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种类 >> 孩子拒绝学弟子规,易中天为他鼓掌绝不
在一档节目里,一个妈妈站起来发言:“我家小孩不想学《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位妈妈的话还没有说完,易中天就开始鼓掌说:“我为你的孩子鼓掌!”
孩子3岁,幼儿园的老师让孩子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妈妈不认同这种教学理念,于是给孩子转园了。
易中天非常认同,他附和这位妈妈说:“绝不读,那是du药,是加了三聚qing胺的du奶粉!”
其实对《三字经》、《弟子规》有这种态度的,不止易中天一个人
北京四中语文特级老师李家声,曾狠批《弟子规》:
“有的传统书本绝大部分是糟粕,有的整体是糟粕,还是抛弃为好。比如《弟子规》,绝大部分是糟粕,全书充满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们目前提倡的价值观与创新精神相违背。”
语文出版社原社长王旭明也曾直言:小孩要少读《三字经》、《弟子规》这类书。
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更透彻:
“《三字经》和《弟子规》里有一些非现代的东西,只讲尊敬长上,把你培养成特别听话的人,但是它不讲青少年有什么权利,没有讲长上对青少年的要求应该有所尊重。”
虽然这么多学者、老师都公开反对教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学校,还在用这些书给孩子做国学启蒙。
还在这样做的父母,一定要往下读。
《三字经》、《弟子规》哪一本更“糟粕”?若拿两者作比较的话,《三字经》是一锅饭里有几个脏东西,而《弟子规》就是脏东西里有几粒饭,可以直接弃了。
01、我们先来看看《弟子规》的由来和理论来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由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显而易见,它主要作用是用来给幼儿开蒙启智的。后来贾存仁将它修订改编改名为《弟子规》。
李毓秀并不是什么学者大儒,只是一个童生试考取的秀才,即使《弟子规》是来源于儒学,他这个作者也不见得精通。
据说,它只是本地县令用来在农闲时,让不识字的农民学习的,以使农民农闲时也能安分守己,不至于闯出什么祸事来。
《训蒙文》在当时并没有被广泛的传播,应用范围只局限在说书、酒肆、个人私塾等地方。但现在却被作为国学的必读书目了,不可思议。
《弟子规》的理论来源是儒学,它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中心,衍生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
但它的理论内核已经偏离了儒学本质。
从“学而篇”可以看出儒学对于“孝、悌、信、仁”是非常看重的。孔子说先做好这些,有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
但孔子对于“孝,悌,信,仁”还有另一面的阐释: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很多人误解这里的“道”是父亲的教导、父亲传授的道。其实不是,这里指的是孔子所谓的“正道”:值得学习与遵行的,就是正道。
而《弟子规》里怎么说的呢?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什么意思?就是,要事事顺着父母,他让你往东你就往东,让你往西你就往西,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唾弃的“妈宝男”吗?
虽然《弟子规》是以儒学为基础的,但它非常荒谬的把《论语》中的忠孝仁义信,片面的理解为顺从。用这种思想教育出来的孩子,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代对孩子“独立自主”教育的要求了。
02、随便拿出两句我们分析下,为什么说它是糟粕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这句意思是,小事情也不要自己擅自做主,如果自作主张出了错,就是不孝。事物虽小,也不能隐瞒父母,如果不告诉父母而把事情搞砸了,父母是会伤心的。
事无巨细都问过父母再去做,父母不被累死?不告诉父母自己做了事情,就是不孝?什么秘密都不能保留,要把所有的事情告诉父母,孩子的隐私呢?
如果孩子真的这样做了,我们培养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个没有自己思想的随从,一个没有主见的工具人。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句意思是,父母不想听你解释,就等愿意听你说了再说。父母误会你了,让你痛哭流涕或挨打,也要无怨无悔。
这句同样荒谬,如果遇到不讲理、不理智、家暴虐待孩子的父母,孩子活该受着,不能声张不能埋怨,知道父母自己改变为止。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这句意思是,别人问“你是谁?”,要告诉对方名字,如果只回答“是我”,别人还是分别不出来你是谁。
那如果是陌生人问呢?孩子告诉对方名字岂不是很危险?这和我们教导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是相悖的。
《弟子规》里随处都有让人诟病的地方,里面充满了封建教条、思维的束缚、不分是非的顺从,完全把孩子的感受、权利抛到一边。而对父母长辈应负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应有德行,只字不提。
这样看来,孩子只是作为父母的附庸品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人格的人对待。也许对于封建社会的子女教导,这是必要的,但对于新时代的孩子来说,它早已不合时宜。
很多父母、老师喜欢《弟子规》,其实就是想驯服孩子,让他们顺着自己,做一个顺从、听话、不出格、没主见的“顺民”。但如果真的以此标准来教导孩子,那他迟早会成为时代的淘汰者和牺牲者。
而作为孩子的国学启蒙读物,《弟子规》读起来拗口,写起来复杂,通篇教条禁忌、洗脑管教,晦涩难懂毫无美感而言。如此说来,《弟子规》的确大部分都是糟粕和du药,不读也罢。
03、那么,国学就没有好东西可以读吗?有!这3类可以读
第1类:0-3岁可以读《声律启蒙》
0-3岁的孩子,重点是感知世界,而不是管教和限制。认知事物、感受美是两大主题。
《声律启蒙》是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其语言丰富、词语优美。
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不仅没有任何的管教色彩,它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的音律感,还能让孩子感受到音韵、事物的美好。
第2类:3-6岁可以读古诗词
古诗词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意;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
这些唐诗宋词,文字优美、意境高远,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还可以让孩子感受最纯粹的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大会如此火爆,就是因为它适合孩子们学习、研读。
正版中国诗词大会,共8册,诗词歌赋全集,中小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原价元,现在优惠只需69元,每本8.5元,超级划算,赶快点击下图查看吧!
第3类:6岁以上,可以读孔孟老庄
小学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了。
孔孟老庄的研究专家王蒙曾在节目中表示,很多国外的心理学家讲的,各种学习、处事、经商的道理、方法,其实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很多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出过。
他认为,相比《三字经》、《弟子规》、《十二生肖》、《千字文》、《百家姓》等等,更希望孩子读读诗,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读读孔孟老庄。
为了让中国年轻一代,吸收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王蒙立志把受益终身的老者智慧,传承给中国的年轻一代,他用86年的人生阅历,和67年的创作经验,写出了这套《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
为了能够让你和孩子,在半小时了解孔孟老庄的思想精华,他重新定义了经典的读法,直达孔孟老庄精华内核,用现代年轻人的语言,抽丝剥茧的诠释成“精进、原则、得到、个性”四个维度:
《精进:极简论语》比努力更重要的,升级思维方式《原则:极简孟子》不将就自己,不讨好别人《得到:极简老子》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世界《个性:极简庄子》你以为的合群,其实在浪费光阴
为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书中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他还特意邀请了一批年轻学生试读,反复修订,直到大家都反馈够通俗有趣,读到完全停不下来,他才满意。
这套书得到樊登老师的极力推荐,读了这本书,孩子将了解孔孟老庄的思想精华,获得升级人生的思维方式,学会智慧地保持个性与独立,提升人生境界!
自己看完后摆着、收藏、留给孩子、送给好友都挺好。
用感性观察,用理性思索,在荒芜的世界,种植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