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南唐李煜诗人做了什么才让浪淘沙具有了
本文由作者都会苦尽甘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月色常见,遗憾的是,“可天净月白”的人儿已不同。往事已成空,在这大好的秋光下,一切繁华旖旎也成为了过眼烟云无可奈何下,哀痛更甚于往日。想要看一眼故国,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在心中想象,构建出一片虚幻的情景秦淮河上的“玉楼瑶殿”,痛苦异常,也许心中的哀愁会被这眼泪冲淡一些。虽然此时只是单纯地想想故国中熟悉的景致,但有谁能够知道,这“想”饱含了李煜多少悔恨、怅惘、眷恋与绝望。为想象的幻境痛哭一场,这让我不禁为他掬一把辛酸的眼泪。
李煜满腔的思念情怀予以言表,显得既切肤切齿,又至幻至空。此时的身份与处境,已经容不得李煜有什么好的心情了只能在无边的空幻当中寄予他满腔的无奈与凄凉。这当真应了《虞美人》中的那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自然,随着李煜的投降被俘,当年的玉楼瑶殿一定会因为缺少了往日的热闹而备感寂寞荒凉吧。这首《浪淘沙》虽没有任何激越的文字,但从每一字每一句当中,都能深切地体会到李煜心中的沉痛哀伤。在读过了《虞美人》和这首《浪淘沙》后,我觉得,这两首词表达了李煜同一种情绪,当然,不论是哪一首,都有着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李煜从一代国主成为了阶下囚,不平凡的遭遇,让李煜整个人都发生了转变,在此之前,李煜总是对权力不感兴趣,而此时,他倒怀念起权力来了,这种落差使得很多千古绝唱应运而生,自然,其中前后的落差是我等凡夫俗子所无法承受的。自古以来,词作要想流芳百世,创作此词的必须是一位至情至性之人,自然,词中一定要有着词人浓郁的个人感情。李煜就是这样一个至情至性的人,陆游在《南唐书》中记载:“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由于守丧期间,悲伤过度,李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到了不扶着拐杖就不能站起的程度,这足以看出他至真至孝的一面。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种浓郁的感情也许对他并不有利,但是对于一个文学创作者来说,却是十分可贵的。
《南唐书》中记载:“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有司固争,乃得少正,犹垂泣而后许之。”对臣僚们所犯过失无原则护,弹劾奏章竟然扣住不发。对犯罪的臣民也怀有恻隐之心,判了死刑的也要再减下几个来,这些虽然显示出了他仁慈的一面,却也暴露了他行事极不严谨的一面。无论是有着极大的孝心,还是作为一个老好人皇帝,总的来说,李煜应该算是一位好人。
“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这是《南唐书》中所记载的,当李煜被害死在汴梁,不久以后,他的死讯传到了金陵,当时,竟然有百姓在街巷中为他哭泣,这实属不易。客观地说,李煜的悲剧结局是个历史错误。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无论是谁都改变不了,虽然如此,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如果李煜不是皇帝,如果李煜没遇到赵匡胤和赵光义,如果他的最后几年不是作为阶下囚,如果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这个问题我无法作出回答,但他至少不会有现在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从这一点上讲,正是历史的无情把他推上了艺术的巅峰,成就了词中之帝。
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月亮,一直是情感和信念的象征,形单影只的月亮,在黑夜中,孤独地悬挂于夜空中,显得很清高。另一方面,月亮又是明亮的,皎洁月光,更是有种动人心魄的魅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李煜的词作中,不同的时期,月亮被他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亡国后,李煜是一个集多愁善感和忧苦哀怨为一体的人,从一代国君到阶下因,李煜因其自身的悲惨遭遇而深感不幸,因此,在他的后期词作中,很多都是借助月亮来抒发他对故国的思,当然也包括对过去时光的缅怀。了时的思念和亡国前的思念大不相同,无论是人还是月亮都已经披上层浓浓的哀愁。“子规啼月小楼西”这是《临江仙》中的词句,杜鹃啼血般的悲苦与月亮连在一起,衬出了人在悲苦心境中的凄凉。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至此,李煜不仅对月长思,寄情于美好的过往,更为自己“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而感到伤心。而这种感情写得最为真切的则是《虞美人》这首千古绝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悲伤已到极致,令人不忍卒读。国难家仇让李煜“不堪回首”,悲愁犹如一江春水,滔滔向东流。对故国家境的描写,更衬托出他被囚禁的痛楚,真所谓“花月正春风”却教人“肠断更无疑”,“往事只堪哀”。宁静的月色,有种神秘的肃穆,更有着超凡脱俗的情致,如果我也有着相同的境遇,在清冷的月光下,一定会发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感叹。
无论是深闺中的游乐月,还是男女幽会的暗月,抑或是寄托了词人离情别绪的相思之月,或者是抒发了亡国之痛的悲苦月,所有的种种月色,皆是李煜寄心魂于此,赋灵性于此,这才使月亮有了情,有了声,也同样因为这个原因,李煜词中的月亮,才让人有种艺术的美感。李煜作为一个难忘往事、难排悲哀的阶下囚,他的脑海中念念不忘的,只是过去自己的切身体验。月光的永恒,可以衬托人间所有的繁华,正是因为这种“空照秦淮”的慨叹,才能走进人心的最深处,而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也因此具有了生生不息的感染力。最终,感动苍生,却始终感动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