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人的一生为什么要读书
读书,初来读的是文字,再来读的是思想,后来读的是人性,最后读的是灵魂。
人一生短促矣;人眼界局限矣;人脑袋容量有限矣。欲更多知晓无限之世界,有限之信息源、局限之处理器、可数之时间不能也。书为旁人了解世界之结果,而万物重复者多,道理相通者众,读书即为走捷径、借资源,快速达目的者也。嗟夫!世人知此理者寡。
然如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实在少之又少。
然如最近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实在少之又少。回顾生活,实在是简单至极,说不出的平淡,却也有自己的乐趣。闲暇实际,涂鸦一番,买几件好看的衣物饰品(自以为),看几本小书,写一点东西,感悟一番人生。非常习惯影子相伴,并不觉得有何不妥。自娱自乐是我的态度。实在不敢称自己为“读书人”,这是坐井观天的想法,没有去过大海的人,才觉得自己知识渊博,如我,不过是在大海边拾取贝壳的孩子,亿万块贝壳在不同的角落散着,我不过渺小如一只蝼蚁。贝壳不过是譬喻,但并非全无由来,有一本书叫做《誓鸟》,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大海中失去了自己的记忆,所以要不停的从大海中捞起贝壳,捡了无人处,静静地倾听那贝壳里的记忆,后因眼明甲利,索性戳瞎了自己的眼睛,将指甲尽数拔去,至死也未能找到自己丢失的那一段记忆。那本书与谷琦润一郎的《春琴抄》实在相似,对此不能发表任何看法。说的远了。昨天有人闹了书荒,要我推荐几本书给他看,于是心血来潮,想写这样一篇文字来总结自己这几年看书的一点心得,全然不过是自己杜撰的想法,左右也不过是抛砖引玉。读书应该分为六个境界:奠基、入门、升阶、重塑、醒悟、大定。一、奠基红楼梦中宝钗曾说的一席话:“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边好了,只是如今并不见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也是他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不过捡那些正经的看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倒不好了。”这段话便是要读书需要先做的两件事情,也是先后,世上人鱼龙混杂,价值观千差万别,自然书也是五花八门,若没有既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书移了性情,越看越偏,也就失了读书原有的乐趣。孔孟推崇仁爱,以德治民,老子崇尚自然、本道,庄子崇尚自由不羁,各有千秋。本人极度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又以“孔孟之道”改良版为人生准则,一点不敢逾越。所以初读书者,适宜读些“奠基”人生观的古书及国学经典,如《大学》、《中庸》、《弟子规》、《三字经》甚至一些佛教典籍(不宜高深)如《太上感应篇》、《佛教杂谈》等。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说,谁要读佛教书籍,难道各个都要出家化布施吗?我读《人学概论》,深以为人类自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自然属性乃为人性之本能,无为好坏,舐犊情深,饮毛茹血;乃至人与人的群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属性便开始显现;于是在社会群体中便开始显露人的精神属性,隐藏或逐渐消除兽性,随着文明境界的提升,逐渐的脱离或控制本能。瞬间将人的精神属性压碎,回归社会属性,可参考《大众心理学》中的内容。终究,人不管肤色,无关性别,善为至尊。非要初读书的人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样一种境界,而要界定一种“大爱”、“戒杀生”、“不淫邪”的初步信仰,对世间万物,常怀感恩之情,对格物致知,总有自修之心。这是一种信仰。信仰界定了敬畏,界定了禁区,同时也给人以莫大的勇气。信仰也是一块碑石,即使以后读到所谓的“杂书”,也可有所辨别,区别吸收。也许会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还是要坚持。这一种效果此处不能名言,唯独拿一例子解释一二。小学时常被老师强制背诵很多故事,那时完全不懂意趣何在,直觉痛苦难掩,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时刻,才会体会到其中精妙之处。唯有读书出行前一晚,才能真切感受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那种母爱;唯有内心苦闷烦愁那一刻,才懂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唯有长大,自己去背负一切时,才真正明白“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待到真的老去,连说也说不得,只剩下一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说也说不出。我知道如今的社会浮躁的容不下一本古朴的书,也清楚顺着自己的信仰往天上看,几乎是一片黑暗。但还是有几颗星星的,虽然很微弱,终究不孤单,云云大千世界,还是有人与我一样,艰难的前行,只为不想丢掉的那一份坚持。二、入门这是一个随意的过程。五花八门,随意翻阅。处在这一阶段,多喜看触动心弦、浅显易懂的文章。从时下流行小说到古诗词,从《知音》、《读者》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水仙已乘鲤鱼去》、《夜深沉》、《赛金花传奇》、《暮光之城》(参考本人的读书经历,不以为准),如此这般,静心的读完了全本。这是大提升。一本书,无论好坏,拆开了看,如佛家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都是贯穿古今。从大了说,是兴衰大迹、发展归宿,从小了讲,是凄美爱情,无悔青春。这是一个习惯,读书,去思考,去比照,去模仿。常会有想法,会羡慕,要如谁一般的生活,会嫉恨,怎可如何做人处事,有沮丧,终究抵不过富贵黄金,有喜悦,万水千山等了一个良人。此时是读一书而读一书,非读一书而读十书。三、升阶到一定积累,在读入门时候的书,却有不一般的感触。此点深有体会,18岁读《挪威的森林》,除了看到至美至清的性,柔弱纤细的神经以及不可思议的自杀之外,其他一无所知。不懂渡边的性格,直子的逃避,木月的自杀和小林绿子的洒脱。年,距离18岁整整8年过去了,总是想起那本书,迫不及待的定了一本。再读,不敢说通懂,只是读着,仿佛灵魂进了书中,每一个人的情感、经历,融合自己的成长,从我的世界,完全了理解了他们。这个世界上,不妥协的人都死了,妥协的人也都死了,前者死的是肉体,后者亡的是灵魂。人为本,书为本,读到底,不过是人。偏一偏大局,爱恨情仇固然要紧,重一重自身,人是万物之本。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