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的秘方康会长细讲弟子

发布时间:2023/2/3 22:20:15   

我们从出则悌里第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直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总共13件事。

那么我们知道他是由“兄友弟恭”开始,一直到在外面,见长者对长者的尊重、恭敬。对长者,无论是在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站着的时候,坐车的时候,在室内在室外,在远处在近处,送,走......也就是应对进退之礼,对长者之礼,这些都显示出一个为人学子的尊重——敬长者。

这句话之前就是对长者的应答之礼,一种行为上的尊重。到这里“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就是说他的恭敬心又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学习弟子规从头到尾,从“入则孝”“出则悌”,一直到“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它是有次第的,上一句话和下一句话,上一句和下一件事这是有次第的。如果上一件事做不到那下一件事也未必能做到,这是我们中国人学问大致遵循的一个原则,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地基没盖就一层,那就很危险,至于说一层没盖,就二层三层,那更不行。

所以说如果前边做不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后面的事也就做不到。如果前面做到了,这句话就可以做到。

“事诸父,如事父”,“事”就是“职”也。《说文解字》里讲“事”——职也,职业,事就是你的工作,你的任务。“事”在《尔雅》的勤,也就是事奉别人的父母,就像事奉自己父母一样,事奉别人的兄长,像事奉自己兄长一样。当然,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父母和兄长有“敬”,才能够把“敬”心扩大到对他人的父母和兄长身上。这里的“事诸父”这个“诸父”是谁呢?首先是自己的叔叔、大爷、阿姨或者姑姑等等,父辈这边的人,再者还有母亲这边的舅舅、姨,首先是这些人。

也就是说跟我们有血缘关系的,我们才能够做到,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确实很难做。再比如,我们的堂兄妹表兄妹,做到对他们的照顾,就像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没有敬,没有孝,那么我们对其他人的也不可能做到。所以说,我们说这句话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确实不容易,要看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如果不能做到那我们现在要学。《弟子规》列出来件事,只要列出来了,我们必须要做到,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为人学子必须要做的。

我们学《弟子规》是想成圣人,不只是想改变命运。改变命运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因为修行而得来的一些福报而已。儒家讲命运,佛家也讲改变命运,道家也讲,但是只是随顺一般人的说法。真正的修道人,他的目标不是改变命运,是成圣人、成真人,至于改变命运,得些福报(福报有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这是附带而来的,附带就是不用你求它就来了,这是中国的学问所讲。

那么这里,我们做到这句话也是不容易的。真不容易,不容易也得做,为什么?如果你做不到这句话,下边根本没法做到,比如说“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我们身边的亲戚乃至自己身边的朋友的父母,朋友的哥哥,你都不能爱,你能够去爱不认识的人吗?不可能的,所以说必须要做到。

不要觉得这个做不做无所谓,爱心的扩大一定是有次第的,这个过程省略不了。跟我没有血缘关系的,跟我们很近的朋友跟我们很熟悉的人,对他的父母、哥哥、姐姐、兄长,都不能尽到我们的爱心,我们能够爱别人吗?不可能。

这是儒家修学的一些方法,我们学《孟子.礼》说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亲”就是对你的父母亲近、孝顺,就是能够亲近父母。“亲亲而仁民”“仁民”就是爱众生,就是《弟子规》里讲的“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物超过了力范围,矿物、植物、天地宇宙万物......

我们都爱天地万物,这是孟子讲的境界,也是我们儒家修学、修养的一个高度,必须要这样,因为没有爱物,你的慈悲心、爱心不能扩大,所谓“量大福大”,量大,爱的人多,福报就大。量大就是心里面装着众生,一切物种都帮助他们,就像大自然一样,阳光雨露一样。太阳普照万物,没有说那棵树长得矮,我就不照他,阳光就是这样。下雨也是如此,所有的这个地区都下雨,高的、矮的、粗的、细的、草本的、木本的都得到雨露的滋润,阳光雨露都是这样,他的平等是爱,人效法天地就如此,一切都爱,不分老幼贵贱,贤愚不肖。

