调、品位、文化,念珠变成了时髦的象征和衣饰的搭配。也有人说,我这个不是念珠,仅仅是一串珠子。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是苍白的,因为念珠的串制是有一定的规则的,一串念珠和清朝时官员们佩戴的“朝珠”、贵妇们佩戴的珠翠,显然差别很大。“念珠热”“温度”最高的一段时间,亲朋好友坐一起探讨的主要话题就是围绕手里的念珠展开的,比较材质、搭配,交流盘珠子的心得,等等。
这样的情形,很容易让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误以为落脚到了一个庞大无边的佛教国度。其实详细了解之后才会发现,这里所有的“信徒”都是假的。因为即便在讨论念珠声音最高的人群里,也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说出,一串念珠之所以这样串制的宗教依据和文化根源。更莫要说要让念珠的主人说清楚,念佛的人为什么要数念珠。至于那些能够进一步说出佛教的教义、宗旨、目标、途径等的,简直比凤毛麟角还稀罕。
类似这样以传统文化或者某些传统文化载体装潢门面的现象和人不在少数。传统文化最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真”,力求触及本质和精髓,而不是浅浅地浮在表面、撸点皮毛。《论语》《诗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很多语言要么很唯美,要么很精辟隽永,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有的简直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座右铭,成为奉行一生的言行圭臬,但仅仅是死记硬背,仅仅是为了表演,那就太过舍本求末了。
再如念珠,本来也仅仅是一种佛教修行者的工具,用术语说就是“表法”或者“善巧方便”。修行的本义不在拥有多少材质名贵、用料珍稀的念珠,更不在于将念珠盘玩得多么莹润剔透、包浆深厚。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平息自己的内心,澄澈自己的念头,纠正自己的一切错误、执着和妄念,让自己的身心日趋健康,最终“明心见性”,成就完美人格。如此等等,以传统文化为道具装潢自己,其实恰好违背了传统文化最为根本的价值观。
第二个陷阱:贩卖变现。
紧跟这股热潮,很多商业嗅觉发达、经济头脑先进的人,很快就抓住了发财的机遇。曾经偶尔听了一个讲传统文化的节目,主讲者本人一上台就自我介绍:“我是文化专家、国学大师XXX……”。听完这样的自我介绍,让人感觉非常难受,除了自我标榜,真不知道会有哪个机构会给一个人评出“大师”的称呼或者职位,而那些被公众信赖的真正的大师们,总会很谦虚,绝不会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自称“某某大师”。
而这些开口错别字乱蹦、连个典故都说不清楚的大师,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将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著作里的思想、语句拎出来,东拼西凑一下,再掺杂一些陌生感十足的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名词、术语,搞出一套非常玄乎的“理论”或者“学说”,到处云山雾罩、不能自圆其说地搞演讲、讲座、培训。再加上一些营销高手的幕后炒作,这些人从自称“大师”多半会很快成为不明就里的受众眼里的真大师。
等到混个脸熟,混出点知名度,这些“大师”们就会开始代言、兜售各类所谓的文化产品、保健品或者含金量稀少的个人著作。这些“大师”们缺少对传统文化、对公众的敬畏,缺乏一个做学问、搞研究的人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更缺乏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风骨和品德,不求甚解、学术造假、哗众取宠、粗制滥造,滑稽表演背后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真知、寻求真理、建言立说,或者传播正能量,最终或者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圈钱。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平衡、和谐之美,是一种以美内在构架的文化体系。学问是神圣而纯洁的,做学问的人也被人们赋予了道德标准,德才兼备、品德高尚才是一个令人敬重的学问家。而那些将本该书香扑鼻、花香四溢、清香悠远的学问,与铜臭味结合起来;用个人道德的崩塌,换取金钱收益的行为,显然违背的传统文化的美学标准,对传统文化本身和公众而言,这也是一个“陷阱”。
第三个陷阱:迷信抬头。
有一些江湖人打着“现代科技揭秘《周易》”、“传统文化造福社会”、“民俗文化绽放异彩”等各色旗号,大行求签算命、祈福禳灾、跳神通灵、逆天改命等迷信活动。更有甚者,有组织、有预谋地采用各种手段、圈套、伎俩,威胁、恐吓、欺骗当事人,以“破财消灾”、“舍财得福”为借口,大量骗取钱财。由于一些民俗传统根深蒂固,拥有深厚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土壤,加上骗子们的手段高明、圈套严密,所以常常出现此类上当受骗者,许多当事人都因为这种另类“传统文化”遭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如果说借助传统文化装潢门面仅仅是令人可厌,靠贩卖劣质传统文化令人可气,那么以传统文化再造、民俗文化服务社会等为幌子,搞各种迷信活动,用各类圈套骗人,这就是可恨的。儒家讲“仁”、道家讲“和”、佛家讲慈悲,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鲜明的一个的特征就是:智慧首先是善良的、温暖的。“真、善、美”,“善”居于中位,但“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的方向和落脚点。为了攫取钱财,不惜坑蒙拐骗偷,无论这些迷信活动和骗局将名目起的多么高大上,但这些始作俑者心里早已缺失了善意,距离传统文化的本源和根脉,其差距又何止十万八千里之遥?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