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哲思流丽丨一条江的溪花与诗意
-03-:48
浙江新闻客户端
周华诚
图片来自网络
中游富春江静水深流,下游钱塘江波澜壮阔,而常山江和衢江作为上游,显得小家碧玉一些,清浅娴静一些。清浅就清浅吧,娴静就娴静吧,走在三衢大地上,诗人们常沉醉于它朴素宁静的自然风光,也流连于它溪花见禅意、苍苔见履痕的独特氛围。
溯溪而上,行舟在三衢大地上,就这样与内心的风景相遇。
1
未得桥开锁,
去舟难自由。
渚禽飞入竹,
山叶下随流。
忽见秋风喜,
还成早岁愁。
卧闻舟子说,
明日到衢州。
——宋·翁卷《泊舟龙游》
翁卷是位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生卒年不详,但他是一个很早就活明白了的人。
我们只知道他是温州乐清市淡溪镇埭头村人。我们只知道他是“永嘉四灵”之一。我们只知道他很有个性,一生仅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未果,自此再不进考场,终生为布衣。
在整个封建时期,文人的道路其实相当狭窄,唯有科举一条路。所以有人一直考到了白头,有人把自己考疯了。
翁卷不是这样的人。
他考了一次,不行,就发誓再也不考了。
发誓不难,发誓就能做到,挺难。
有人说翁卷家境清寒,拿不出那么多钱供他一次次上京城赶考。清寒倒也是事实,他父亲在地方上当个小官,俸禄不高,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不过别人一贫如洗,不也一次次重整行装上京城吗?
也有人说,翁卷这人自尊心太强,太要面子,这是人家不了解翁卷。
翁卷喜欢写诗,他心思都放在了写诗上,他只是对功名没什么兴趣。
他爱好写诗,就专注精力把诗写好,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后悔。
人这一生光阴短暂,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翁卷不过是不想沿袭文人们穷经皓首考功名的老套路罢了。
他在一首诗《秋日闲居呈赵端行》里写自己:“病多怜骨瘦,吟苦笑身穷”。这不是悲春伤秋,而是自嘲与调侃——唯内心强大的人才能自嘲,唯心里有底的人才会调侃。
翁卷最终,以诗壮游士大夫间,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宝贵的一席。他因诗写得好,而被列入“永嘉四灵”的行列。另三位是徐照、徐玑和赵师秀,翁卷最为年长。
翁卷的名字,在今天真不算如雷贯耳,但他的诗,你一定读过一两首。
譬如这一首《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因何事到龙游,又在龙游住了一夜呢?
“未得桥开锁,去舟难自由。”《泊舟龙游》一诗中,翁卷提到的这座桥是浮桥,横跨古镇茶圩与今天的驿前村。驿前村,位于衢江、灵山江交汇处。浮桥设有活动桥板,有船只经过,需移开活动桥板,白天货船经过浮桥,需交纳厘金才能“开锁”放行。过后恢复原样,以便行人通过浮桥。
估计翁卷的船到了驿前,已经是暮色四合的时候了,为安全起见,管桥的人不予放行。此时此刻,水鸟在夕阳下掠过江面,飞入江边竹林投宿,翁卷则要在船上睡一夜了。水声在舟下流淌轻响,翁卷也便在水声与人说话声里摇晃着入睡了。
年,江上浮桥的位置,建成一座虎头山大桥,延续千年的浮桥退出了历史舞台。又若干年后,一座又一座大桥建成,江上人渐稀,码头便也弃用了。
江水汤汤,时光如水。唯翁卷的诗句留了下来,使人知道曾有一个清寒的布衣诗人,在近千年前,于衢江边上,度过一个宁静的夜晚。
2
曾是风雨力,崔巍漂来时。
落星夜皎洁,近榜朝逶迤。
翠潋递明灭,清潈泻欹危。
况逢蓬岛仙,会合良在兹。
——唐·孟郊《浮石亭》
孟郊,“郊寒岛瘦”的郊。
孟郊和贾岛,这两位诗人作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绞尽脑汁、字斟句酌,谓之“苦吟派”。
贾岛的故事,人多耳熟,比如他有一句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还有一桩逸事,为了到底“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也拈断数根须。
孟郊也是“苦吟派”代表人物。他是湖州德清的武康人,小时候隐居嵩山,称处士。快50岁了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但他在官场一直郁郁不得志,后来索性辞官事孝,写下《游子吟》,被后人称为唐诗中的“极品”。
孟郊是在哪一年溯江而上,抵达衢州的,今人已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泛舟衢江,为古城衢州留下了一组诗。其中一首《峥嵘岭》是这样写的——
“疏凿顺高下,结构横烟霞。坐啸郡斋肃,玩奇石路斜。古树浮绿气,高门结朱华。始见峥嵘状,仰止逾可嘉。”
衢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域开阔。西北有峥嵘岭,山势略显陡峭,东南有龟峰,山势略缓,两山紧紧相依,统称“府山”。它是历代衢州府衙所在地,浙西政治中心。一千多年间中,衢州这座城市的统治中心,定格在这一座山头上,“峥嵘”二字也成衢州(亦称信安、西安)的代称。除了府衙,峥嵘岭还是府学、寺庙、园林建筑集聚之处。南宋之后,更与菱湖相伴,成为官宦、士人聚居之地。
衢江一湾碧水绕城而过,水亭门外舟楫往来。水亭门,也叫朝京门、大西门,曾经是水路上岸,进出衢州古城的要道,也是目前衢州城保存和修缮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门。
现今修缮好的水亭门,是明清风格,四方建构,楼阁双层,山歇飞檐,仪态雍容。城楼上方有“飞阁流丹”四字。登此楼也,鸟瞰峥嵘古城,巍巍水亭门,悠悠衢江水,可以遥想古城的历史沧桑,也可以触摸这座古城的沉郁与厚重。
想当年,孟郊一定在水亭门弃舟登岸,进城游览一番;又从水亭门上船,顺衢江而下回家乡湖州去的吧?
