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古代有“六礼七教八政”。六种礼仪就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七种教化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种制度规定就是饮食、衣服、技艺、器具品类、尺寸、斗升、数码、规格。其他的礼有时间另讲,现在主要讲讲“丧礼”。古代天子的死叫“崩”;诸侯的死叫“薨”;大夫的死叫“卒”;士的死叫“不禄”;庶人的死叫“死”。死人在床称为“尸”,装入棺后称作“柩”。祭祀祖父称作“皇祖考”,祭祀祖母称作“皇祖妣”;祭祀父亲称作“皇考”,祭祀母亲称作“皇妣”;祭祀丈夫称作“皇辟”。大家一定要记住父母尚在的时候称“父”和“母”;死后称“考”和“妣”。我们现在一般都说“去世”。古代有明文规定:为父母服丧三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应遵循。服丧日期当从人死的第二日算起,死者殓葬日期当从死的当天算起。也就是说为父母服丧期间,就不能够住在家里了,要在父母的墓旁搭建一个茅棚,不能吃肉喝酒,不能有任何娱乐活动,要悲伤哀痛。服完丧礼后的每个祭日都要虔诚祭拜。虽然父母已经死了,但也如同他们活着时一样恭敬。这个服丧三年,什么时候终止的不太清楚。但我知道解放前还有孝子按照传统的礼仪进行服丧三年。这个丧礼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对待死者我们就该有一种敬畏的态度,更何况是自己的亲人。湖北有个叫徐大中的人,迷信风水。他的母亲死后,他想找个风水先生选块地然后安葬,可是想找的那个风水先生出了远门,徐大中便停尸一个月之久。一天,下起了暴雨,河水冲破堤坝,把他母亲的棺材给冲跑了。徐大中后悔莫及,此后每天坐在堤坝上望着滔滔河水落泪。关于这个服丧三年,孔子的学生宰予很不赞同。便和孔子说:“父母一死,需要儿女为之服丧三年,这也有点过分长久了。谁能受得了呢?一年也就可以了,我看不必搞得太长久。”孔子一向赞同“三年服丧”的习俗,很生气地对宰予说:“父母死去,不到三年,就吃可口的稻米饭,穿有文彩的好衣衫,这是哪一家的道理?这样干,你难道内心不内疚吗?”宰予没想到老师会生这么大气,好一会才胆怯地小声说道:“没什么内疚的。”话音刚落,孔子更加气愤:“真是一个不孝之人!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干吧!”宰予见孔子发怒了,吓得呆立一旁,不敢再说什么。过了一会,孔子平静下来,和缓地说:“君子在服丧期间,吃美味的东西不觉可口,听悠扬的乐曲不感到快乐,在平时起居生活中,总是惦念着父母,心里总觉不安。你觉得心安,你就那么干吧,也没有人干涉你!”宰予红着脸走开了。孔子看着他的背影,叹着气说:“唉!宰予真不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不都是如此吗?宰予生出这样的念头,他难道就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