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宋〕翁卷
伴随着阵阵变幻莫测的雨,四月已近下旬,竟忽略了从前常常听到的布谷声。结束了荒废已久的跑步,拾起久违的书本,继续五月的阅读和打卡。
今天阅读的是《盘中餐》,这本科普绘本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元阳哈尼梯田一粒米的来历。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大米只停留在“超市买来的”这一印象中,对于它的前世今生,真是越来越少有认知。翻开书页,随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思绪又回到了从前……
谷雨前后,北庙水库会放一段时间的水,为春耕做准备。有的人家条件好些,会出钱请两头耕牛,犁田,耙田。耕牛雄赳赳气昂昂,不多时就把一大块田给犁好耙平。牛奋力向前,赶牛人站在犁耙上,把一块块刚刚苏醒的农田熨平;而一般的庄稼人家,则是挥舞着锄头,伴随着飞溅而起的泥水,把之前翻挖过的农田里的大土块(我们叫“土fá子”)敲碎摊平,用化开的泥做好田埂,做好插秧的准备。那几天会特别忙,在田里劳作的父母经常会弄得裤管都是湿漉漉的。这时,树上的李子在风雨的滋养下疯长,但还是又苦又酸。
终于可以插秧了,早早地请好人,总要留一两个人在家,母亲煮饭,姐姐打下手帮忙,顺带当孩子王。好容易聚在一起的娃们,最喜欢把椅子排成一排,当小火车。树上那又酸又苦的李子,竟也成了我们的零食。
吃过早饭后,就往田里进发。年长的老人去秧田里继续拔秧,一人负责挑担运送秧苗,其余人径直往大田里赶。田里一派忙碌景象,家家户户忙着栽秧,稍慢点的人家,水田就会被一片绿色包围。
拉起栽秧线,用早早备好的“公尺棍”一量,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栽秧人一手拿一撮秧,一手分出两三棵秧苗,手起,秧落,伴随着悦耳的插秧声,不多时便留下了一片新绿。
除草,施肥,喷药,放水灌溉,一步步环节,缺一不可,每一株秧苗都见证着农民的辛劳。有一年老鼠特别多,把正在孕育着穗子的秧苗糟蹋得东倒西歪。没办法,有人家率先用薄膜绕田一周,把秧苗团团围起来,其他人家纷纷效仿,鼠害似乎多少有点减轻。
在精心地照料下,稻谷长势很好,也有不少鸟儿来田里筑巢,藏下一枚枚鸟蛋,在粮食匮乏的年代,这可是解馋的好东西。鸟蛋调上面粉,热油,下锅一煎,又香又脆的蛋饼准会让你大饱口福,虽然大人嘴里说着,“吃雀鸟蛋会长雀斑”,可在这又香又脆的蛋饼的诱惑下,我们纷纷缴械投降。
好容易立了秋,去田里一看,田野里金灿灿的,低头弯腰的谷穗着实惹人喜爱。有一两年运气特别好,水库里溜出来的小鱼刚好进到自家田里,到了这时也养得肥肥壮壮的了,去田里巡视的时候,有时会听到稻田里鱼儿们快速追逐的声音,那声音真好听。等收割前排田水的时候捉将来,又是一顿难得的美餐。
依稀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收了玉米秆,一家人在忙着掰玉米,我不想和姐姐去田里赶麻雀,被父亲理着玉米秆,撵得哭爹喊娘。那时候,田里常见三三两两的稻草人,在稻谷灌浆期,经常要有人去赶那闻风而至的麻雀,为的是不让麻雀糟蹋珍贵的口粮。
念中学的时候,家里还有两亩农田,家里人少,经常换工打谷子。秋天到了,天格外高格外蓝,在秋阳的炙烤下,稻田里负责踩打谷机脱粒的大舅,赤着上身,脊背冒出缕缕白烟,看呆了在一旁打下手的我。
然而,现在一切都已成了过去,田地随着城市的规划也陆续被征收了。作为一个不称职的农村人,也应付不了那么繁重的农活,原以为对农田是没有什么感情的,只有在田地征收的时候,田地才显出了它的价值。可是,也许是老了,现在的自己越来越怀念在田里拔草,随父母劳作的日子。逝去的永远不再回来,时光如水,还在日夜不停地向前,向前……
作者系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