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钟情于子规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子规鸟的啼鸣声听来凄切悲抑,容易感染诗人的情绪,激发诗人的灵感;其二,子规鸟的鸟喙呈现红色,又因它啼鸣的时间与杜鹃花盛开的时间不相先后,旧时有子规泣血的传闻,因此诗人借取这个传闻发挥想象,把原野上鲜红的杜鹃花说成是子规口中的鲜血染成,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其三,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当然这个传说也源自子规的视觉和听觉美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诗人们为了宦游而远离故土,年复一年地四处飘荡,这样悲剧性的经历,与蜀王杜宇极为相似,因此能引发诗人们的同情。子规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出现频率很高,专以子规为题进行吟诵的也不少,“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是杜甫的《子规》诗中的妙联,“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是杜牧《子规》诗中的佳句,前者注重形态的描摹,后者则侧重情韵的传达,而曹伯启这首《子规》专以传达子规这一意象所蕴涵的文化意蕴为目的。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由于蜀王魂化子规的传说,所以子规又有蜀魄的别名。首联用典点题,“千声万血”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点出子规形象上的美感,为后面几联借子规形象抒情做好了铺垫,“送年芳”三字指出子规啼鸣的时令在春末夏初,子规声声送走了春的芳华,也送走了人生的青春岁月,这种对应和联想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伤逝的惆怅油然而生。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贪夫”是长年漂泊在外的旅客,着一“贪”字,将行旅之人常年漂泊的原因点了出来,是因为他们贪恋仕途的功名和尘世的繁华,虽然子规“一叫一声惨”已使他们听倦,但他们因“名缰渐自束”,只能低首唏嘘,空自悲叹而已。“远客”与“贪夫”相对,指那种初次出门的旅客,他们也是为了仕途的功名和尘世的繁华而离开家园的,他们第一次听到子规悲啼就已经愁肠百结,此后的岁月,子规的悲啼将一直缠绕着他们,使他们无肠可断,只能空自低首。“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锦水”就是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一句中的“锦江”,在古称蜀地的四川;“楚天”即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楚天”,在今湖南湖北一带,锦水楚天,勾勒出曹伯启游宦江南的行踪。这一联运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两幅画面组接在一起,花似雨,月如霜,处处渲染着旅人的忧伤,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子规的身影,但它的啼鸣声声不绝,如画外音,如背景音乐,萦绕耳际,回荡心中,挥之不去。“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子规与“子归”谐音,“子”古义为你,子归就是叫你回去之意,因此,旅人远客听到子规的啼鸣,就恍若听到了故乡的声声召唤,可是,尽管子规年年催归,可是旅人远客尽管断肠,尽管倦听,却不能终止他们游荡的步法,不肯断然回归故乡,为什么?颔联中的一个“贪”字就将所有的症结给点穿了。子规还有一个别名叫布谷,是催农人不误农时播种百谷之意,“东郊”与“南亩”等意象一样,代指田园风光,诗中提到这些意象,主要是为了表达曹伯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老田园的意趣。旅人的催而不归与农人的耕种繁忙形成鲜明对比,曹伯启向往田园之乐但又不能归老田园的复杂和矛盾心情在尾联中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