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子规 >> 子规的习性 >> lt送别诗gt同一个诗人,却写出
优秀的诗人,即使采用同一体裁,歌咏相似的题材,抒写类似的情思,也总是能各出新意,而绝少雷同。在各具特色的篇章中又总是贯穿着共同的艺术风格,将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与《送沈子福归江东》进行对比,就会看到它们之间这种同中有异,异中寓同的关系。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所描写的虽是具有鲜明时代感的离别,又是一种最具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浓真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在离筵别席普遍传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最流行、传唱最久的送别曲。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细致地描绘典型的离别场景:朝雨初停的渭城,清新明朗的景物。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送沈子福归江东》
对送别之地的景物只稍作点染,第二句即转入叙事。
(主要的不同之处)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采用直接抒情的手法,从眼前的别筵遥想到别后友人“西出阳关”的情景,以反映当下的依依惜别之情。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送沈子福归江东》
从眼前的春色联想到无边的相思。
{赏析}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目送朋友乘船南去,恍惚间觉得自已的相思之情正如遍布江南江北的满眼春色,无涯无际,伴随着友人从江北一直送到他江南的故乡。这是一个即景而生的妙喻。它的好处不仅在于联想的新奇与自然,更在于内涵的丰富和情致的优美。春色与相思,依依柳色,萋萋芳草,本就容易引起别情的联想。
“惟有相思似春色”,这个比喻,比中有兴(从眼前的春色联想到相思),比中有赋(对江南江北满眼春色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相思之情的悠远深长,展现了江北江南的无边春色,而且使全诗充溢着春的色调、气息和活力。
唐宋诗词中写“别情相思”而借景物抒情思的名句如下: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牛希济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欧阳修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虽均各极其妙,但从物与我、景与情的融洽无间来说,似乎王维的这一比喻,更胜一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宋)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