3
石壁衢江狭,春沙夜雨连。
溪行如策马,陆处或牵船。
云碓滩中雪,人家柚外烟。
故乡寒食近,啼断杜鹃天。
——明·王思任《常山道中》
山阴王思任,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他的《文饭小品》,游记多写浙江风物,其文圆通不拘,空灵剔透,追求适意和情趣,是我案头枕边常常翻阅的。
张岱《有明越人三不朽图赞》,说王思任“拾芥功名,生花彩笔。以文为饭,以弈为律。谑不避虐,钱不避癖。”王思任其人生性戏谑,肆口放言,略无忌惮,以至于晚年改号为“谑庵”。然而顺治三年,清兵南下,绍兴城破,有邀之出者,王思任闭门大书“不降”二字,绝食而死。
这么一位诙谐又决绝的人,写了一首诗,与寒食有关,更与常山有关。
现在常山,寒食已经没有节了,与清明混在一处。清明前后,春水丰涨,浩浩汤汤,泥沙俱下。即便今日,常山江在春夏之时也经常发大水的;加之淫雨霏霏,除了舟行不易,也常让人生发出惆怅的心绪。
清明时节,常山人都要吃清明果。“清明果也就是青团,放冷了也好吃。吃冷食的日子,是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日,或二日。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我想,王思任经过常山之时,也正是寒食与清明,他在舟中,一定也吃到常山人的青团了吧?
4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宋·曾几《三衢道中》
若论书写衢州境内风物知名度最高的一首古诗,则非此莫属——曾几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把三衢道中梅黄杏肥、花香鸟语的场景描绘得跃然纸上。加之此诗收入小学语文课本,更为家喻户晓;许多衢州的孩子在读到此诗时,大感惊奇,惊奇于自己家乡居然能入古人笔下。及至孩子们长大了,熟识诗书,知道衢州大地也是文采风流之地,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江西赣州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其人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有个学生也极有造诣,即陆游。曾几故去后,陆游为其作《墓志铭》,称“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曾几诗中所写“三衢”,即指常山,常山境内有三衢山,被称为衢州的母亲山。“小溪”一般认为是常山江,即衢江的上游。常山江古称“金川”,南宋以后是连接南方诸省的重要枢纽,繁华一时,古诗曾以“日望金川千张帆,夜见沿岸万盏灯”来形容当时航运之繁华。
从衢江一路往上,至常山江,诗人常被风光之秀丽、河水之清冽所打动。常山江四时都有不同的美景,春有油菜花烂漫,秋有稻田谷如金,夏则碧水蓝天田畴绿,冬则雪飞江上雾气蒙。
从常山境内上游的石门佳气、十里长风,到县城附近的紫港浮桥,再到下游的招贤古渡,风光各异,颇有佳处。
记得春时六月,我曾路经何家乡十里长风,见一江幽蓝之水,水上萦绕丝绸一般缥缈的山岚雾气,对岸白墙黑瓦的民居,隐在水畔与雾气之中。此江乃常山江,钱塘江的源头,随便掬一捧水,都是可以直接饮用的甘泉。由是不禁感叹,山水之间,亦如世外也。
不唯曾几到常山流连不已,历史上曾游历常山并在诗中书写常山的诗人,有一百多人,尤以宋代为最多,诸如陆游、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大咖,都将足迹印在了三衢道中。
招贤古渡,是历史上常山江沿岸最为热闹的一个渡口。唐以前就已设置,也是衢州、杭州与常山、玉山、徽州客商往来必须逗留之地。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五月雪飞人不信,一来滩下看涛头。”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招贤渡》。
杨万里是江西吉水人,从家乡到都城临安,必走常山江这条水路,而每次往来,必在招贤停留片刻,每停留必作诗。从目前的资料来看,收在其《诚斋集》中有《招贤渡四首》和《过招贤渡》二首,总共六首诗。
杨万里写:“一生憎杀招贤柳,一生爱杀招贤酒。柳曾为我碍归舟,酒曾为我消诗愁。”
很多年以后,农历十月间,徐霞客乘船溯江而上,也过招贤。他在《浙游日记》里,他记录了一路的见闻,他将招贤二字误作了“焦堰”——我居然从这二字里,听到了乡音,且是招贤对岸五里乡人的口音,真是亲切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