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唐诗闲读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发布时间:2025/1/13 12:49:02   
今天接着读杜牧的诗。我们说,杜牧身体开始变坏,人生走到了下半场,那好,现在下半场开始了。(杜牧塑像)一、朝中有人好做官杜牧是在已经接到任命的情况下请假到江州去接弟弟杜顗的,这至少反映出这样一个信息:他打算长期在长安当一段时期的京官。膳部员外郎的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杜牧觉得能够养活自己和弟弟了,从六品的官职让他有机会请假公费旅行了一圈,去江州并不近,何况他又在江州过了年,等到他一路停停走走回到长安时,已经是唐武宗会昌元年的七月,假期只有三个月,他这一次江州之行远远超期,依照规定,他肯定是要解职的。但他没有,不但没有,反倒还升了比部员外郎,职务中还兼着史馆修撰。比部员外郎相对前面的膳部员外郎看似平调,其实算是升了半格,因为膳部员外郎归礼部,而比部员外郎归刑部,礼部是后行,刑部是中行,升了半格。直接工作内容是“掌内外诸司公廨及公私负债、徒役公程、赃物账及勾用度物。”打个比方吧,这相当于审计署,一看工作内容,就明显知道,这个位置重要多了。(杜牧画像)虽然这依然是个闲职,但杜牧何以前份工作没做却又升了职呢?有两个关键人物肯定是起了作用:一位是幕主崔郸,这个时节,崔郸还在宰相任上,前面的膳部员外郎估计也是他的安排;第二位是他的堂兄杜悰,杜悰大家还记得吧,就是那个尚公主的堂兄,此时他正做工部尚书。不管是谁把杜牧的职位(虽然是闲职,但毕竟是国家公器啊)问题解决了,都至少说明此时人情之于官场的作用,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唐王朝正急速走着下坡路,不过,这也正常,牛李两党这时正斗的如火如荼,党同伐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更何况中间还夹着官员们跟宦官的角力,不管是牛党还是李党,同宦官的关系都不简单。二、险些赐死的宰相我们知道,唐代最后几位皇帝全部出自宦官之手,原因很简单,兵在宦官手里。可是唐代不是秦代,此时的宦官已不可能做到像赵高那样天下大权统揽一身,封建社会的制度体系越来越有利于政治清明。仇士良有办法扶立唐武宗,却依然只能通过宰相们左右朝局,这使得晚唐的朝局乱象丛生,除了牛李之争外,宦官们也时不时的控制欲发作一下。(唐武宗像)杜牧回京之后,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唐文宗死后,他的两位宰相杨嗣复和李珏(这两位算是牛党)当然被唐武宗嫌弃,李德裕入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杨、李二人显然也不支持武宗,仇士良于是鼓动唐武宗(武宗性格很果决,就是那个灭佛的皇帝)索性赐死杨、李,武宗答应了。前朝宰相,新帝却要简单不论罪而赐死,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做到这样露骨,显然很离谱。杜悰觉得这不合适,就去找新朝新贵宰相李德裕,称:“天子年少,新即位,兹事不宜于手滑!”天子太年轻,而且刚刚继位,这样的事不能放任不管,李德裕一听,觉得事态严重,联名崔郸、陈夷行(另一位宰相)及内枢密使共同上奏,这几乎是满朝之力啊!唐武宗没办法,只得收回成命。虽然,最终杨、李二人没有被当即赐死,但赐死的宦官已在路上,贬在外地的两位宰相命悬一线,着实让回京的杜牧胆战心惊,他一向胆小,这一次,他觉得要有所行动,于是去拜访了李党人物李回。或许这不算站队,但至少算是示好吧。(杜牧像)或许正是因为他只是示好,却不站队归附(牛僧孺对杜牧有知遇之恩,如果真“站队”李党,人品就有问题了)。到会昌二年春天,杜牧就被赶出了长安。这一次,是到黄州任刺史。这算是地方大员啊!三、升,还是降?杜牧想多当几年京官的理想没有实现,尽管他十二分的不乐意去黄州,但圣命不可违,他还是上路了。其实,他的性格也不合适在暗流汹涌的长安继续待下去,他自己肯定也知道,只是他仍然觉得万分失落。(李德裕塑像)这一年,李德裕当权,杜牧的幕主崔郸已经罢相,杜悰也出镇淮南,牛党崩盘式失势,一个明显是牛党的人,李德裕是无论如何不能让他留在长安的,他需要自己的嫡系。出京,似乎是贬了,但杜牧并不是,他之前的比部员外郎是六品上,这一次去黄州任刺史,实际上大大升了格。因为黄州虽属下州(唐代州一级的行政机构中,五十七个州,被设置大、中、下都督和都护府,其余的分府、辅、雄、望、紧、上、中、下八个等级),黄州是下等州,但州刺史也是正四品下的品秩。