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pf.39.net/bdfyy/jdsb/210118/8600271.html近年来,《弟子规》成为各个院校的道德训诫,被冠名文学经典”的称号,人们甚至把它编制成脍炙人口的歌谣,遗憾的是《弟子规》只是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我们今天所见的《弟子规》文字体裁是三言韵文,原名为《训蒙文》,出自清代李毓秀,后经由贾存仁修订,改为《弟子规》。他以《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但观其内容,《弟子规》大多数是改编自儒学经典《论语》和朱熹编纂的《童蒙须知》。因此称不上原创的文学经典”。《弟子规》近年来成为热门读物,不乏跟它在历史上的兴衰有关。在晚清的科举考试中,因其内容贯穿儒家思想,一度流行该书。年后,科举考试被废除,儒家思想随之没落,《弟子规》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70年代,《弟子规》被定性为“孔孟思想文学读物的坏书”之一,遭到焚烧和批判。进入90年代,国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热烈的推崇和支持。大量的台湾文学读物作为文化商品被引入国内。台湾华商学院的院长倡导的文学经典读物《孝弟三百千》正是以《弟子规》为主体编纂的内容。此后《弟子规》被文化产业广泛的推广和热捧。但作为现代儿童读物,它的内容存在以下缺陷:一.让孩子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一些语句表达得晦涩难懂。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人之初,性本善”,人所谓的善恶种子,都是俱足的。于缘则现形,因为善恶是相对的。仁者,从古至今人们很难用一个标准的定义去辩证何为仁者,让一个儿童只知道背书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只能说填鸭式教育过于粗糙。在言行方面,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像仁者一样,直言不讳。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事不关己,莫谈闲话。就好比同一方向的支撑点,人们却就想要往不同方向使力,到头来物极必反。这样的分裂式教育思想既让孩子们无所适从,又让其儿童读物显得浅薄无知。二.《弟子规》其中有些思想与现代的教育观念大相径庭。在现代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提倡并培养孩子要有独立意识和思想。而《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作为父母的子女,理应以孝为先。但是要处处听父母的训话,顺着父母的意愿生活,自己却没有一点主见,那就是愚孝。子女与父母都是独立的一体,双方应该是彼此尊重的关系,而不是一方的人去迎合讨好另一方的关系。三.全书大多以“勿”字当头,有悖于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据统计,全书共有43个勿字,都是教导儿童不要如何,而不是该怎样做。人的意识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要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才能收获人生的芬芳,而不是遵循冷冰冰的教条主义和无情的言令来禁锢人生。正如学者黄茹所说:“《论语》不是一个行为准则,而是需要自己在合适的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简而言之,《弟子规》只是儿童应试教育的读物,把它放在现今社会,其中有很多思想已经落伍,不能与时俱进。与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如选择新式的教育读物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尤其是那个时代粗制滥造的读物更是不可取。对于儒家思想膜拜的那些人,不妨静心去修读《论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