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七月中元节,从感恩到敬畏,如何尊崇我们的

发布时间:2022/12/21 22:27:04   

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火”即指“心宿”,就是“大火”星。每年仲夏午月黄昏,“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黄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此处的“流”不是流星的流。水向低处曰流,“大火”向西天下坠也是在流;“七月流火”就是“心宿二”(天蝎座的主星)晚上向西天慢慢落下去,预示寒冷的季节就快要来到,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这在古代也叫小秋,慢慢进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

这个季节不仅仅有收获的喜悦,更有对祖先的感恩,所以传统的汉文化里,有七月祭祀祖先和土地的规矩。它是最早中元节的雏形,催生了中国特殊的七月文化。但是今天七月已经变成了鬼节,从感恩到敬畏再到恐惧,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中元节它到底是一个什么节,川南泸州的习俗是什么?趁着今天是农历七月半,一年一度的鬼节,江阳沽酒客就来给大家聊一聊。

阴阳的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后来被道家和儒家总结,你很难说是那一家创造,江阳沽酒客更愿意相信,在上古的时候,人民已经开始考虑生死的不同。

信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有了敬畏才有了信仰,也因为信仰我们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对天对地,对自己的先辈,对世间万物摸索出来一套特有的法则。因此,古代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总结了一套特有的经验,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习俗。

其实中元节是道家或者是古人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

“七”也带着神秘的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七星高照)、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音”、诗歌有“七律”、人体有“七窍”等等。“七”也是人的生命周期,七岁始受教育,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岁身体完全成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复生之局。而十四日(二七)是“七”数的周期数。古人选择在七月十四(七月半)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

所以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但是今天七月节很多人忽视了它的内涵了。我们小时候就听过大人教的童谣:七月半、鬼乱窜。却没有听过人教我我们:七月半,倍思亲。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

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将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

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活人的心安是必须要给亡者一个交代,这是人内心情感依托的一种方式。沽酒客觉得并不是迷信。而孝道文化本生就值得去推崇。虽然七月祭拜的更多是已经“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况。

实际上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此乃自性使然。中元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这一原系民间的祭祀节日,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为一体、三教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通称中元节。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谢罪自身,拔度九祖,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的儒、释、道思想,融合得天衣无缝,成为了本是同根生,自性之流露,开花又结果的美好景象。

《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礼记·祭法》记录:“夏后氏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zhuānxū)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对祖先的祭祀已经存在,古有四时祭祖:春礿、夏禘、秋尝、冬烝,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中元节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跟清明相似的节日,反而不如过往那么重视,但是川南地区烧袱纸习俗则多年未必,只是如今讲究文明祭祖,往年一到七月间,这半个月夜晚出门总是能看到很多烧袱纸的人。

在泸州民间烧袱纸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习俗,虽川南各地包写袱纸、祭祀仪式各有特点,但其主题皆为用好酒好菜招待从另一个世界回家的亲人,并给他们发放大红包,让他们在阴间或转世后在阳间不都缺钱花,同时也让他们高兴了保佑子孙兴旺发达。

当然这样的习俗难免给有些“正义之人”责骂,会生出父母在生的时候不作为,死后做孝子的嘲讽。如同有一次武打明星成龙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发表了一番其实漏洞百出的高大上的言论,反正活着的时候我对你好,死后就不管了。活在的时候尽量做到孝敬父母,但是事后你不去追思,你就是在忘本断根源,如果全国人同意这奇谈怪论,那么我们中国人都不用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当然很多人也觉得,哪怕祭祖也就三代的事情,过了以后恐怕就没人记得了。首先沽酒客觉得成龙先生的本意没有错,是希望大家要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多孝敬,不要死后做样子给世人看。但是你知道部分国人向来偏激,永远不愿意理解中庸之道,实际上这是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人类是要延续的物种,其次我们不是孙悟空,不是无父无母出来的,父母在世的时候,自己尽孝是本分,也不必到处宣扬,父母离开后,进行祭奠追思,这是从古来就尊崇的事情,为什么到今天就被人嘲讽呢?哪些没有信仰和归属感的人,还不如孤魂野鬼,因为至少在七月它们还可以享受人间万户的馈赠。

所以今天年轻一代在大声呼吁,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时候,其实仪式感我们一直都不缺,只是被各位忽视了。比如这烧袱纸要必恭必敬,所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家家户户很早就开始封包、填写袱纸了,家人请出金单簿,按照上面先人名讳,一笔一划用毛笔落上收款人的尊姓大名,生卒年月。

至于袱纸封数,按照亲疏远近、关系亲密来分配。填好袱纸,讲究点的人家在天晴之日要用簸箕盛着放在太阳下晒,目的是晒干后便于火化,也有"晒福"寓意,除了袱纸,一般还要准备冥银封包,至于现在有的人家买些冥币、冥用汽车、冥房、冥用手机、电视甚而奢侈品来火化的,颇有与世俱进之意。

中元节相对中国其它节气是风俗保存较为完整、节日氛围相当浓厚,其深刻文化根源就是中国人的祖先崇拜,过去兵荒马乱,人们逃离家乡时有二件东西是人在物在,一是祖宗灵牌、二是族谱。另一点这个节气是阴阳交集之节,人民普遍有一种敬畏心理,担心若不从俗便有灾忧,令现代人有敬畏的事情已经不多了,有敬畏之心未必是件坏事。

再有,现在经济社会,人们对银钱之事看得很重也是常态。故堵不如疏,在某处集中的地方,给民众划出焚烧地点,城中禁烧,只是分出的地方拍,把防火做好,不要伤了树木,草地最多几天就又长起来了,袱纸冥器是无毒无害的,谈不上环境污染,只是增大了空气的烟尘,况烧化高峰也只有几天。

今天正好又是七月半,相信全国各地每一个地方都用当地的习俗进行着祭拜,包括海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相信更加热闹,远离得了故土,怎么能远离那么情愫呢?

但是,因为要文明和进步,还有一些很难三两句说清楚的原因,这些传统越来越淡漠了,家里有老人的还好,知道该做什么,禁忌是什么,一年一年的传承,一代一代的接续,可是今天却在瓦解,传统文化载体大量地被毁损,故乡的沦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很多的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均会逐步消失。沽酒客想若再不留住一些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人心全被污染了,没净化心灵的文化之水,民俗之水来洗涤,民风一旦败坏,那才真正没救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