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李白月下独酌诗中的对影成三人,也
导读:“诗仙”李白一生,写过很多的诗词歌赋,据传有余首,经后人编册真正留存下来的却只有余首,这一点从《全唐诗》中第卷到第卷共25卷中可以算出来。
纵观他的诸多作品,“酒”和“月”一直都是他最忠实、最亲密的伙伴,比如《将进酒》、《静夜思》、《把酒问月》、《古朗月行》、《月下独酌》等等。这些我都非常喜欢,如果非要选择一首最喜欢的,虽然很为难,但我一定会选择意境十足的《月下独酌》其一。
光听名字,已经可以想象到李白在月光底下喝酒,其中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而关于这句诗中的“三人”非常有争议,究竟“是不是3个人?到底是哪3个人?会不会不止3个人?”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说法,是说“三人”并不3个“人”,而是“李白、月亮和李白地上的影子”一同畅饮,这是多么奇特和浪漫的想象力啊!但同时也反映出,李白当时的内心非常孤独寂寥。
在学校里,语文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当时似懂非懂,没有去深入思考。等到了现在,我连续在单位值班十多日没有回家,当然我没有喝酒更不能喝酒,只是一抬头看见天空中月明星稀,脑海中就浮现出了这首诗,更差一点脱口而出。
故此,我觉得李白写这首诗时,心中所想并不止上述“三人”,可能还有另外“2人”,分别是酒杯中的“李白影子和远方也在看月亮的亲人”。
本文接下来将一一为你解读对影成“5”人,尤其是最后的那个人。
一、从时间背景和全诗意境,先说说“李白、月亮和李白地上的影子”这3人
李白这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01.在25岁出川远游之前,求学读书并小有名气;02.出川后游学求取功名失败,又奉诏入京,供奉翰林;03.受谗言辞官,名山大川散心,卷入永王谋反入狱流放夜郎,最后获赦又死于当涂。据记载,这首诗创作的确切时间无从考证,但是可以从两宋本、缪本题目下标注的“长安”二字,意谓这首诗是在唐玄宗天宝三载(年)于长安所作。此时的面对黑暗的现实,并没有选择沉沦,更不愿意同流合污,而是想追求光明和自由。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从另外三首中的地名“酒泉”和“咸阳”,这两个地点与长安分别接壤,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早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辞官之心。
李白《月下独酌》: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咸阳,陕西省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阳东邻省会西安(古称长安),西北与甘肃(西北部为酒泉)接壤。
然后,我们再看全诗。
诗的开头,李白就点出了所处的环境,花前月下和美酒佳肴。但是他却不开心,因为一个喝酒,没有小伙伴啊,更无人亲近。所以酒再好喝,也没有啥味道。而“独酌”二字,道出了第一个人“李白”自己。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紧接着,我们的李诗仙看见天空中高悬的明月,就突发奇想,既然没人陪我喝酒,那我就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共饮。喝了几杯酒下肚,李白酒量好得很,当然不会醉,只是在有点晕。隐隐约约看见自己身旁的影子,就好像一个人紧随自己左右。随后写下了这两句,点出了第二三个人,即“月亮和李白地上的影子”。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再往下看,月亮有了,影子也在。所以借着良辰美景,及时行乐。李白一遍吟诗,月亮跟着走,而影子则随之翩翩起舞。不管喝醉了之后会不会分离,但是现在的李白很开心,很满足于这种自我想象的情境之中。并且,他和月亮、影子一起结为友人,相约下一次在缥缈的云天之上。
李白《月下独酌》其一: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可能这个时候醉酒的李白,才是纯粹、浪漫、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再也不用去烦恼明天的俗事。
二、再说一说其他2人,酒杯中的李白影子和远方也在看月亮的亲人
在唐朝喝酒的器皿叫樽,李白也非常喜欢这个酒具,比如说《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行路难》其一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及《把酒问月》中的“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等等。
那么“金樽”为何物呢?就是古代的盛酒器具,形状和现在的“痰盂”有点类似,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进行加热。由此可见,李白喝酒的“金樽”比较大的,当时的李白兴起“邀明月”的时候,估计没有举过双眉,凑过去准备喝一杯。
刚刚好能在月光下看见自己在酒杯中的影子,这与“地上的影子”共为一对,加上李白自己,所以“对影成三人”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歪曲事实,而是合理的推测。故“酒杯中的李白影子”为第四人。
接下来的是重点,那就是第五人,在远方同时看月亮的李白亲人。李白曾经在《把酒问月》中写到,此时的人看不到以前的月亮,此时的月亮曾经照亮过以前的人,以前和现在的人都会像流水一样逝去,只有看到的月亮才是永恒的。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同时,他还在《静夜思》中写到抬起来看到一轮明月,低下头去就想念起故乡和亲人。而月亮正好成为了李白和亲人之间的情感“桥梁”,他在望月的同时,也许故乡亲人也在看着月亮,思念之情越发浓郁。所以我大胆猜测李白当时想一起团聚饮酒的第五人,应该就是“远方也在看月亮的亲人”。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三、李白为何离开家?又为何没有回家?
我遍寻典籍,发现李白自出川后,这一生都没有回家。这在唐朝是非常奇怪的事,因为当时的人很少迁徙,更不会离家太远。那么当时李白为什么要离家呢?
通过李白离家后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他是“为了理想而离乡”。他一开始是想做官的,在当时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同时在开元年间有一条诏令,即“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自幼便多才的李白,就结交了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杜甫等人,并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以及向唐玄宗、玉真公主和卫尉张卿献诗等等。都说明了李白想入朝为官、建功立业的理想。
李白《大猎赋》:“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李白《玉真仙人词》:“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思及我们现在,很多人也为了生计和理想,远赴他乡工作,甚至是在外定居,常年不得回家,无法与亲人相聚。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回家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写到过,大概是4个原因:
01.没有衣锦不敢还乡:李白没有实现父母亲人的期望,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简单的说就是怕回家没有面子,才一直推迟回家,直到了死的时候都没有成功回家。02.离家太远归途无期:他走着走着就到了最远的浙江绍兴,离家估摸着至少几千里远。而在当时,出行基本靠步行、马车和船,来回一趟家至少花个四五年,交通工具限制了李白回家的心愿。
李白《蜀道难》: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03.拖家带口不便于行:据记载,李白先后有过4个老婆许氏、刘氏、鲁氏和宋氏,更有多个子女。拖家带口非常不方便,也就只能想想而无法行动。魏颢《李翰林集序》: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
04.物是人非害怕回家:其实李白回过四川,从他的诗《早发白帝城》中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李白遇赦后心情还是比较愉快的。所以从白帝城前往江陵,而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时的李白年纪接近60岁了,可能是“近乡情怯”吧,害怕回家看到父母亲人老去,物是人非。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回家,而是往反方向去了江陵。
只是没想到,这一次错过了回家的机会,就成了一生的遗憾!
结束语:
“对影成三人”,是“李白、月亮、地上李白的影子”3个人也好,或者加上“酒中李白影子和月亮另一端的亲人”凑齐5个人也罢。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出川后的李白虽然一生都没有回家,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却无法抹去,以至于常常寄情于“月亮和美酒”,在梦里与亲人相会。
古人的话都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那么作为如今的我们,不管离家远近,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和亲人。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才来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