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你知道,心有千千结全诗吗还被拍成了电
·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让知识成为一种乐趣
·每天10分钟,和明月一起漫游唐宋
-前言-
心有千千结,人有万般样。
这两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表达的是:每个人都会有解不开的心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事。
所以,要一个人去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是一件很难的事。
那意味着,你愿意让对方走进你的世界,并接纳你心中的暗角,同时选择和你一起面对,共同承担你隐藏已久的秘密。
或者,你们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对方才有可能感同身受。
对于这件事,古代人有自己的方法,他们选择把一些离愁别绪写进诗歌中,通过这种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
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宋代词人:张先。
-张先-
北宋婉约派词人,字子野,天性风流,与柳永齐名。
他还有一个绰号,叫“张三影”,听起来就比较厉害的样子,莫名想起“张三疯”。
原因是,张先精工诗句,酷爱钻研,《古今诗话》中有记载——
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张先摇头,反问:何不曰之为张三影?
客狐疑,问其故,张先大笑:“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这“三影”均出自张先笔下的词。
客听后,拍案叫绝,手都拍红了,从此“张三影”享誉江湖。
-张先的风流账-
总体来说,北宋的官员、骚客都比较风流,所以男生都很羡慕那个年代,因为在北宋,男子能觅得绝世美人,会被视为佳话。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花花公子秦少游,以及“朝云识我”的苏东坡,甚至一本正经的黄庭坚,帐下也曾有名伎杨姝,只是后来杨姝跟李之仪去谈忘年恋了,所以李之仪在长江边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作为北宋的“风流先锋”,张先自然不甘示弱。
据《石林诗话》记载,张先80岁时仍老当益壮,得一美,年芳18,故作诗显摆: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东坡与张先为忘年交,关系甚笃,早就有诗言张先风流: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听闻张先作诗炫耀自己又得一佳人,便作诗恭贺: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不过不知道后人是怎么解读的,竟然把苏东坡这首诗读成了“艳诗”,求解!求细节!
-张先的千千结-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出自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
注:
鶗鴂读tíjué,就是杜鹃。
尾句“凝残月”一作:孤灯灭。反正都挺悲的。
张先这首词,是一首“闺怨词”,写离愁别绪的,也是他比较有名的作品。
“心有千千结”就是出自于词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琼瑶有同名言情小说,后被拍成电影,于在内陆上映,也是讲述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如琼瑶所写:
问天何时老?问情何时绝?我心深深处,中有千千结!
所以琼瑶阿姨的创作灵感,很可能是借鉴了张先。
-千秋岁:好在哪?-
宋词写“闺怨”的作品实在太多,而张先这首《千秋岁》能脱颖而出成为经典,是有必然道理的。
屈子《离骚》中有: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前面我们说了,鶗鴂即杜鹃或子规,李商隐曾有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其中典故也是引“子规啼血”,所以张先一开头就写了“数声鶗鴂”,已然把凄然的伏笔埋下了,引人入胜。
随后词人写:春天马上就逝去了,惜春的人把花枝折下,企图留住春天,不料梅子青时来了一场风暴,花落柳残,空空的庭院里只有飞絮如雪。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注:其中“飞花雪”一作“花飞雪”。
其中“永丰柳”引自白居易《杨柳枝词》:“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以喻家妓小蛮,后泛孤寂无靠的女子。
在词的前半阙中,张先用紧凑的笔触,把春花殆尽、柳絮翻飞的景象,写得惟妙惟肖,生动如画。但是我们依然能感觉得到,一股悲戚的愁绪正在袭来。
所以词人紧接着写下: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在离别悲伤的时候,音乐是最能催泪的,所以请不要拨动琴弦,那只会让我更加相思,而我心中笃定,只要天不老,情就不会绝。
祈祷已经作古的李贺千万不要读到这首词,不然会大喊:天若有情天亦老,尼玛啊,天若有情天亦老!!!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先的确是一个多情的人,只有多情的人才会相信爱情。
最后一句,张先写: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不得不说,结尾收得很妙:长夜已过,东方尚未亮起鱼肚白,只有那弯残月孤零零挂在穹顶。
诗人没有刻意描绘孤独,却把孤寂失落之情挥洒得淋漓尽致,所以这首婉约词又兼具了豪放派之妙,高!
-end-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唐代的诗人,为何宁愿饿肚子,也不去找工作?
孟浩然:成败在一首诗上,生死在一顿酒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作者:明月,舞文弄墨,且看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