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读辛弃疾的词,会沉浸在文字优美朦胧的意境里:“众里寻他千百度········”“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能感觉到他的铁血丹心侠骨柔情,:“看试手,补天裂”
因他鼓舞,为他感伤,敬仰他,怜惜他。
有那么一首词,是他退隐闲居时候的自伤自解,亦能看到自负自狂。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01“情与貌,略相似”傲娇的文人大抵有相似的情怀。
辛弃疾写此词时已五十九岁,被投闲置散又已四年。此时惆怅是他的主导感情。
拥有高尚情操的人,情怀总是是惊人的相似,无论古今。
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说我衰老的很厉害了!很久没有专再梦见周公了!衰老和梦见周公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呢?其实重点是想说自己老了,重重点想表达壮志未酬。还想向天再借年。
辛弃疾:“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我已经很衰老了。平生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一声长叹,苦悠悠。空有报国志,未有报国门。白白老去而已。想来怎能不令人惆怅满怀!
假设他们二人相见,子会不会曰:”稼轩,你很像我的弟子曾点·····平和高雅“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同样的自恋自负,这也是自敬自爱。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辛弃疾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同样许多愁,两个人的愁谁更多?恐怕是李白。因为李白更目空,辛弃疾更务实。
如果二人相遇,一定会豪饮方休,不醉不归。
屈原慨叹:“众人皆醉我独醒”
伯牙:“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高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辛弃疾说:“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他们都在感叹知音少,平凡如我知音一两个也就足够,胸怀天下的人就不一样了,需要皇帝的赏识,政党的支持。文人士大夫,读圣贤书,立君子品,修身齐家,更要治国平天下。没有知己,没有被赏识,内心的渴望苦闷又无奈。
陶渊明“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辛弃疾:“一尊搔首东窗里”把酒一尊,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
不知辛弃疾把酒窗前,酒杯能否碰上陶渊明的酒杯,他们二人最应该干一杯。述说相同的心境。
“情与貌,略相似”内心高洁的文人连情怀和际遇都是相似的。
回归到原文字面的理解:写出了自伤自解之情。作者所伤的是年老力衰之悲哀,事业未就之愁闷,知音零落之寂寞。此时年近花甲,逝去的壮年岁月竟有大半是在遭诬被劾的闲置中度过的。
心有不甘、事有无奈的惆怅心情。借山水自解胸中苦闷,将青山写得美好多情,自己与青山的互相赏识,表现出一种正直崇高、优美纯洁的精神品格。
作者在人间找不到知音,只好和山水交朋友,快意里又藏着悲凉。
02我是人间惆怅客,忧愁充满我胸怀
李商隐:“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相思之情。”
李煜:“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家国之思”
苏轼:“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离别之情。”
辛弃疾:“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感伤吾身。”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男女之情,朋友之情,家国情怀,感伤吾身。惆怅都写在诗词里,交付于文字。不管是小情还是大爱,都是人生的内容。不论格局大小,代表的都是人性,人是多面性的,立体饱满丰富的,可以家国天下,可以流水桃花。
再从原文字面理解:借酒浇愁的自遣,对时局的不甘与狂愤。饮酒和看山的目的相似,都想自遣愁情,饮酒不但没有使他心情平静,反使他乘着酒兴高叫,直叫得风起云飞,恨不得让古人都来感受这冲天豪气。
这既是他牢骚苦闷的发泄,也是他渴望叱咤风云的心态流露。然而无情现实最终使作者发出了知音稀少的叹息,从而让复杂顿挫的情绪收归于沉郁,感人至深。
结语:
这首词写出了自伤自解更写出了狷狂,特别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两句狂傲中见真性,任狂风暴雨,任逆旅维艰,不改本色,激励自己鼓舞了后来人。
“男儿到死心如铁”感叹他的生不逢时,如果辛弃疾,还有和他同样有高蹈之学的人生活在我们当代。有才可以施展,有话可以说出来,想为百姓服务,就可以大展身手。
那样他们的文字风格都会不同往昔了,诗言情言志,时代辜负了他们,他们留下了沧桑优美的诗词。以精神情怀浸润着后来人,给我们启发,明示,让我们做正确的事,走光明的路,明白我们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懂得付出比得到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