六品上,一下子跳过五品,升到了四品下的级别,官品大幅提高,可以说,杜牧从此跻身高官行列,为什么这样说呢?之前我们说过,在唐代,五品是个大门槛,上下差别很大,五品可以免全家徭役,五品下只能免自己;五品官还可以荫子;五品以上致仕还可享受半俸,也就是有退休工资;五品以上在京出外有随身护卫武士;五品以上因私出行的话,可以借宿驿站管吃管住,更何况从唐德宗朝时起,刺史的一个儿子可授予正员官,父亲授予五品致仕官阶。你看,很实惠,但杜牧还是不乐意,最重要的是出京了,无法影响朝局了,从庙堂之高转成了江湖之远,这让他很受打击,就算升官,也觉得自己不招待见,一片失落,更何况,他的身体时不时的还给他报警。对于李党来说,或许有打击杜牧的成分,但分量不重,基本属正常调动。当然,他这个官职来得也很有意思,很可能是他向李回示好的结果。你还不错,虽然不能用你,但也不亏待你。杜牧被扔到了黄州。四、杜牧与苏轼的比较黄州很有名,但在杜牧这个时候还不出名,到了宋代才大大出了名,因为苏东坡来了这里,他因为“乌台诗案”的原因贬到这里做团练副史,在这里,苏东坡完成了他的人生转变,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已经成为四品官的杜牧沿途享受高官待遇,驿站不仅管吃、管住,甚至在每餐饭还额外加有肉,更重要的是驿站还给他提供一定量的酒,这恰是他诗思的泉源,尽管这个时期,他已不能多饮。(唐时驿站接待是分等级的)刺史是地方行政长官,一把手,杜牧把这个刺史做得很像样,他关心民众生活,不断兴利除弊、祈雨、填废井……总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他一样也没有落下。他杜牧依然不开心,他虽非贬官,但心情却比那些被贬的官员更恶劣,因为这不是他想做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他在黄州写的一首《兰溪》诗里看出端倪:(山中兰)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黄州城东南有一条河,名叫兰溪,也就是现在的浠水,发源湖北英山县,向东南汇入长江,入江处称为兰溪镇,距黄州七十华里,附近有竹林蹬,这是箸竹山的群峰之一,山间兰叶葳蕤,春来兰花似海,兰溪即因此而来。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兰溪的暮春,溪水碧如玉,泱泱而来,两岸的兰花,在雨水的淋洒之下催生出阵阵幽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春光虽然未败,但诗人的心情并不畅快。兰溪的香草与溪流不由让人想到被贬的屈原,或许昔时的屈子,就是踩着这样的道路,在憔悴悲伤中一路走往潇湘的吧。自然界的景色如此美好,诗人的心情却并不美丽,面对无边美景,他想到了却是失意的屈原,他的情绪当然是消沉的,这官,杜牧当的不高兴!(屈原塑像)这让人不禁想起三百年后的苏轼,他在兰溪也有诗词传世,就是下面这阙《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东坡居士)词意不须多说,只体会其中昂扬的斗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写得霸气淋漓,让人顿生奋斗之心。一样的黄州,一样的兰溪,又一样是暮春,恰又都有一样的细雨,两位大才子面对的景象何其相似!但杜牧的诗沉郁悲愤,苏轼的词豁达雄浑,格局大小,似乎立见高下。如果仅黄州“兰溪”诗词一项,杜牧该是完败的吧。细想两人的心情并不相同,杜牧是正任主官,堂堂的刺史;苏轼却是罪臣贬官,一个不领兵的武职,相当于现在闲置的“调研员”。两相对比,该消沉的应当是苏轼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杜牧的行政长官做得中规中矩(因为历史关于这段记载太少),而苏轼却开发了一片空地,自食其力,像白居易一样给这片地起了名字叫“东坡”,甚至自己也改叫“东坡居士”,人生进入了“东坡时代”,我们写过文章得出过结论:黄州改变了苏东坡。人,活着,真的需要点精气神!在黄州,东坡活得斗志昂扬,义气风发。当然,杜牧在黄州也不白待,与苏东坡的较量中,他终归还是扳回了一城(当然,这种较量,是我们假想的),“小杜”毕竟也不白给,再说。(之,图片引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6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