如何能爱物?那必须要“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就是“仁民”的最初,这个做不到,我们就不能往下进行。我们学《弟子规》为了成圣人,圣人的学生,圣人所教我们这是最基本的,不是很难的,不是很高的。

那么我们体会体会我们自己的心,对于父母这边,再想想对于我们的叔叔大爷,姑姑或者我们的舅舅姨,以及我们的堂兄弟表兄弟,还有我们朋友的父母,同学的父母,同事的父母,他的哥哥姐姐等等,我们是不是像对自己父母一样一样对他们恭敬,着他们敬爱,尊重他们,有没有这个心?我们体会一下。

我们要思考“事诸父,如事父”,事别人的父母如自己的父母,事别人的兄长如自己的兄长,这个“如”我们有没有“如”的功夫,“如”就是我们孝顺自己父母,再扩展到孝顺有血缘关系的,乃至五伦当中朋友这些关系的他们的父母,他们兄长。我们儒家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佛说:“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父母”,这个境界太高了。我们事自己的父母都不足,还事一切众生?这个众生是什么呢?连这个桌子都是我父母,当然我不能真当我父母,但是我们的爱心一样,只是形式不一样。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的摆的端端正正就行了,爱护它。

我们小时候都是这样在桌子上刻自己的名字什么的,没人教啊,至于说墙上都是字,厕所写的都是字,到此一游,你看这都不敬,这都不是“爱物”,那也不能叫“仁民”,所以说,我们学这个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想要成圣人,如果只求改变命运,我们改变命运这一说只是随顺那些人,先改命运过好日子,其实过好日子是一个有德行人附带而来的,应该有的,必须要有的,而且是一定会有的。我们现在要求改变命运,正好,因为求改变命运就是求享福,想好好的享受,我们是这个心。能不能得到呢?能得到。什么时候得到?不是今生。

所以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把自己心量扩大,想改变命运,想自己过上好日子,首先让别人过好日子,让其他人过上好日子,已经过上了。如果想自己先过上好日子,让别人再过,那你今生是不可能了,因为太自私。

我们如果能做到了这句话,就我们儒家来讲,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在与人交往上也有绝对的好处,要不说我们儒家这些学问,这些仪规,这些道理,他是让我们在成就,在修德方面有成长。因为随着德行的增长,我们的智慧福报就增长了。

《孝经.广要道》章讲:“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父则子悦”就是你到亲属家,你敬他的父母,他儿子高兴。你对他差一点都无所谓,你敬他父母他非常高兴。怎么敬呢?最基本的表现得买点礼物,老人家比如爱喝酒,爱吃什么食物给他买点,当然也有送烟的,也有送茶的,也有送各种保健品的给老人家。当然我们不建议送烟,即使他抽烟,我们也不给他送,为什么?你给他送烟,让他增加身体损坏的程度。你到他家:“我给你家老人买点什么礼物”,买几样,拿去了,你看他儿子高兴啊,真高兴。“敬其父则子悦”就是这样,圣人告诉我们这些与人相处的一些道理。

这些我们都做过,去他家,给他父母买点东西,还是这样,他父母不在,给他哥哥买。“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他弟弟高兴,他儿女高兴,你这个朋友高兴了。

这是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的礼节,我们在生活当中常常想与人和睦相处,想与人感情深厚,那一定在这方面多做工夫,你到人家去给他父母买礼物,给长辈送礼物、带礼品。反过来,他会对我们更好,他也会到我们家给我父母买礼物。对不对?敬我的父母,敬我的长辈,我们两个感情不就深厚了吗?友谊不就建立了么?越来越厚,你看凭我们两个互相交往还好,互相送礼物还好,那也是建立在对对方的敬的基础上,才能够敬他父母,敬他兄长。

《孝经》告诉我们要这样去做。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常是这样看老人,我们这边人也是,去看看你家老人,就是我们求人办事也是看看你家老人。但现在看什么呢?现在改看谁呢?看孩子,看看你家孩子。为什么看孩子?没法说,看孩子,给孩子一摞钱,给她买点她的喜欢东西,很显然,这是巴结。看父母,看长辈,这是很好的一个话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4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