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结合实例谈谈诗词中的常见现象和手法之运
运用典故即通常称的“用典”,通过在诗句中融入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得志或不得志等。
有人把单纯引用前人的诗句也称为用典,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这应该属于“化引”,用典和化引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要鉴赏诗歌,得懂用典的知识,否则很多诗句就读不懂或产生误解。我对用典做一下解读,我把运用典故分为两类,明典和暗典,下面分别介绍一下。
一.明典
就是把典故中的主人公和事迹明确的点出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应用的是哪个典故。
我前面分享的小诗“五羖功成百里奚,休言身贱业成迟。太公渭水直钩钓,诸葛南阳耕种时。”很明显运用了百里奚、姜太公和诸葛亮的3个典故,所以是明典。
骆宾王的名篇《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很明显运用了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所以也属于明典。像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也属于明典。明典比较通俗易懂。
二.暗典
典故隐藏在诗句中,不把主人公明确的点出来,而是通过事物指代出来。如果不熟悉这个典故,就会对诗句产生误解,所以理解暗典,对正确的理解诗句大有裨益。
比如诗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第一句应用了西汉贾谊贬官长沙的典故,李白自己从未被迁长沙,所以不要理解为写的是李白自己。这句诗李白引用贾谊的典故,自己和贾谊同病相怜,表达怀才不遇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最后一句也不是说五月份有梅花飘落,而是说曲子《梅花落》,随笛声飘过整个江城,表达了虽然历经坎坷,但永不屈服的精神,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否则会讲不通。
怀古诗中运用典故比较常见,这里举个暗典的例子,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间两联“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暗用了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成为知音这一典故,与李白独自泛舟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很强烈的表达了知音难寻、怀才不遇的情感。
暗典比明典更为常见,像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都属于运用暗典。
下面谈谈我们写诗应不应该用典,如何用典的问题。
很多大诗人,像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都很喜欢用典,也写出过许多用典名句。词人中,辛弃疾尤其喜欢用典,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就应用了多个典故。
当然也有很多诗人不喜欢用典,像赵师秀、翁卷等“永嘉四灵”这类诗人就几乎不用典,他们的诗多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清新自然。比如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和翁卷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材料蚕桑又插田”等完全通过白描体现自然美和闲适美。
写诗要不要用典在于作者自己,如果作者想通过典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那就大胆地用好了,典故运用的好,对于感情的表达能起到很大的强化作用。如果写诗以描写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那不用典也未尝不可。
典故运用的好能够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运用的不好则会画蛇添足,运用典故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尽量不要用太偏僻、别人看不懂的典故。现代人熟悉偏僻典故的还属小众,用典太偏则曲高和寡,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也就欣赏不了该诗词。
李商隐用典就很隐晦,像“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典故出自《庄子·秋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很难理解这类用典,好在这句诗意还是比较好理解,即使不知道这个典故也大致知道这句要表达的意思。
但毕竟像李商隐这样用偏典能够得心用手的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自己写诗时尽量不要用这类隐晦的典故。
二是用典要紧扣主题,用典不要跑题,所以作者本人对典故必须熟悉,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或一生际遇了然于胸。
比如你崇尚功成身退,想要表达建功立业后隐退江湖的情感,可以用范蠡、谢安的典故,但如果用李白的例子就很不合适,虽然李白一生都在盼望建功立业后隐退,但他终生都是郁郁不得志的,反而写诗成就颇高。
三是典型性,这个是基础。要应用能够强烈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的典故,让人读了有切身体会,能够感同身受,这样才是好的用典。比如你要抒发保家卫国的情感,可以用岳飞、文天祥的典故;要表达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可以用贾谊、李白的典故。
看了以上我对“运用典故”的介绍,朋友们可以深入思考和体会一下,可以找些用典的诗句来鉴赏鉴赏,这对以后读词或作诗都会有好处的。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