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天敌 >> 还在头疼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不妨跟他学学,
如何教育子女绝非是现代人头疼的问题,自古就有,其中被人提及最多的大概就是“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浏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古代父亲教育子女首先从其品德修养开始,这点契合儒家的教育核心“仁”“德”“义”等,在他们的教育观点里,知识能力是排在道德人品之后的。而对于孩子求学方面的教育,最突出的事例当属孟母三迁了。无论从《论语》还是《弟子规》等国学书籍中,我们都能或多或少了解到古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在教育儿子方面,“扬州八怪”郑板桥曾这样告诉自己的弟弟:“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也”,意思是说,我52岁才得到这一个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然而宠爱他必定遵循一定原则,不能溺爱,即使他平日里嬉戏玩耍,你也要注意教导他忠诚厚道,千万不能让他养成刻薄急躁的性格。这是郑板桥给弟弟郑墨的书信,当时他在山东做官,将儿子留在在兴化的弟弟家中,因此写了一份书信告知弟弟不要过分宠爱他,要重视他的品性的培养。
无独有偶,诸葛亮也有关于告诫儿子注意培养秉性的书信,他在信的开头便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致是教导八岁的儿子要静心修身,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淡泊明志,不为外物干扰,方能成大器。诸葛亮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根本没有多少时间来教育儿子,所以他通过写书信的方式来教导儿子,提醒他不能忘记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其实,还有一位古代诗人,他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颇具心得,甚至比诸葛亮更厉害!他就是宋代诗人邵雍。为何这样说呢?看过郑板桥和诸葛亮的家书,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遣词都很出色,文采飞扬:郑的书信还好,是给自己的弟弟看的,主旨是要他注意不要太溺爱孩子;而诸葛亮的家书则是给八岁孩童看的,试问他写得如此高雅一般的小孩能看懂吗?
所以,尽管诸葛亮在教育孩子方面丝毫不逊色,但却不能使普通百姓直接拿来教导自己的孩子,故也就没有普遍性,说到底就是一封等孩子大了可以学习、拜读的一封家书而已。而邵雍则用浅显的诗句表达对孩子的教育,读来通俗易懂,各个年龄段都能听懂,故也得到很好的推广和传颂。
诫子吟
这首诗用四个动物各自的优点写起:鸡可以打鸣告知民众天亮了,马能够代替人们行走,狗能够守护房屋抵御外人,牛吃苦耐劳能够替人耕种。万物都有灵性,各司其职,并且各自有各自的“独门绝技”,这是它们自己的秉性。随后,诗人引出“妒贤嫉能,不如不生”一句来告诫子女:你要是嫉妒别人的贤能和才干,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优点,那么你还不如不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比较好。
也许正因为他这种老少皆能顺口诵记的作诗特点,所以邵雍颇为时人重视,加上他和司马光关系比较近品德高尚,四周乡邻都很仰慕他,甚至有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均会“搬出”他,以他的忠厚品德来约束子女的行为。有官员和读书人到洛阳,即使不去拜访官府,也要去邵雍的府上拜望。邵雍也不避讳,没有架子,从不强制向别人说教,无论来访者身份如何,他都一视同仁。因此,贤良的人更喜欢他的为人,品德不端正的人也被他感化,一时间洛阳民风淳朴,忠厚之人辈出。可见,邵雍的教育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啊!
往期精彩推介
这首描写洞房初夜的诗词,香艳娇羞,读来老脸一红
李白杜甫均有一诗被誉为“第一快诗”,有何区别,谁更厉害?
古诗中的“相亲”和今日“相亲”有何不同?看完这三首,恍然大悟
今有“与夫书”,古有《留别妻》,再“铁”的人也有儿女情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侵权,麻烦告知,立删!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